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达岭长城为何率先向公众开放

2025-02-18

文萃报·周五版 2025年7期
关键词:关城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仅北京市范围内的长城就有520.77 公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达岭长城。1953 年,八达岭长城向公众开放,成全国首家开放的长城景区。

罗哲文被委以重任

新中国成立之初,昔日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多处可见城墙坍塌、砖石破碎,如一只遍体鳞伤、悄然沉睡的巨龙。面对着亟待保护的长城,1952年,时任中央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于是,开通柏油马路工程交由交通部门负责,修复长城则成为文物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

1952 年早秋的一天,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接到通知说有重要任务交给自己,于是急忙赶往文物局局长办公室,迈步进门时发现房间里几乎座无虚席,原来这是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为了修复长城而特意召开的一次筹备动员会。会上,28 岁的罗哲文被郑振铎委以重任,担当了修复长城的负责人。

罗哲文当天便挑选了10多名得力助手,先从广泛查阅有关史料着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罗哲文等人经过细致耐心的爬梳整理,敏锐地意识到,号称“万里”的长城在经过漫长岁月侵蚀之后,当时能看出基本形体的部分仅占全长的十分之一,而基本保存完整的部分又仅占能够看出形体的部分的十分之一。即便如此,要想将基本保存完整的长城段落修复完毕也难如登天。

经过勘察、研究,罗哲文把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八达岭作为新中国修缮长城的第一站,随后便带领人员前往八达岭进行勘查。罗哲文后来回忆说:“我们乘火车到八达岭车站以后,步行或骑毛驴上山。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从明代以后,已经三四百年没有加以维修了。站在长城上,我为能参加新中国的首次维修工作感到光荣而骄傲。当时工作的条件比起现在来说是相当艰苦的。八达岭上的几间小屋已经墙倒屋塌,根本不能住宿,有一次为了考察关沟中的情况,不得不在三堡的一间小屋中和衣过夜。夜风吹来,简直与露宿毫无差别。考察条件虽然艰苦,但是长城的雄姿总在激励着我们。”

八达岭长城的重要性、特殊性

“保护为先,修复是手段,目的是向游人开放。”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长城管理中心主任李丹回忆,可以说,从修复伊始,长城就植入了开放的基因。因此,1953 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八达岭长城的“居庸外镇”和“北门锁钥”进行保护修复,并在此后又拨款修复了南四楼到北四楼段。

修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如巨龙苏醒,再现波澜壮阔的气势。在绵延520.77 公里的北京长城中,为什么率先修复且筹备开放的是八达岭呢?展开一张《北京明代长城地图》,或许能寻到一些答案。

沿着山脉,长城或穿行起舞于崇山峻岭之中,或横亘雄踞于关城要塞之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这里就是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于海宽手指向地图的左下方,山险形成一个显著的“几”字形屏障,而“几”字的顶端就是居庸关的前哨——八达岭,“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所以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重要性、特殊性,让八达岭蜚声海内外。面对北京长城如何修的问题,罗哲文曾说:“要分几个步骤,先修国内外影响大、很快开放参观的重要地方。例如,八达岭、慕田峪和司马台长城。”

就这样,罗哲文带领工程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修缮了八达岭关城东西两平台等。1953 年国庆节,八达岭长城向公众开放。开放后的八达岭长城成为我国政府重要的国事礼宾场所。

(综合《北京日报》张小英李瑶/文、《纵横》窦忠如/文)

猜你喜欢

关城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念奴娇·八达岭长城怀古
破阵子 居庸关
居庸关长城游记
关城,最是令人留恋处
元明时期居庸关方位考
“行走的水瓶”景区垃极回收新模式实践
花海游“龙”
八达岭长城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
雄关依旧 残阳几度
八达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