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颐养,让老年生活“风和日丽”
2025-02-20丁云
虽然人从出生就“生而向老”,但养老确实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准备。同时,养老也是一个很多人不想面对,不得不面对,甚至需要提前面对的问题,尤其当家中长辈出现状况时。穿过苏州的大街小巷、楼宇之间,走进社区里那些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以及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我们对苏式养老生活越多几分认识和了解,也就对未来,对苏式“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觉踏实、更有信心。
讲讲“山海经”,高龄老人的一天
只要不下雨,93岁的顾阿婆每天早上先步行15分钟到东园,参加8点钟的广播体操。运动结束,按惯例,她要走进位于普福寺路上的北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每天早上9点,这家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为老服务中心准时打开大厅空调,烧好开水,等待着老人们带着水杯、点心等入场,开始讲讲这一天的“山海经”。
坐在一旁的陆阿婆接话,“我90岁”。十点半,又一个拎着饭盒的阿婆加入“聊天局”:“阿福,你们怎么来这么早?”“我们不是一向早?”“等吃饭。”顾阿婆、陆阿婆开心回答。附近住着陆阿婆的很多老邻居、老同事,他们喊她“阿福”。
打招呼的阿婆96岁。她把饭盒往旁边桌上一放,顺便确认:“今天下午是不是有活动?”顾阿婆笑嘻嘻:“今天下午过生日。”这天下午一点半是中心第四季度长者生日会,有评弹表演。
临近11点,越来越多的老人带着饭盒走进中心。他们午饭都在这儿吃现烧的套餐,15元一顿,按照姑苏区相关老年人就餐补贴政策,年满80岁补贴2元。每天中午,为老服务中心出70多单堂食,70多单送餐上门。虽然只是一餐,因为量足,老人们一般带一半回去当晚餐。“这边的饭烧得蛮好。年纪大了,特地给自己烧一顿饭,犯不着。这边的师傅饭烧得软,口味清淡,荤素搭配。”陆阿婆说。
午饭后,他们将继续待在这里,下午来的老人会更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演出、活动安排在哪天。
为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那些平时受家人照顾的老人,有活动时也被送来,活动结束,工作人员打电话,再被接走。或者家人有事外出时,就将老人安置在中心临时托管照看,忙完再把老人接走。这种喘息式的托管服务,“与把小朋友放到托儿所,没什么区别。”
顾阿婆大女儿70岁,小女儿68岁,且不论各自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本身也都是“小老人”了。孩子们来看过老人的活动场地和午间助餐,有时“突击检查”,看老人在不在中心活动。
2022年8月投入运营的北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由老平江街道办公场地改建而成。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15分钟步程内的娄门桥东。而培育社会组织的社工站放在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社区与创业者签订协议,创业者可以免费使用中心工作室,仅缴纳水电费。相对应,创业组织每月要为老人提供多场免费活动。由于北园老年人口多,为民服务项目也大部分偏向了服务老年人。当老人们不再感兴趣,或参加人数不多时,社区便把项目“请出去”。老人想要什么,或者说居民确实需要什么,再想办法把资源“引进来”。
木刻年画在创业园里有了新工作室后,原来的场地就换成了心理咨询室,让老人们叨家常、诉烦恼。街道老年大学前两年设置了插花、茶艺、太极拳、书法等丰富课程,出乎意料,耄耋老人们对茶艺并不热衷,两三个月后,对宋代印染也丧失了新鲜感,社区就得去对接新资源。“现在的最大问题,是资源不够。找上门的资源很多,但商业化太重,目的性太强。我们要不断地筛选,与居民商量,把好的内容、好的资源留下来。”姑苏区北园社区党委书记彭建和说。
社区掌握到,辖区里住进来两位刚毕业的评弹演员,签约在本地一家评弹团。社区在中心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室,作为剧团以外的排练用房及新媒体直播间,而演员们闲暇时给老人们做些演出。这样,中心与评弹团有了链接。
中心的场地,你方用罢我登场。彭建和说,不管多大的为老服务中心或者社区服务综合体,都会面临一个闲置率的问题。比如设置好的儿童活动室,到底有没有儿童来?除去寒暑假,没有小朋友来活动时,其实有很多事情、很多活动可以放在里面进行。
下午三点一刻一过,北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的老人们陆续散场,回去把晚饭热一热,看看电视,就准备入寝了。
好的服务,助餐点的可持续运营
说到从早到晚活动室被各年龄段不停地循环使用,姑苏区梅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搭载在社区综合服务体内,1800平方米的室内服务空间和1500平方米的室外服务空间,嵌入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食堂、社区老年大学、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劳动者驿站、青年夜校和青少年暑托班、友好童行户外游乐园、金融课堂等服务载体。
