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籍中看哪吒的“养成”

2025-02-18周娴

文萃报·周五版 2025年7期
关键词:佛经天王哪吒

《哪吒之魔童闹海》影片中,这个烟熏眼、朝天鼻、鲨鱼齿的少年英雄,掀起了国产动画热潮。其实,哪吒的原型最早要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其形象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也经历了多次演变才最终定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哪吒。

据考证,《佛所行赞》是最早提及“那吒”的佛经:“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在佛经中,他“三头六臂”的形象颇为独特,常以童子的形象出现,随父亲一起护持佛法,神通广大,降伏魔障。

唐代以后,“ 那吒”形象与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宋元时期,哪吒逐渐被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被尊为“ 中坛元帅”。南宋《五灯会元》一书中,首次出现了哪吒“ 剔肉还父”的故事,这让其从佛教护法转变成为了道教的神仙道童,形象逐步扎根于中国本土。

明朝,哪吒的形象逐步定型,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妻)素知夫人。”其中所描述的哪吒的叛逆性格、追随世尊、莲花化身等元素都被后世继承了下来。

而哪吒的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来源于明代《封神演义》,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哪吒的典型形象得以定型,经此“重塑”后的哪吒,完全融入了中国的文化语境,成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神话人物。(摘自《新华日报》2.7 周娴/文)

猜你喜欢

佛经天王哪吒
天王退役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Redefining Tour-guiding Interpreting: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费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