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暖社区,百姓心声话幸福
2025-02-20颜凤仪
在苏州,社区嵌入式服务正逐渐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模样,一系列精心优化的配套设施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社区的角角落落,点亮日常,赋予生活全新质感与温度。下面,一起来倾听人大代表和居民们内心深处那份满溢的喜悦与真切感触。
PART1
人大代表心声
王海珊
苏州市民政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2023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选择50个左右的城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社区嵌入式服务虽然是新课题,但是相关工作苏州一直在推动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民生七有”方面持续发力,做实做优社区公共服务。目前,苏州首批87个项目已开工51个,完工23个,领跑全国同类试点城市,养老、助餐、托育等7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类民生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一项暖民心、惠民生的系统性工程,下一步将全面推开,结合调研情况建议如下:坚持“群众可感可及”这一标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切实把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做到群众心坎上;抓好“项目建设”和“政策创新”两个结合。通过首批项目建设,积累经验,形成模式,创新制定规划落地、要素保障、持续运营等方面的政策集成,不断丰富试点政策创新成果;落实“城乡地区、服务内容、硬件软件”三个均衡。要加快向农村推进,逐步实现嵌入式服务城乡全覆盖。
卜泳生
苏州市委党校法律和文教室主任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实事工程。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因地制宜开展服务点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社区助餐点菜品服务优良、食品安全可靠、价格优势明显,覆盖老年人群体成效显著,展现出良好的示范效应。
当前,社区服务存在服务精准、质量提升的优化空间。如社区食堂对就餐人员范围需清晰界定摸底工作机制并扎实推进;社区食堂对老年人提供优待的同时,全龄友好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司机等提供就餐便利,持续提升惠民效益。后续需要加强民生实事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服务知晓度。拓宽服务覆盖面,动态跟踪人员信息,精准摸底服务对象,确保更多居民受益,进一步将辖区老年人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并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送餐服务,推动社区嵌入式服务迈向新高度,切实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苏州工业园区在与本地都市文化融合进程中,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定居,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生态。在此背景下建设的民众联络所集成多元功能,涵盖生鲜采购、儿童托管、社区社交等便民服务板块,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展现出未来社区综合性、便利性的发展趋势,成为社区建设的典范样本,为现代化社区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集成系统模式。相较而言,老城区因城市发展历史沿革,空间布局紧凑,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停车资源短缺成为突出问题,制约了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区域活力进一步激发。部分成功经验可在老城区推广,如社区食堂通过设计更加多样化的优惠套餐,引导居民转变就餐习惯,增强社区服务的自我造血能力,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价值坐标,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罗晓清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随着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社区嵌入式服务议案在全市广泛推行。在实地考察各社区服务点后发现,苏州能够依据社区特性和客观条件,成功打造出契合居民实际需求、各具特色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适应性。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前,认知功能障碍和健康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学院的健康管理学院开设了老年保健、养老等专业,精准对接了社区人才需求。鉴于医院医护人员资源有限且难以大量下沉社区,学院培养的具备基础医疗知识的专业人才可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支持,且已有部分学生投身于社区相关机构工作。从全国层面来看,社区养老与基础医疗领域人才缺口显著,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积极倡导分级诊疗体制,旨在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避免大医院医疗资源的过度挤兑,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效率。社区作为基层医疗的重要阵地,应配备全科医生、社区药师等基础医疗力量,形成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全科医生能够在疾病初期筛查等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引导居民理性就医,推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就医秩序的构建,最终促进医疗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增强全民医疗保障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为苏州乃至全国的医疗民生事业发展筑牢根基。
周建萍
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社区嵌入式服务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街道的嵌入式服务展现出了独特优势,如日间照料中心空间宽敞、资源丰富、人脉广泛,周边居民集中,交通便利,为老人小孩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活动场所和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
乡村日间照料中心尽管面临村庄分散、交通不便等挑战,但村干部积极作为,兼职组织缝补、磨剪刀等公益活动,并适时招募志愿者,为“一老一小”提供贴心服务。比如我们村,两三年前设立“笃学堂”,不仅服务于党员活动,也成为村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老人们在此喝茶、聊天、看书,享受宁静时光。此外,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深入了解村民需求,实现精准服务。
推动社区嵌入式服务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促进城乡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筑牢基础。
冯磊
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专职督学
过去一年,苏州在社区嵌入式服务建设领域成果丰硕。政府精准施策,立足本市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现代活力的独特风貌,紧密围绕民生“七有”目标,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全力推动服务优化升级。
在社区建设层面,成效显著。办事便利性实现了质的飞跃,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成型。托育服务持续拓展,已覆盖幼儿托育全阶段;老年助餐服务不断细化完善,并结合医疗保健服务,形成综合服务模式;居民基本生活诉求在社区内即可高效解决。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社区已将“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便民圈”等生活圈设想转化为现实场景,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显著提升,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应对老龄化等社会挑战筑牢了根基,让民众真切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民生福利,推动苏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PART2
