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古籍保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5-02-18张弦
摘 要:文章从古籍收藏、从业人员、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古籍保护等方面对贵州中医药古籍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古籍普查、阅读推广、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中医药古籍收藏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未来古籍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贵州;中医药古籍;古籍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5)01-0102-04
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古籍是古籍中重要的一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古籍保护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在古籍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各馆已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古籍保藏条件也得到了整体上的提升。
1 贵州中医药古籍收藏、保护现状
为了摸清贵州省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收藏与保护现状,笔者对贵州省中医药古籍保藏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笔者通过文献查阅、电话咨询等途径,初步确定了9家中医药古籍保藏单位(贵州省图书馆、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遵义市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赤水市图书馆、安顺学院图书馆)。笔者通过问卷星系统编辑并向9家保藏单位发送《贵州省中医药古籍工作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古籍保藏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古籍修复情况、古籍开发利用情况等,问卷调查填写人为各单位古籍部门负责人或主要技术人员。9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除此之外,笔者还对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 1 古籍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主要包含各单位古籍总数量、中医药相关古籍数量、中医药相关善本古籍数量等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图书馆作为规模最大的省属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数量最多;贵州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类院校,拥有的中医药古籍数量最多,而且中医药古籍在馆藏古籍中占比最高,达到72%,同时其珍贵中医药古籍的数量在省内也最多;其余各馆医药卫生类古籍数量较少,占比较低,中医药善本古籍馆藏较少。
1. 2 从业人员情况
从业人员情况主要以从事古籍工作人员数量、是否有专业编目人员、职称构成、专业构成、年龄构成等指标为调研对象。调研显示:9家单位中,有6家单位配备了古籍编目人员;只有贵州省图书馆与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门工作人员数超过10人,其余单位均不足10人。首先,工作人员职称构成方面,工勤岗8人、初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8人、正高级职称3人;占比方面,工勤岗占19%、初级占19%、中级占36%、副高级占19%、正高级占7%。其次,工作人员专业构成方面,古籍管理修复专业14人、图书情报档案专业4人、文献学与文学专业6人、历史专业8人、其他专业10人;占比方面,古籍管理修复专业占33%、图书情报档案专业占10%、文献学与文学专业占14%、历史专业占19%、其他专业占24%。再次,工作人员年龄构成方面,30岁以下11人、31—40岁16人、41—50岁11人、51—60岁4人;占比方面,30岁以下及41—50岁年龄段人员各占26%,31—40岁年龄段占比达38%,51—60岁年龄段人员仅占10%。调查对象里尚无退休返聘人员。
1. 3 古籍修复情况
古籍修复情况主要以是否开展了古籍修复工作、古籍修复人员数量、已修复的古籍数量等指标为调研对象。调查显示:有6家单位开展了古籍修复工作,但由于人员、设备不足等原因,仅有3家单位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古籍修复工作。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数量相对较多,其修复完成古籍的数量也相应较多。
1. 4 馆藏目录整理、出版情况
根据国务院及文旅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拟订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方案》,规范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各项细节。贵州省图书馆据此率先完成了古籍普查工作,并于2015年顺利出版了《贵州省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省内其余古籍保藏单位也陆续完成了本单位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贵州省于2022年完成了古籍普查资料的汇总工作。
1. 5 古籍保护情况
