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
2025-02-20殷陈萱
数字信息时代,每天在互联网上高速冲浪的大家,是否曾留意过散布于城市四处的铁塔。它们有的屹立于道路两旁,有的竖立于高楼大厦顶端,还有的化作“看不见的朋友”,藏匿于公园、景区等地……无论身处何地,这些大隐隐于世的铁塔都默默守护着大家的生活,而它们,也迎接着新的使命,从单一“通信塔”变身多元“数字塔”,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铁塔”)正为智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铁塔的无限业态可能
通信铁塔的分布往往与人息息相关,越是人流量密集区域,为了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营,通信设施也会越密集。在苏州这座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大型城市,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超过16000个铁塔,全面覆盖城市主干道、河流湖泊等点位。但如果只将它们看作基础通信设备,那就太小瞧了。铁塔上方是大家通常印象中能利用高度优势增强信号均匀覆盖范围的通信设备,下方还放置着配套的机房、机柜等设施,不同地势上的铁塔有时还会搭载不同的设备,保证这一片区的使用与维护。
阳澄湖周围就有特殊改造过的21个点位。阳澄湖总水域面积达117平方公里,过去,这里的非法捕捞行为只能靠农业综合执法队伍驾驶着巡逻艇,一圈又一圈监管,不仅耗时又费力,如果遇上刮风下雨,执法人员巡逻工作更是面临重重阻碍。2023年11月,苏州铁塔在阳澄湖沿岸精挑细选出21处高空点位进行升级,在铁塔挂载25台激光网络高清云台摄像机,以及1套相控阵雷达系统,利用中国铁塔视联平台,实现了对阳澄湖24小时的全天候全水域监管。非法捕捞行为一旦出现,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将告警视图信息发送至执法人员客户端,核实后执法人员可以通过铁塔上挂载的云广播喇叭向非法捕捞者进行“喊话”劝阻,如违法行为仍不停止,执法人员将现场执法。自此,阳澄湖的“人防+技防”创新监管模式不仅实现了湖面水域的全景可视化管理,还有效消除了游泳溺水等常见安全隐患,有力保障了当地渔业的零事故、零伤亡。
智慧监管仅仅是苏州铁塔服务范围中的冰山一角,站在城市高处的铁塔,还有着提供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乡镇等服务的无限可能,通过塔身钢结构改造,还可以使其具备无人机部署的能力。在昆山市,基于通信站址部署的10台无人机机库,苏州铁塔覆盖了10个区域的710个自然村,用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巡检,单台机库的覆盖半径最高可达6公里,覆盖113平方公里的乡村,无人机巡查的画面传送回铁塔瞰村云平台进行实时AI分析,自动计算出农村垃圾、堆放等问题,大大减少了人力巡检的工作量。技防与人防结合,让乡村治理不再有死角。
长期以来,苏州铁塔致力于深化行业共享,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一家建设、多家使用、社会共用”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及各行各业提供服务。以服务农村环境的项目为例,高新区外来人口密集,农村一些地区苦于垃圾处理与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原有的管理模式,将责任交给人工巡查员与保洁员不仅耗时费力,还无法进行标准化管理。苏州铁塔依托现有通信塔资源,利用设备上搭载的高位监控实现了全部基本面的监察,结合无人机定制航线与定时飞行,系统可以自动对比图像,确定需要进一步监管的地区。这套系统不仅大大解决了人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将成本降到了最低,可谓是一举多得。
面向低空经济的“新蓝海”,苏州铁塔正加快布局低空经济版图,打造飞行设施网、低空智联网和低空服务网。我们有望看到,未来,苏州铁塔变身低空物流线上的“中转站”,甚至升级成“无人机驿站”,助力低空经济“飞”起来。
节能减排,还得靠能源优化利用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铁塔新建铁塔共享率从14.3%提升到85%,相当于少建了112万座铁塔,减少碳排放2980万吨,节省行业投资2016亿元。在“快好省”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进程中,地理位置优越的苏州也依托铁塔资源,将能源优势最大化。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大家早已离不开快递、外卖行业从业者们的服务。这些骑着电动车穿行于街巷的“城市英雄”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如何安全充电、如何高效续航、如何节省更多充电时间用于工作。苏州地势平坦,城市建设条件良好,许多铁塔都配备着优质的塔防、基站资源,利用这些“黄金位置”放置换电设施,成为苏州铁塔在能源方面的增值服务。
