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中打开眼界
2025-02-19陈全忠张建邢多多蔡婷
2024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周志轩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取得了学校在该赛事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日光蓄热温室——高原边民家门口的菜篮子”项目获得主体赛金奖。
针对西藏高海拔地区秋冬季漫长且运输不便、常规大棚难以种植果蔬等难点,项目团队历经两年多时间,多次赴藏实地调研、试验,创新研发了低成本的水基日光蓄热技术并将其用于改造高原地区的温室大棚,该项目现已在江苏和西藏开展了试点改造。
第十四届“小挑”全国决赛舞台上,不止是“高原边民家门口的菜篮子”这一项目,来自全国高校的1947个项目团队凝聚着同一共识——青年学生的成长应回应时代发展所需,以“挑战”开眼界、以“挑战”赋能力、以“挑战”筑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并且从项目出发,真正了解时代、认识社会。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青年人才正在挑大梁、当主角
随着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兴起,人们对更加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有了更高的期待,但传统AR头戴显示模组仍存在体积重量大、亮度低、视场窄、出瞳小等难题,而全息波导具备的超轻薄、可出瞳扩展、高透明度等技术优势有望解决上述“痛点”。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团队就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HoloVision——国产高性能体全息波导AR近眼显示模组”项目获得“小挑”主体赛金奖。
身处科研一线的项目负责人张齐巧将该项目内容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全息波导AR最终产品比作常用的智能手机,我和团队的任务就是提供性能优异的显示屏幕,让物体的三维影像和数据能完美呈现在屏幕上。”
不过,技术进步和突破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核心技术等不来,更买不来。表面浮雕全息波导核心专利被外企诺基亚公司独占,用于生产表面浮雕全息波导的光刻机等关键设备被美国禁售。为实现全息波导技术完全自主化,团队开始攻关全息波导AR显示技术。查阅文献、设计仿真验证,一次次试错后,张齐巧和团队攻克了三大核心技术。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今,青年人才正在挑大梁、当主角。
互联网已进入Web3时代,但其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增加洗钱和诈骗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缺乏Web3认知,技术人才短缺,导致监管滞后。南京大学“丝路链网”团队依托国内首批校企共建区块链实验室,开发国内首个智能Web3情报系统,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合规的数字经济体系。
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海燕科技”团队走访三省五地三个海域,建立14家试点单位,打造全新海域空中物流模式,解决传统无人机海上飞不了、跟不上、落不下的技术瓶颈,疏解海产品的运输困难,以技术上的遥遥领先,助益餐桌佳肴的“肴肴”领“鲜”。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开发的一款桥隧病害检测滚动吸附式爬壁机器人,首创滚动吸附技术,研制出新型黏附柔性耐磨履带,可以携带各种检测仪器在多种复杂桥隧壁面攀爬检测,并实现病害精准识别与定位。
时代出榜,青春挂帅。“挑战杯”的青年学生团队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市场难点、“痛点”,努力将专业所学和实践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
深入田间地头,吹响乡村振兴的“冲锋号”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在蔬菜种植行业仍然依赖于人工手动移栽,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这一现状激发了江苏大学“智栽必得”团队的使命感,他们决心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变这一切,团队研发的全自动蔬菜移栽机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获得金奖。
团队突破自动送盘、自动取苗和自动栽植三大难点,研发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全自动蔬菜移栽机,整机效率达到15亩/天,1台机器能代替10个人工栽植,合格率高达96%,产品可应用于蔬菜、药材、水果等穴盘苗移栽,现已应用于6000亩以上蔬菜耕地。
技术创新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农民接受这款新型农用机械才是更大的挑战。团队成员以技术员的身份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疑虑,还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机器进行改进升级,最终实现从试验样机到产业落地。该项目吸引了青年人才回流农村,促进农民降本增收,推动国家农机发展,以创新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
青年学生团队发扬“自找苦吃”精神,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充分运用专业所学,为乡村振兴提供着不同解法。
东南大学“荒土良医”团队首创“微生物+材料+经济作物措施”的土壤综合治理方案,施加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喷洒W-OH材料固结土层,配置经济作物发挥经济效益,目前已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协助打造27处产业示范区,为荒漠化治理制定“药方”,助力荒土乡村全面振兴。
扬州大学“蜂富多采”团队利用我国丰富的蜂遗传资源,通过改良本土中华蜜蜂,培育出适应设施农业的专业授粉蜂种,解决了普通蜜蜂在设施农业高温高湿环境中死亡率高、授粉效率低等问题,为设施农业高效授粉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市场接力赛,写好“挑战杯”后半篇
2019年,姬魁洲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低碾压率智能化再生稻联合收获装备”,获得“挑战杯”金奖。这一装备解决了我国再生稻机收存在的高碾压、高损伤、高覆盖问题,实现了再生稻机收领域的新突破。几年时间里,团队的科研足迹遍布全国的十余个省份,西到青海,南到海南,亲身感受当地的环境与特点,研制出适应当地的农用机械。
姬魁洲的团队在湖南、安徽等地的示范推广中,取得了“再生季水稻平均每亩增产120公斤、农民增收600多元”的成绩。“挑战杯”比赛结束后,他们继续参加相关的创业活动、路演,保持与市场的连接,目前正在与常州科技园相关工作人员洽谈入驻。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考察重点正是青年学生将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能力和水平,赛场比拼虽然结束了,但那些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并没有终结。
无论是科技创新项目还是文化传承项目,继续写好“挑战杯”从赛场到市场的“后半篇文章”,是很多金牌项目团队赛后归来的共识。
一个小孩就可以舞动起来的单人龙,利用一根飘带就能使龙快速飘动起来,这样造型独特、玩法新潮的“彩带龙”你知道吗?这就是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荣获金奖的南京理工大学团队“金鳞龙灯——让中国龙舞向世界”项目。
通过走访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团队在没有破坏原始舞龙形象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一种单人龙。单人龙的龙头采用3D建模,泡沫化定制飘带的形式代替了原先长的龙身,这样普通群众也能享受到舞龙的乐趣。团队还自主创编全龄段舞龙教学视频52套,其中4套入选全国推广曲目。
“金鳞龙灯”团队负责人杜艺元出生在一个有着600年舞龙历史的小镇,追随父亲的脚步,长大后的她爱上了舞龙。她说:“作为新一代舞龙人,赓续传统,开拓创新,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舞着这条“彩带龙”,团队走过13个省、17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掀起舞龙热潮,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目前,“彩带龙”已成为国家级舞龙赛事官方指定器材,同时首次被纳入2025年全运会正式竞赛项目。团队计划把“金鳞龙灯”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IP,在市场的挑战中跑出文化传播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