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实践初探
2025-02-19褚方晨叶江红韩文兰蔡昀石芳秀
摘要: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艰难时世》从多角度展现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镜像,以该作品情节综合其他史料进行“主题式”教学设计,在突出审美意蕴的同时,有利于搭建理解桥梁,促进深度学习;以工人斯蒂芬的悲惨遭遇为线索进行“链接生活”式的教学设计,与李吉林所强调的知识的社会性相契合;依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究本质”,在“角色体验情境”——“历史想象”环节,需要正确地价值引领。
关键词:情境教育;深度学习;文学作品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具有“形真”、“情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四大特点,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强调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大要义。[1]高中历史课堂的深度学习具有六大特征:历史理解、联系建构、历史想象、深究本质、活动体验和迁移应用[2],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二者有机融合?笔者以“工业革命”主题为例,融合了《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和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相关内容,以文学作品《艰难时世》的情节综合其他史料进行“主题式”教学设计,做出了初步的尝试。
引文入史,突出审美意蕴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艰难时世》从多角度展现了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镜像,其细腻的笔触、流畅的文字、丰富的情节比传统史料档案平铺直叙的表达更富有感染力。且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发人深省人物对话往往隐含着重要的历史细节,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素材。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以《艰难时世》中的“小人物”产业工人斯蒂芬的视角出发,洞窥工业革命“大时代”中生产与生活的变迁:他生活在焦煤镇人口稠密区最拥挤的角落,作为一个“善操动力织机”的好织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十二个年头,却仍旧一贫如洗;在工厂主庞德贝的眼中,他好似“加减法中的数字”一般可有可无;因斯蒂芬拒绝参加“宪章派”领导的工会,庞德贝企图利用他将工运分子一网打尽,可是斯蒂芬拒绝了;被解雇后又惨遭诬陷盗窃银行钱财,最终不幸跌落废弃的矿井重伤殒命。综观其命途多舛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挖掘出哪些历史信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交织其中,“废弃的矿井”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他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究竟是如何“拥挤”?笔者节选了以下材料:
“在焦煤镇工作最艰苦的地区……窄院连着窄院,狭街紧靠着狭街的‘迷宫’中心,……匆匆忙忙、零零落落地建起来,这整个的一片,就成为七拼八凑的大杂拌,摩肩接踵,简直挤得要命;……最拥挤的角落里,因为缺少空气,难以通风,烟囱都造得千变万化,奇形怪状……”[3]
——摘自查尔斯·狄更斯著,全增嘏,胡文淑译《艰难时世》
在“焦煤镇”,“房屋一幢幢拔地而起”,且是“匆匆建造起来”,折射出“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之快;这座呈现“迷宫”状的城市,“狭街挨着狭街”,“摩肩接踵”,“杂乱无章”,把城市规划的混乱和滞后表达得甚是生动;工人斯蒂芬沉浸在满是“冲鼻的热油味”的环境中工作,“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和造得“奇形怪状”的数不尽的烟囱构成了焦煤镇天空的底色,这些文学描写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节污染问题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使得原本缺乏美感的城市面貌有了另类的“美”的触觉——那便是文学的魅力。
文学作品本就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在此过程中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而“挖掘史料,搭建理解桥梁”[4]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
二、链接生活,关注见证体验
工人斯蒂芬的悲惨遭遇是本节课的重要线索,而长篇小说连篇累牍的情节文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妥善表达?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该文学作品的线索融为一体,衔接过渡自然而不生硬?需要“链接生活”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设计。
本课的设计以故事脉络为线索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片段:焦煤镇的城市面貌
第二片段:“雇工”中的三类人
第三片段:面临“工艺技术的遗忘”的好织工
第四片段:“机器奴仆”需要文化素质吗?
第五片段:“事实哲学”原则下的教育
第六片段:嫁祸者的逃亡路
这样的设计思路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常规结构,相对于老生常谈的“背景”、“内容”、“影响”,这样的结构设计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当见证人体验历史事实发生”[5]。
从“焦煤镇的城市面貌”过渡到下一片段“雇工中的三类人”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下过渡语:
“斯蒂芬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艰难度日,那么他在庞德贝的雇工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他不属于那些‘杰出’的雇工群体,他在那些‘善于演讲和辩论’的雇工中也遭遇排挤和孤立;那么,那些怀揣‘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渊博,受过良好教育的‘雇工’指的是什么人?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另外,那些‘善于演讲和辩论’的雇工群体又指的什么人呢?”