某平台外卖骑手小施,平均一天要在苏州市内跑150公里以上,派送时的里程焦虑是他摆脱不掉的困扰。每个晚上,他都要将电动车停放至指定位置,付费充电,再步行回家,十分不方便。近年来,苏州铁塔已在全市布局了1200个点位,布放了1700台换电柜,这些智能的换电网络为小施和他的同事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现在,小施每天只需在工作间隙就近选择换电点位,花30秒就能顺利换上满电的电瓶重新出发,再也不用担心充电安全与电量损耗问题。
“有了铁塔兜底,我每年花在交通上的钱只要2000多元,能攒下更多的钱。原来我的车充一次电起码要三个小时,现在一天顶多换两三次电瓶,加一起才几分钟。”小施分享道。苏州铁塔配备的换电柜还自带智能化灭火功能,一旦发现充电异常,就能自动断电,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既提高了物流行业工作效率,又保障了用电安全的铁塔换电已经与顺丰、邮政、德邦、四通一达等物流客户达成合作,并辐射了全市超17000名快递员、外卖员,为生活物资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加持与助力。
除了换电业务,苏州铁塔还逐步拓展了充电业务、备电业务、发电业务及光伏储能、虚拟电厂等领域,让铁塔资源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城市“减碳添绿”。为了充分保障使用,通信塔24小时发射不间断的信号,但相较于白天的高频使用,夜间零点到清晨的几个小时间,人们几乎不产生话务量。针对这一情况,苏州铁塔研究了智能化设施微断系统,通过AI监控平台,实时监控使用流量,精准匹配实际需求,在特定时段实现功能的临时关闭。2024年6月,智能微断系统正式上线苏州,平均每天节约30%左右基础能耗,打造了行业节能典范。
“国家队”扛起新担当
从过去三家电信企业各自为营到一家统筹统建、资源共享,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信息通信业跨越式发展,自成立以来,中国铁塔始终担当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的作用,扎实推进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随着铁塔应用场景的愈发广泛,这支队伍也有了新的担当与作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街名巷众多,近年来的古城改造更新让不少地区再度“出圈”,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随之而来的,是每逢节假日就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打卡。要想保证游客们在人山人海的老街上,还能信号通畅实时发出朋友圈九宫格,仅靠普通通信铁塔还不够,做好信号升格服务,让加强版铁塔隐身于街巷之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
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2024年国庆假期,街区日均客流量高达17.13万人次,可谓是人气爆棚。即使在这样拥挤的环境下,置身于街区内的游客们还是能正常使用通信设备,网上冲浪不“掉队”。这样的通畅通信源自于周围“看不见”的铁塔,而它们,早在古城更新时就已经隐藏在周围。既要不能有突兀的设备,又要做到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相容,苏州铁塔与街区建设团队不断修改覆盖方案,借助预先设置与环境融合的各类通信设施,实现信号覆盖,让“看不见”的铁塔实现“看得见”的效果。
这样专业的信号升格服务还应用在了苏州奥体中心等经常举办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的场馆内。过去,每逢大型活动,场馆外都会有运营商开应急通信车用以保障信号。实际数据显示,仅靠通信车临时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苏州奥体中心就设有约13000个席位,想要保证更多人的正常使用,还需要提前做好信号升格工作以应对突发状态。常态化运行模式下,通信设备可以自动调节为节能状态,夜晚还可以调整为休眠模式,降低能耗。当万人演唱会、大型赛事开场,这里的通信设备就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调整到合适的状态,保证大家边享受文娱盛宴边记录生活的通信需要。
苏州铁塔不断加强重点文旅场景网络覆盖的同时,也没有落下老百姓每天赖以生存的交通系统。长期乘坐轨道交通的苏州市民都有这样的体验,车厢内的信号好到刷短视频恨不得比家里的网速还快,这中间就是铁塔提前布好的地下通信系统在发力。从轨道交通4号线开始建设至今,城市每一条线路的设计排布,背后都有苏州铁塔的努力,保障开通后的正式运行,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良好的通信体验。
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凭借着无处不在的铁塔、机房、物联网、电力保障与专业化运维,结合先进的挂载设备和智能数据平台,苏州铁塔在全市范围内织起了“城市高点视联感知网”,为智慧城市提供陪伴式服务。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共同期待“铁塔模式”还将书写出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