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与收获策略的效果分析
2025-02-17王涛
间作种植是一种有效的玉米大豆种植方法,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种植作业的收益。本文从选种、整地施肥、种植密度设置、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等方面分析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优化方法,并提出选择适宜收获时间、设置合适收获顺序和方法、机械选择和调整、合理开展收获后处理等几项收获策略,希望能够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作业提供参考。
一、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优化
1、合理选种
在种植技术优化中,为了保证玉米大豆间作的稳产高产,应合理选种,确保玉米和大豆品种,适宜间作种植方式,提高作物的成活率。在选种方面,通常考虑选择株型紧凑、半紧凑、耐密植、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以便于间作种植时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同时,也要尽量选择中早熟、杆硬、分枝较少、主茎荚数较多、耐阴性好、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增强大豆对间作环境的适应性,为产量和品质提供保障。此外,还要注意,要尽量选择中矮杆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避免过高遮挡阳光,影响大豆生长,以保证生产产量。
在此过程中,还要根据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进行玉米、大豆品种的选择,例如:在山东滨州地区,间作的玉米品种可以选择登海605、农大372、鲁单510、立原296,这几种抗性强、宜密植,适应滨州地区气候的玉米品种;而大豆品种,则可考虑选择齐黄34、菏豆33号、临豆10号这几种耐荫抗倒、株型收敛、抗倒适应滨州地区土壤环境的大豆品种。此外,在选种方面,也要注意确保玉米和大豆的生长期匹配,以减少二者之间的竞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做好整地施肥
在间作种植技术中,整地施肥属于重要的技术环节,旨在优化土壤环境,为玉米大豆的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在此环节作业中,需在播种之前,运用机械、农具,对土壤进行深耕翻晒处理,并将深耕深度设置在20-25cm,然后将农家肥,施加到土壤深层,之后,再将土壤加以平整,以促进土壤熟化、保墒。若土壤较为干燥,则可以考虑采用起垄覆膜的方式来提高土壤温度和保水能力。起垄覆膜时,一般需要将垄面宽控制在60cm左右,垄高10cm左右,且应确保垄面平整,然后即可选用宽80cm左右的地膜进行覆盖,并在覆膜前进行药剂封闭除草,进一步优化土壤环境,促进大豆、玉米的健康生长。
此外,为了确保土壤内的养分能够满足大豆、玉米的生长需求,还要做好施肥工作。在施肥过程中,考虑到玉米和大豆生长对氮磷钾均具有一定需求,所以,尽量选择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其中,针对玉米,还要采用高氮缓控释肥进行施肥,以满足生长过程中的氮素需求;大豆则应使用低氮缓控释肥,以减少氮素过多对结瘤固氮的抑制作用。通常来说,玉米每亩施用50-65kg高氮缓控释肥、大豆每亩施用15-20kg低氮缓控释肥,基本可以有效满足作物对氮的需求。
在施肥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专门的播种施肥机。在播种时,直接进行施肥,以提高施肥效率。此外,也可以考虑对作物分别进行施用底肥、种肥,以及追肥,以针对玉米、大豆具体的生长情况、养分需求,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在此过程中,施底肥时,可以使用有机肥,结合低氮量复合肥,在整地时施加。种肥则应在播种时施用,以缓释肥为主,然后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其生长状态进行追肥。但应当注意,不能直接将肥料加入灌溉水中直接对大豆和玉米进行漫灌,防止大豆摄入过多氮肥,而出现倒伏、花荚大量脱落等情况,同时也要结合土壤根瘤菌存活状态,对大豆施加生物菌肥,以强化结瘤固氮能力,促进大豆的健康生长。
3、科学设置种植密度
在间作种植中,需科学设置种植密度,为玉米、大豆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以优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在种植密度设置上,玉米属于高光效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宜种植过密,以免影响通风透光。一般而言,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每亩4000-5000株之间较为适宜。大豆则属于耐荫作物,可以在玉米的遮阴下生长,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通常来说,可以将大豆的种植密度设置在每亩8000-12000株之间。但需要注意,大豆的行距和株距应尽可能与玉米的行距和株距相协调,以减少作物间的竞争,提高种植技术水平。
在具体的行距设置上,通常考虑采用宽窄行交替排列的方式进行行距设置,其中,宽行一般为玉米行,行距可适当放宽,通常在60cm-40cm,而窄行则为大豆行,通常在20-40cm,同时在玉米和大豆的行距之间,可以设置一定宽度的保护带,以减少作物间的竞争和病虫害的传播。其中,保护带的宽度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地区差异来确定,通常在20-40cm之间。
在株距的设置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株距可适当缩小,设置为12-18cm,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提高产量,大豆则可考虑设置为8-12cm,以保证一定的光照。具体的株距取值,则应结合具体的地区情况,以及间作种植模式进行设定,例如:山东滨州地区大豆玉米间作中,通常采用2行玉米+3行大豆的模式,玉米行距可设置为60cm,大豆行距设置为30cm,玉米与大豆的行间距则可设置为60-70cm。