中午十一点半,社区食堂内人声鼎沸。一个阿婆的午饭托盘里,肉饼蒸蛋上的毛豆闪耀着诱人色泽,这顿饭花了她9.05元。晚饭她要回去自己烧,因为第二天一早她要吃饭泡粥。
食堂的饭菜是小碟自选式。每周四公示下周菜单,7天就是7张A4大小的菜单。除了当天供应的10个菜,最近每天都有特色菜,这天是古法蒸鲈鱼。正排着队买菜的叔叔忍不住回头:“味道真的蛮可以。”他有时想到就来吃一顿,或者给家中的餐桌添两道菜。
2024年9月,新运营管理公司接手社区综合服务体运营,社区食堂也随之迎来一系列调整:先是对厨房改造。原来只为提供套餐开了一道小门,现在改成全开放自选式。更重要的是烹饪,要掌握大家的口味。有些老人不能吃太甜,有些老人口味重些,有些老人则想要清淡点。“我们这个社区,很多老人喜欢吃鱼虾,但好多老人不能吃海产品;蔬菜要丰富,所以每天中午4样,晚上也4样……”运营方负责人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可以根据用餐量基本拿捏住每天的出菜量,减少剩菜,把成本压一些下来,当天如果后面来人没吃上,就用小锅一次炒两三份的量,避免浪费。
开业服务4个月,现在社区食堂每天午餐有100多份的订单量。很多老年夫妻一同就餐,或带着饭盒来堂食加外带的,就算一个订单。食堂面向辖区所有年龄段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供应午餐和晚餐,根据微信群里大家的反馈,又陆续推出糕点、包子等。一对住在附近相城区的退休夫妻,常常开5分钟车来这里解决吃饭问题,比较下来,这间社区食堂他们最喜欢:“菜烧得好,不油;苏帮菜对味道的拿捏,到位了。”
姑苏区梅巷社区党委书记顾辰晏对此看在眼里,“社区食堂将好的服务、好的内容、好的机制提供给居民,客源也会越来越多。”在每月的便民市集上或节假日共庆场合,社区也会给予食堂展示空间和宣传机会。
可持续运营是助餐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苏州市养老服务发展指导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指出:“它们基本是内嵌在养老服务设施里,具有‘公益+市场’的概念,需要做出特色,维系稳定客源。”
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苏州全市2265个社区(村)都根据区域老年人口密度、助餐服务需求和助餐服务半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配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全市初步构建了“15分钟助餐服务圈”。
助餐工作推进的重点工作是解决80岁以上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在保障食品安全的情况下,让老年人吃得好,吃得便捷。在此基础上,更是希望有更多老年人到助餐点堂食,继而到社区活动、休憩,以及医疗问诊,串联起其他养老服务项目,让老年人的一天过得充实。毕竟,养老不仅仅是一顿饭的问题,更是一个人一天的生活安排。
不仅是家庭,适老化是全方位的
适老化改造不仅仅是卫生间的“淋改浴”、无障碍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如今,更拓展延伸到智能监测设施、适老辅具配备等。
苏州市养老服务发展指导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自2020年7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以来,苏州已完成4万多户老年人适老化改造,改造“一方面改掉居家安全的隐患,一方面又提升了居家舒适度。”反响较好。
苏州实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需求激活与供给扩容相结合的“双链接”,赋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较好增强了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活力,为适老化改造兜底化保障、市场化推进、产业化发展探索了“苏州模式”。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五方面目标,探索完善“政府补一点、家庭掏一点、企业让一点”推进机制,规范实施流程、明确推进措施、加强综合监管。
苏州的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已从聚焦兜底低保特困家庭向高龄及残疾人家庭、有需求的家庭扩展,用市场化的手段撬动消费需求。在一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还设置了适老化改造展厅,向老年人展示适老化改造的家庭生活应用场景,为他们的居家养老生活提供样板和参考。
本轮江苏省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苏州资金占比量最多,目前全市约有2万户申请,申请总数、已审核总数列全省第一。
当然,由民政部门牵头实施的民生项目,如本轮江苏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中,叫“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聚焦家庭内的改造。然而老龄友好社会是全方位的,除了在家庭里,老年人要走进社区,走入社会。相应地,适老化改造也正逐步从家庭伸向社区,伸向整个社会,比如菜场里的适老化改造。包括社区、交通、商场等在内的各个公共场所的适老化无障碍改造,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推进。