李吉林强调知识是社会性的,社会——是学生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6]在启发学生思考“杰出的雇工”是什么人时,可以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在工厂里,机器遇到故障了,这类雇工会拿出结构复杂的机械图纸,驾轻就熟地拆卸相应零件,查找故障原因,他们是什么人呢?有同学会说“修理工”,是的,这些修理工必须具备“牛顿经典力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同样,管理也是一门学问,社会上有一种专业技术证书叫做“人力资源师”,他们负责统筹规划雇工招聘、薪酬管理、协调劳动关系等事项,这类管理阶层也属于“杰出的雇工”,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属于哪一社会阶层呢?有同学会错误地冒出一句“资产阶级”,此时教师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进行语言诱导,思考一下,私人工厂里面有“董事长”和“总经理”,“经理”掌握生产资料吗?那些机器、厂房的所有权是经理的吗?显然不是,作为“高级雇工”的经理属于“中间阶层”,董事长——工厂的所有者才是“资产阶级”。
三、情感驱动,依托问题引领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不能只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它强调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7],而如何引导学生“深究本质”,把握历史逻辑,离不开问题情境。“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在我们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遵循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三大原则,即依据学情、难易适中、素养导向、生动新颖。[8]
在“第三片段:面临工艺技术遗忘的‘好织工’”环节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引用了《艰难时世》中的这样几个片段:
“灰蒙蒙的晨光……铃声急促地尖叫着……准备这一天单调的工作”
“善良而忧心忡忡的人们,你们用不着害怕工艺技术会将自然完全遗忘”
“那些神态自若、一声不响地干着活儿、成为机器的奴仆的雇工……”
“工作进行着,直到中午下班的铃声响起。人行道上响起嘈杂的脚步声。织工、机轮和雇工,都停止运作一小时。”
针对上述情境,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如何避免落入窠臼,如何才能独具匠心、角度新颖,可以设问启发学生:“为什么‘好织工’面临着工艺技术的遗忘?”,由此引出“机器生产”,可是织布的整个流程——从经纱、络经到最后整理的每个步骤,工人斯蒂芬都亲自参与了吗?为何他一天的工作是“单调”的?由此引出“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可以参考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去汽车工厂“拧螺丝”的经典片段,如此细致的分工和流水线作业,正是“工厂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工厂制度还有哪些特征?“铃声响起”、“停止运作”又隐含什么样的信息?就好似上课铃声响起,就意味着课间活动戛然而止,学生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座位上,要迅速保持安静,停止交头接耳,这些都是以“班规章程”基础的“纪律意识”的反映,“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也是“工厂制度”的另一重要特征。
作为“好织工”的斯蒂芬,实际上可能只是某个“经纱工”、“穿筘工”,成为“机器的奴仆”,可是,“机器的奴仆”是否会“文化素质”不作要求呢?由此过渡到第四片段,答案是否定的,恩格斯在《工人阶级的现状》一文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无论贵贱,“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就算是简单的经纱,也需要甄别区分“经向”和“纬向”,哪怕是“拧螺丝”也需要具备数学基础知识——标准是拧几圈?拧的力度如何?更不用说当机器遭遇故障时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了,由于大工业时代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也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拨款,予以经费支持,并通过立法保障童工受教育权,鼓励工厂主开办工厂学校。[9]可是,将工人视作“资本的工具”的工厂主会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学生?由此引出第五片段:“事实哲学”原则下的教育。
工厂主庞德贝的岳父葛擂硬在焦煤镇办了一所学校,用“事实原则”熏陶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何谓“事实原则”?用葛擂硬的话来解释便是“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钱买卖关系。”这句话将“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思想表露得淋漓尽致;长此以往,人性扭曲是可想而知的。葛擂硬的儿子,庞德贝的小舅子汤姆,便是不合人情的“事实教育”教养成的“伪君子”,他生活放荡不羁,盗窃了姐夫庞德贝银行里一百五十多镑钱财,还处心积虑嫁祸给工人斯蒂芬,斯蒂芬为了洗刷冤屈自证清白,在赶路途中不幸跌落废弃的矿井重伤殒命,而始作俑者汤姆害怕罪行暴露,藏身马戏团,企图畏罪潜逃。由此过渡到第六片段:嫁祸者的逃跑路。