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术界现已形成了将古籍保护工作划分为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及传承性保护等三个层级的行业共识[2]。
1. 5. 1 原生性保护方面。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是指对古籍本体的保护,包括温湿度监测与控制、防火、防虫等方面。根据《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 T 30227—2013)规定,贵州地区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要求为:温度16℃~ 22℃,相对湿度45% ~ 60%。目前,仅贵州省图书馆配备了恒温恒湿空调,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配备了普通冷暖空调,其余古籍保藏单位均配备了以温湿度计为主的温湿度监测仪器与设备。防火方面,除贵州省图书馆配备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外,其余图书馆仅配备了防烟警报感应器和灭火器,部分图书馆未配备基本的气体灭火器。防虫方面,各单位目前主要以使用樟木柜储存古籍防虫为主,辅以在书柜里放置樟脑丸等驱虫药物。部分图书馆也配备了超低温冰柜进行辅助防虫。
1. 5. 2 再生性保护方面。再生性保护是指对古籍进行影印再造、数字化或缩微化,让古籍影像和文本以纸本、数字或缩微胶片的形式存在,便于保存和传播,包括缩微保存、数字化保存、影印出版等[3]。调查显示:贵州省中医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力度不足,仅贵州省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了缩微保存、数字化保存、影印出版等。建设数据库或知识库的单位仅有3家,占33. 3%。
1. 5. 3 传承性保护方面。传承性保护是指让古籍里面的知识、故事、思想等进入人们的大脑,通过“人”这一载体传承下去[4]。传承性保护包括出版过馆藏书本式古籍目录、有可供检索的网上古籍书目、开发过具有馆藏特色的古籍相关数据库、影印或整理出版过相关馆藏古籍文献、专业人员出版过古籍类相关成果。开发过具有馆藏特色的古籍相关数据库与专业人员出版过古籍类相关成果的单位各1家,占11. 1%;出版过馆藏书本式古籍目录、有可供检索的网上古籍书目、影印或整理出版过相关馆藏古籍文献的单位各2家,占22. 2%;其余未出版过相关馆藏古籍文献的单位占66. 7%。
2 贵州中医药古籍保藏现状及问题分析
2. 1 中医药古籍数量相对较少
贵州省中医药古籍数量约为8,053册,平均每馆895册,古籍保藏数量相对较少。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中医药古籍数量最多,约为6,200册。作为对比,北京地区保藏中医药古籍的单位有16家,保藏量在10,000册以上的单位有8家,中医药古籍总数量为179,096册,平均每单位11,134册[5]。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属于较为偏远的边陲地区,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受限,这是贵州中医药古籍较少的主要原因。此外,贵州省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各个民族之间文化传承的差异也导致古籍流传受到一定的影响。
2. 2 从业人员职称、年龄分布较合理
首先,从业人员职称方面,中级职称人员占比36%,高级职称人员占比26%(正高级7%、副高级19%),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合计占比达62%,可为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其次,从业人员专业构成方面,古籍管理及修复相关专业人员占比33%,为古籍从业人员占比最高的一类。历史、文献与文学、图书情报档案专业分别占比19%、14%、10%。人员构成中,尚有社会管理、药学专业等与古籍工作无直接联系的人员,占比近24%。再次,从业人员年龄方面,各年龄段中31—40岁16人、41—50岁11人,31—50岁青壮年馆员占比合计64%,51—60岁中老年年龄段占比10%。
2. 3 原生性保护尚可,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不到位
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即保护古籍本体,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的保护和文献自身的修复两方面[6]。前者是指为了有效地防止古籍老化、虫害、损毁而采取的方法,包括书库恒温恒湿、防虫、防火等;后者是指通过纸张的脱酸和修复延长文献自然寿命的方法。贵州9家中医药古籍保藏单位均具备一定的古籍保藏条件,但软硬件水平参差不齐:仅贵州省图书馆配备有恒温恒湿空调,其他单位多采用除湿机、冷暖空调等设备控制温湿度;低温冷冻杀虫主要使用超低温冰柜,贵州省图书馆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配备了超低温冷柜。防火方面,大多数单位配备了气体灭火器和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等基本古籍防火设备,贵州省图书馆配备了气体自动灭火系统,防火措施在贵州省内最佳。纸张脱酸可延长古籍寿命,受限于多种不利因素,目前贵州中医药古籍的脱酸工作主要依赖于古籍修复时利用清水对纸张酸性物质进行溶解。对于古籍修复,大多数古籍保藏单位均持较谨慎的态度。9家单位中,虽然有 6家配备了古籍修复人员,但由于技术熟练度、工具、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仅有3家真正开展了古籍修复工作。以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早年培养的古籍修复人员借调外部门,导致古籍修复工作一直未真正开展。直到2021年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后,该馆的古籍修复工作才得以大力开展。
2. 4 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力度不足
