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情倾力 同心同行

2025-02-19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民族 2025年1期
关键词:交融青海民生

江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落实“三个赋予”要求,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江苏力量。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协作的第一要务,续写“山海情”。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80%以上的对口支援协作资金用于教育、医疗以及供水、道路等民生建设。拓展合作办学、异地办班、中高衔接等模式,全省138所学校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55所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建,省内15个民族校班累计培养毕业生4000余人。实施“组团式”医疗援助,“心佑工程”团队、无锡明慈医院等医疗专家远赴青海、新疆、西藏等14个省区,义务筛查15万余人,免费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00余人。推进10大类8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建成一批温暖屋、连心桥、团结井、致富路等民生工程,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把产业赋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走好“共富路”。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特色产业,“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建产业园区、创业基地、社区工厂等产业发展载体,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擦亮“拉萨好水”、新疆水果、青海牦牛肉等特色产品名片,帮助发展拉萨净土健康、新疆纺织服装、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助推产业高质高效融合发展。出台《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2024—2026年行动计划》,23家企业赴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当地高校毕业生提供1017个就业岗位。举办“江苏—青海经贸合作洽谈会”“江苏名企走进海南州”系列活动,增强产业动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把推进文化交流互鉴作为情感纽带,画好“同心圆”。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民族艺术展演等活动,指导省内7家研究基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联合体,在新疆霍城县等地成立研究中心。高标准援建图书馆、融媒体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文化人才培养、文艺创作演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帮助创排《游园·寻梦:当昆曲“神遇”藏戏》《林公渠》《小白杨》等优秀文艺作品,支持《天·梦》《解忧公主》《玛纳斯》等剧目开展巡演,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核心驱动,铸牢“共同体”。高质量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持续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暨“红石榴就业行动”,民族地区11.7万各族群众在江苏就业。常态化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主题交流、实践互动、志愿服务和“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为抓手,牵头成立由新疆、西藏等六省区小学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推进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2024年,全省共举办200余场交流活动,1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在15条经典研学线路中感知江苏古韵今辉。出台《江苏省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方案》,举办“至今千里赖通波——江苏大运河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主题展陈,打造“拉北”旅游环线、“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大美青海·圣洁海南”等旅游线路,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不断拓展、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责编/张伟)

猜你喜欢

交融青海民生
真美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大美青海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