群众心声
张大爷
姑苏区北园社区居民
我是一名在苏州市姑苏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亲眼见证了这片区域的变迁,也深深感受到社区嵌入式服务建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的各种毛病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前,每次生病去医院对我来说都是一场“噩梦”。路途的颠簸、漫长的等待,往往还没见到医生,我就已经疲惫不堪。这一切的困扰都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成后成为过去。我们社区有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它成为我每周必去的“打卡地”。有医护人员定期到这里给我们仔细监测慢性病,认真记录每一项数据。我的老寒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有康复室的专业设备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指导,让我的病痛得到极大缓解。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体系建设,不仅仅是提供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更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我们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我由衷地感谢政府,感谢那些为社区建设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是你们的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蔡阿姨
苏州工业园区加城社区居民
2024年,师惠民众联络所改造投用后,我便常去排练舞蹈、听讲座、上老年大学,那里有快乐、有温暖、有属于我的幸福晚年生活。
日复一日的舞蹈排练,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家庭,曾经在社区里只是点头之交,如今却亲如一家。哪家做了好吃的,会带到民众联络所分享;谁要是遇到了烦心事,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出谋划策。
在师惠民众联络所开设的老年大学的众多课程里,智能手机课是我的心头好。课堂上,老师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从如何解锁屏幕、拨打电话,到微信的使用、拍照功能的操作,我都学得格外认真。下课后我还时常和其他“同学”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着智能手机的使用心得。
师惠民众联络所就像把社区所有人都聚在了一个温馨的大客厅里,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现代生活该有的便捷、丰富与温暖,这儿都齐活儿了!
赵大哥
苏州高新区狮山街道金色家园居民
在社区嵌入式服务建设的浪潮中,我亲眼见证了自己所居住的老旧小区实现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尤其是那新增的 20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于我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润物无声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
回想起过去,每日的上下班时光都被停车问题搅得心烦意乱。楼道里密密麻麻地堆满了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每次经过都得侧身挤过去,狭窄的通道让人压抑不已。更让人揪心的是,消防通道也常常被这些车辆堵塞,仿佛一颗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过往,每一次停车都是一场“战斗”,抢车位成了家常便饭,而乱停车也实属无奈之举。
如今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大片崭新的停车位整齐排列,宽敞明亮又极易找寻。我现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小区,顺着清晰醒目的指示牌,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位置停好车。
王阿姨
昆山张浦镇锦和社区居民
过去,我常常整日在家无所事事,生活平淡而乏味。自从社区里有了锦和戏苑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每天,我都盼着去锦和戏苑听戏。那一方小小的舞台,却有着无尽的魅力。戏曲里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都让我深深着迷。每一场戏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沉浸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听完戏后,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和邻居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我们谈天说地,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来一往的交谈中,邻里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曾经陌生的面孔如今都变得亲切无比。
锦和戏苑,不仅仅是一个听戏的地方,更是社区为我们精心打造的情感交流港湾。它让我原本单调的老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锦和社区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也体会到了浓浓的邻里情。我知道,这就是社区嵌入式服务的魅力所在,它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晚年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小陆
吴中区越溪街道居民
我是一名残疾人,曾经,身体的残疾如同沉重的枷锁,将我困于生活的困境之中。然而,命运的齿轮在越溪街道综合性“残疾人之家”出现的那一刻开始转动,我的生活从此迎来了曙光,踏上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工作人员就像亲人一般,用无微不至的关怀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他们仔细地评估我的身体状况,耐心地询问我的兴趣喜好,为我精心制定了专属的康复计划。康复师们专业精湛且极具耐心,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引导我进行肢体训练。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立足社会,“残疾人之家”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技能培训课程。我选择了手工编织。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社区积极为我们搭建销售平台,将我们的手工艺品推向市场。
越溪街道“残疾人之家”,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一个普通场所的意义,这里永远都有理解、包容与支持。我衷心地感谢社区这温暖人心的嵌入式服务,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刘女士
吴江区湖滨华城社区居民
作为一名在生活与工作双重轨道上奋力疾驰的家长,每日都深陷于忙碌与担忧的漩涡之中。照料孩子,曾经压得我心力交瘁。
以往暑期,上班时,我的心便被家中独处的孩子紧紧揪着,也曾考虑将孩子送往辅导班或兴趣班,可一想到漫长而艰辛的接送之路,不仅消耗孩子的精力,也让我疲于奔命,身心俱疲。
湖滨华城社区青少年暑托班的出现,照亮了我和孩子的暑期生活。当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计划展现在我眼前时,我知道,这是我一直期盼的“救星”。这里每一项活动,都凝聚着社区对孩子们满满的关怀与用心,仿佛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欢乐与成长盛宴。而暑托班的工作人员的负责程度远超我想象。他们定期与我沟通孩子的学习进展,让我虽身处工作岗位,却未缺席孩子的成长瞬间,内心满是安心与踏实。
如今,我满怀感恩之情,感恩这个社区嵌入式暑托班,不仅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更给予了孩子一个快乐、充实且安全的暑期环境。我由衷地期望,这样的暖心模式能够在更多的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家庭因此受益,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