此外,智慧养老也正通过对线下已有流程的线上整理、再造,改变着家庭内的适老化生活。采访中,梅巷社区提及苏州与腾讯合作开发的一款小程序,正在社区试运营。每天把菜单发布在小程序上,以助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全科医生坐诊开药时,老年人通过手机小程序,直接与医生视频问诊,以助医,“小毛小病就不需要到卫生服务中心来了。”还有志愿者服务,比如老人去菜市场买菜买多了,提不回来了,在小程序上发布需求,志愿者看到后赶去支援。还有应急急救功能等,暂未上线。
机构、社区、居家,理想的混合式养老
身边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离家最近也最方便的,还是到社区,而机构里的专业养老服务资源,也正逐步走进社区,向家庭倾斜。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其实密不可分。
到了下午4点,随着二楼活动室文艺、运动的老人们鱼贯离开,悦龄健康综合服务中心逐渐安静下来。然而楼上仍有不少老人。这家综合服务中心着实不小,由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一家幼儿托育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7463.8平方米,辐射周围四季晶华社区、新郭社区、友联一社区等9个社区,辖区居民8.3万人,其中60岁以上居民2.2万人。
其中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面积5530平方米,2022年年底开业。作为社区食堂,负一楼的中央厨房每天午餐时段出餐500多份,其中本站点100来份,为周围7个助餐点送餐。此外,它为楼上住养的老人提供三餐。
3至5楼是悦龄公寓,28个房间,56个床位,目前的入住率约80%。对于住在这里的健康活力老人来说,一体化的便捷是最大特征,独立洗衣机设施干净,三餐管饭,可自由参加老年大学及中心的各项活动。卫生服务站定期测心率、量血压、测血糖,有个小毛小病下楼即可刷医保配药。
中心负责人陶佳青介绍,在这里住养的老人的住家通常离得并不远,公交两三站路。在社区服务设施里嵌入的机构养老,正与居家养老打着配合。
来这里住养的老人通常有几类情况:一类是子女在国外照顾不上,倘若身体不舒服,没法找人,干脆来住;一类是房子已经处理,就打算一直机构养老下去了;第三类则是短住。反正冬天家里冷,不如搬来“过冬”,助浴搓背服务20元一次也还行;或者孩子要出去旅游,没法带着或照料老人,干脆来住上15天到一个月。目前的最短住宿期是2天3晚。而房间根据朝南、朝北,单、双人间等形式,每月费用从4000多元一张床到6000多元一间房。
陶佳青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父母退休后,孩子由他父亲帮忙照看,挤占了老人的大量私人空间与时间。他觉得这样一个健康综合服务中心如果合理利用起来,可以让老人边带孩子,边参加个人聚会。“如果幼儿较多,年龄又较小,完全可以让幼儿托育中心的老师来支援一下。”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可能是“我的孩子在这里托育,我的父母在这边居住,把老小的问题全部解决,我可以安心工作”。
服务质量的稳定,为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点滴
2024年12月17日,高新区的乐宜家晋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浦卓兰正在指挥工人们清洗空调。因为上一家运营单位很久没有清洗,空调的风口被灰尘全堵住了。此时,距离她的单位,苏州市苏康养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接手这一项目刚刚2个月。浦卓兰和同事们正在逐步摸索所属街道老年居民们的口味、喜好和脾性等,还要为中心链接更多服务资源。相比之下,徐维君轻松些,她在相城区的苏康养·元和之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多年,熟悉每一个来照料中心的老人的情况、习惯甚至生活动线。
苏州市苏康养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目前承接61个类似项目,分布在张家港市、昆山市、吴江区、相城区、姑苏区、高新区等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运营单位,绝大多数是街道通过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的。而承接单位根据服务要求,如活动场次、助餐人次等相应考核标准及最后的达成率,结算运营费用。若金额没达到需招标的要求,也有通过直接签订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运营单位的。但无论是招投标还是直接运营,服务期限通常长则两年,短则一年。很可能在下次招标时,换成了另一家。
一旦接手运营一家为老服务中心,一是要熟悉本区域的老年人,比如他们有哪些习俗兴趣爱好。二是要资源赋能。公司负责人葛亚飞提出,或许可以尝试区域化、片区化统筹运营。运营前期吸引人气、搭建平台等要花费大量精力,工作人员要逐步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住址等,而对老年人来说,工作人员稳定,他们才有安全感。如果运营商有足够的服务承载量,就能建立起统一、标准的服务体系,形成品牌连锁效应,更可以将手里的老年医院、体检中心、康复医院、银龄产品等资源持续导入。“服务期太短,从企业角度来讲,相当于此前的投入都打了水漂,而新接手的单位还是要从头做起。区域化、片区化统筹运营,对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对服务对象老年人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