“你最好到利物浦去,然后把你送到国外。”这是马戏团老板史里锐先生对汤姆的建议。
史里锐还力劝汤姆的父亲,“再没多少时间可以耽搁了,……到火车站去的马车半个钟头内就出发,打算赶上邮车,那班邮车可以一直把他送到利物浦。”
利物浦有何玄机?为了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培养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笔者出示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路线图,利物浦作为重要的港口,与纵横密布的铁路网交织在一起,铁路和运河形成“水陆交通网”,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的同时,也便利了嫁祸者的逃亡路。另外,史里锐的那句“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耽搁了”渗透着“时间观念”,“半个钟头内就出发”的紧迫感将“准时准点的现代生活准则”表达得更具体——火车时刻表是不等人的。
汤姆的逃亡路线书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对此,笔者设置了“角色体验情境”——“历史想象”环节:汤姆逃到哪里去会有一线生机?并配上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代的世界地图,推进深度学习——毕竟“历史的深度学习离不开合理的历史想象”。[10]
四、历史想象,把握价值导向
在上述的“历史想象”环节,首先要突出关键的价值导向:我们是希望汤姆被法律制裁的,并不是鼓励他畏罪潜逃。作为公民,要有对法律的敬畏意识,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时代的教育要求。
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情境并非“道德渗透”或“道德加入”,而是找寻学科中的道德应有之义[11],需要正确地价值引领。
针对汤姆的逃亡路,有同学提出逃到印度最合适,觉得英国人作为宗主国殖民者会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启发诱导,英印总督治理下的印度在刑法领域适用的是英国的法律[12],先后由皇家法院、英国人担任法官的最高法院统管,汤姆倘若逃到印度是肯定会被通缉的,及时自首,认罪伏法才是最好的出路!
有同学提出逃往欧洲大陆,给出的理由是在欧洲大陆语言都差不多,没有交流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其思考,英语、法语、德语等都属于各自的民族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息息相关,早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就倡导要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斯塔夫里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曾记载,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领袖们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标准法语,法语、德语与英语的发音、语法有较大的的差异,并不存在语言“差不多”的沟通条件。流亡路上颠沛流离,语言不通,与其处处受人白眼,不如及时悔悟,认罪伏法。
还有同学提出逃到美国最合适,因为美国说的是英语,没有语言障碍,且在《艰难时世》成书的1854年,美国早已脱离英国殖民枷锁取得民族独立,同时,美国西部尚在开发中,抓住“西进运动”的机遇,逃到美国西部埋头苦干还有大展宏图的可能;这时,老师在肯定学生思路时,及时予以正确的价值引领:1854年逃到美国,没过几年南北战争就要打响了,战乱期间生死难料,不如回头是岸……
“寓历史解释于历史想象之中”[13]依托历史想象理性分析汤姆逃亡路线的历史逻辑和前后因果,让历史学习富有“现场感”能更好地提升深度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基于情境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通过引文入史突出审美意蕴,通过链接生活的教学设计呈现“真”,用问题情境激起情趣启发思维,在历史想象环节突出“思”,在开发潜在智慧的过程中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在文史结合的过程中提升深度学习的张力,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李吉林.情境教育:一个主旋律的三部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139
张胜平.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9),15.
查尔斯·狄更斯著,全增嘏,胡文淑译.艰难时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4):69
同[2],24.
同[2],69.
同[1],132.
同[2],55.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195.
刘静茹.19世纪英国的工厂学校与童工教育[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8(2),21—31.
同[2],43.
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242.
王鸿博.殖民地时期印度法律的文学书写:泰戈尔短篇小说《原来如此》的法律内涵[J].南亚研究,2009.2,152.
同[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