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的“上海样板”
2025-02-19高鹏飞高向东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提出要“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达39.98万,较2010年增加12.4万人。这一显著变化为上海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共融的共同家园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石,上海城市民族工作也由此呈现出新特点、积累了新经验。
2024年,上海创新提出“家在上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的“上海样板”。“家在上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适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基点
“共居共学”是推进“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必然要求。从物理空间来看,社区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居所,让各族群众在空间分布上流动融居,这既是“共居”的基本内涵,也是“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得以形成的必然基础。各族群众在“共居”的社区环境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消弭了由空间隔离而引发的社会距离。从精神空间来看,培养各族群众的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深层次促进各族群众的心理认同与相互尊重,引导各族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是“共学”的应有之义,也为各族群众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共建共享”是推进“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微观社会基础。“共建”强调的是一种集体行动与社会参与机制,它要求各族群众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到上海城市治理的各项事务中。这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社区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等,更涵盖精神层面的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共享”是对“共建”成果的合理分配与分享,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与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共享”不仅意味着各族群众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更强调只有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些机会和权利,为上海“何以可能”建设好“人民城市”做了最佳注解。
“共事共乐”是推进“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客观现实需要。“共事”强调的是在上海互嵌共融的社会环境中,各族群众全过程参与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协同机制。通过在公共事务的决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治理体系的各个层面,促进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协作。“共乐”是对各族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精神文化层面共同繁荣的深刻诠释。在城市治理的实践中,各族群众不仅应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福祉,更应在文化交流、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在沪各族群众都能拥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创新模式
以“家在上海”品牌建设为核心,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家在上海”品牌的提出,是全面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地方实践创新,旨在打破传统社区划分的界限,促进各族群众在居住、教育、就业、文化等多维度上的深度交融。上海市通过地校共建、社区融入、结对认亲等多元化途径,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仅有效推动各族群众在上海的全方位融入,更能够促进各族群众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发展共赢。
以“三级联动”机制为驱动,全面推动“共商共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三级联动”机制,即市、区、街镇三级政府的紧密协同与联动,构建一个高效、统一且响应迅速的治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级政府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形成治理合力。同时,还进一步拓展共商共治平台,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鼓励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公共文化活动,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新格局。这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不仅显著提高了治理效率,还增强了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为构建“人民城市”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文化交融”和“社会整合”为纽带,全面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从文化交融角度看,“结对认亲”活动搭建起了各族群众间个人与家庭的桥梁,通过单位对单位、单位对个人、个人对个人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不仅增进了各族群众的了解和友谊,更在微观层面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加深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结与心灵相通。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通过“地校共建”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渠道。学校与所在街镇、社区、区域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定期交流、共同开展活动等多种形式,于润物无声中引导各族群众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典型经验
在强化人民主体性方面,“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凸显了“人人参与”的核心理念。人民是城市治理的基石,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各族群众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通过构建一套由政府、人民、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框架体系,有效促进各族群众从被动接受治理向主动参与治理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著提升了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更在深层次上增强了各族群众对治理成果的认同感与满意度,进一步夯实了“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的群众基础。
在明确责任担当方面,“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践行了“人人负责”的治理原则。“家在上海”模式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明确了各参与主体的责任边界。政府负责制定各族群众参与上海城市治理的总体规划与政策导向,确保治理方向的正确性与合法性;社区作为基层单元,承担着自治管理与服务居民的重要职责,通过各族群众的基层自治,着力推动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的建构;学校、社会组织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各项工作中来,从而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在倡导无私奉献方面,“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实现了“人人奉献”的治理目标。“人人奉献”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动力,更是把民族工作与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结合起来的关键所在。“家在上海”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化、包容性的沟通渠道,有效激发了各族群众在城市生产、消费、分配等多个领域的“参与”和“奉献”。不仅促进了物质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分配,还架设了精神交流与情感支持的桥梁,鼓励各族群众在享受城市服务的同时,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营造各族群众和谐共融的美好居住环境。
在注重普惠共享方面,“家在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坚持了“人人共享”的治理理念。普惠共享不仅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所在,更是推动新时代上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策略,确保资源分配更加均衡合理;大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和便捷性;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这些举措覆盖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领域,旨在确保各族群众在享受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者高鹏飞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高向东为华东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责编/金向德 见习编辑/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