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是基于古籍的“内容可复制性”,通过将内容进行复制、转移完成对古籍内容的保护,使古籍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7]。调研结果显示:仅贵州省图书馆再生性保护工作较完善,对部分馆藏古籍完成了缩微保存、数字化保存、影印出版、数据库或知识库建设。贵州大学图书馆与安顺学院图书馆建设了古籍数据库或知识库。其余图书馆尚未对馆藏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整体来看,除上述单位外,各单位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存在诸多不足。传承性保护以传承文化为终极目的,以保护为手段。“文化传承性”是古籍传承性保护的逻辑起点,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也推动了古籍保护理念的发展。本次调研中,仅贵州省图书馆与贵州大学图书馆完成了部分传承性保护工作:贵州省图书馆出版过馆藏书本式古籍目录、有可供检索的网上古籍书目、影印或整理出版过相关馆藏古籍文献,贵州大学图书馆则完成了全部5项内容,其余图书馆则尚未开展传承性保护工作。
3 对贵州中医药古籍收藏、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3. 1 加大古籍普查工作力度
贵州省的中医药古籍普查工作已于2022年暂时告一段落,但因时间紧、任务重、编目人员匮乏,导致古籍普查目录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古籍普查工作是古籍保护的前提,而古籍编目是普查的核心,是揭示古籍的形式和内容并使无序的古籍变为有序的过程,更是开展古籍典藏、阅览、展示、数字化及影印出版等工作的前提条件[8]。鉴于此,各单位可继续完善古籍著录信息,对已有数据进行勘误、补充书影、登记新发现的古籍等,使普查登记目录日臻完善。
3. 2 建设古籍特色馆藏数据库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医药古籍是千百年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记录。中医药古籍不仅具有文物价值,更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实践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为了保护古籍,各单位都将大量中医药古籍束之高阁,不轻易让人接触,这种做法虽然保护了古籍,但也将其与大多数读者隔绝开来,不利于中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为了平衡古籍收藏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古籍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3. 3 构建古籍阅读推广品牌
古籍保藏单位在进行阅读推广时,往往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导致阅读推广活动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效果不佳,因此各古籍保藏单位应着力打造古籍阅读推广品牌。中医药古籍保藏单位应明确活动的目的,结合自身馆藏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古籍保护方式、古籍修复方法以及古籍内容。特色品牌活动的举办应具有连续性,进而吸引读者持续关注古籍保护与修复,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3. 4 加强交流与合作
古籍数字化是目前古籍保护的重要手段,许多古籍保藏单位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但这一过程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了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该问题,主管部门应统一协调规划,根据各馆特色拟定古籍数字化选题,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在资源共建时,主管部门不能仅考虑参建馆,还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
4 结语
本次调研以网络调查为主,实地调研为辅。调研显示:贵州省中医药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措施较好,各单位都具备基础的古籍保藏条件,但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方面存在不足。中医药古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相关人员应深入了解贵州中医药古籍的文化内涵,为贵州中医药古籍的收藏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 [2022-10-25]. http:/ / www. news. cn/ politics/ cpc20/2022-10/25/ c_1129079429. htm.
[2] 杨牧之.古籍整理与出版专家论古籍整理与出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560.
[3][7] 周余姣,田晨,武文杰,等.古籍传承性保护的理论探索[J].图书馆杂志,2020(12):14-19.
[4] 姚伯岳,周余姣,王鸷嘉.古籍传承性保护再认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1):58-67.
[5] 佟琳,李鸿涛,张伟娜,等.北京地区中医药古籍资源收藏与保护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21(10):74-80.
[6] 杨敬.论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18(12):44-47.
[8] 姚伯岳.我国图书馆古籍编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20(10):28-34.
(编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