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聚焦”打造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宽甸样板
2025-02-19辽宁省丹东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
聚焦党建引领 构建“1+1+N”组织架构
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动“党建+民族团结”发展模式,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助力夯实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基础。打造“鸭绿江畔党旗红”特色党建工作品牌,3年来组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宣讲100余次、社区各族群众联谊会70余场,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7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专班,制定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并与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兴边富民行动联席会议机制协同推进,定期召开协调机制会议、联席会、专题推进会等,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面覆盖、规范有序的共同现代化试点工作体系。
聚焦文化赋能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相知相亲。举行满族秧歌、朝鲜族农乐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传承保护宽甸民间鼓乐、宽甸朝鲜族花甲礼等非遗文化,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宽甸六堡”展览馆项目主体建设完成,赫甸城城址遗址遗迹保护利用项目开工建设,爱河和虎山文旅复合廊道项目稳步推进。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高品质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宽甸四季文化旅游精品线路58条,天桥沟景区和青山沟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宽甸第三届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踏青健步行”、桃花节等系列活动,促进文体旅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举办民歌节、民间故事会等多项文化活动,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聚焦共同富裕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东北东部文化旅游开放“桥头堡”,边境口岸对沿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太平湾口岸对外开放项目纳入2024年度国家口岸开放审理计划申请,河口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不断加快。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淡水鱼、干鲜果、畜牧业、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打造独具特色、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廊带,成功建成“蓝莓小镇”“满药之乡”“燕红桃特产之乡”“石柱参特产之乡”等特色村镇,“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9个,被授予“中国石柱人参第一县”称号,河口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2024年各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亿元,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66个、乡村建设项目68个。推进数字科技与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政策融合,实施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威科特瑞阻燃材料成功纳入省级5G工厂建设试点,7户企业入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户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152次,对接洽谈企业101家,落地开工24个,签约金额超过200亿元。实施智慧广电固边项目,广电传输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造园区经济发展前沿阵地,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
聚焦共建共享 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领域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投入1700余万元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20余所学校,毛甸子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对就读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所有农村学生、城镇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投入2800余万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健康县”创建通过省级初审,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综合诊疗服务能力,毛甸子镇医疗保障服务站被评为全省首批医疗保障服务示范点。逐步完善供热供水供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持续发展,争取国开行专项资金1.5亿元,1500余套保交楼住房按时交付,完成农村危房翻建102户、维修243户,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民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各族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大幅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法治宣传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统筹推进辖区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积极探索“参与式清单化”基层治理新模式,形成党建引领、服务群众、清单管理、项目保障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行基层治理工作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着力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方工作责任,提升村(社区)“两委干部”民族工作培训学习标准,提高服务基层各族群众能力水平。逐步完善基层治理程序,明确操作流程,科学更新动态清单,对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利益,畅通各族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力破解民生难题,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结合“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法律讲堂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加强面向各族群众的法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群众作为推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的主体力量,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成效评价机制,用群众是否满意检验基层治理工作成效,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责编/金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