此外,还要注意,在土壤肥沃、通气状况良好、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块上,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反之则需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对于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的地区,则还应充分考虑机械作业的需求和便利性,进行具体种植密度的设置。
4、优化田间管理
在间作种植技术中,田间管理旨在通过除草、查苗补种、灌排水等方法,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从而优化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在田间管理中,需待播种完毕后,用芽前除草剂,对玉米、大豆予以封闭除草,然后在出苗后,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且应尽量早中耕,并中耕2-3次。但需注意,首次中耕,深度控制在3-4cm即可,以免对苗的根茎造成损伤,而在第2次中耕时,则在苗旁浅耕,在行间深耕,以促进大豆和玉米的苗全、苗齐、苗壮,并在除草时,注意要全面,且应避免伤苗、压苗。如果在玉米、大豆的生长期间,杂草较多,则可以考虑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此外,在出苗后,还需检查出苗情况,并针对因虫、鸟危害,或播种质量造成缺苗断垄情况,及时采取补种措施。但需注意,补种的种子品种要与原品种相同,而且应先用清水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再进行补种,以保证补种的发芽率和成活率。
在田间管理中,也要注意做好控旺管理,以免影响后续的产量。在此过程中,对于玉米,可以直接在10-12片叶时,喷施助壮素,或矮壮素,实现控旺,但应重点将药物喷施在苗株上部的叶片上,以促进茎直径的增加,从而有效控制株高和穗位高度,增强控旺效果。在大豆的控旺上,则可通过在其分枝期或初花期,喷施5%烯效唑达到控旺的效果。
此外,还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及时灌溉和排水。在此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滴灌的方式,将水分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或者采用喷灌模式,利用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形成雾状水滴,然后落到作物和地面上,以提高灌溉效率,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喷洒导致的水资源浪费。
当雨水较多时,应及时做好排水,并在田间设置排水沟,将多余的水分引入沟内,然后排出田间。如果土壤质地较重、排水困难,就可以采用暗管排水,并在地下埋设排水管道,将多余的水分排出田间,以减少地表水积聚,提高土壤透气性。
5、加强病虫害防治
为了进一步优化间作种植技术的实施效果,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并提前做好种子的包衣或拌种处理,以预防土传种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等苗期害虫,同时还要有效利用杀虫灯、色板等物理器具,对主要同类、共有害虫进行诱杀。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生病虫害,则应优先选用生物制剂进行喷施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如果病虫害发生密度较大,就需要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进行喷雾防治。但需注意,应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剂量,并避免在作物敏感期施药。
在化学防治方面,通常使用杀虫剂进行害虫的杀灭。在此过程中,针对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豆荚螟、蚜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可选用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药物,通过喷雾施加进行防治。而针对蜗牛、蛞蝓类害虫,则选用四聚乙醛颗粒剂等杀虫剂,以撒施的方式进行防治。而在病害防治上,则考虑使用杀菌剂。一般来说,对于玉米叶斑类病害、锈病等,以及大豆锈病、叶斑病等,可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此外,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杀菌剂,也适用于玉米、大豆的病害防治。
在用药方法上,可以考虑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器械进行喷雾,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在作物叶片和茎秆上,但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同时也要尽量避开天敌的活动高峰期,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需注意,应加强田间调查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由此进一步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玉米生长的影响,提升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玉米大豆间作收获策略
1、选择适宜收获时间
对于大豆,通常考虑在黄熟期到完熟期之间进行收获,并需通过观察大豆的叶片脱落情况、豆荚和籽粒的色泽等情况,结合含水量来确定具体的收获时间。一般来说,叶片脱落超过80%、豆荚和籽粒呈原有品种的色泽,同时籽粒含水率达到15%-25%、茎秆含水量达到45%-55%,且在摇动植株时,有清脆响声,就可予以收获。此外,还要注意,收获作业应在早、晚露水消退时开展,尤其要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作业,以免出现“泥花脸”,或炸荚损失。
玉米的收获期,一般要选在完熟期,且应通过观察玉米的叶片与果穗颜色、籽粒状态等情况,选择具体的收获时间。通常来说,当中、下部叶片,以及果穗发黄,且籽粒微干缩凹陷,有黑帽层时,基本就可以进行收获。此外,具体收获时间的确定,还要参照所用的收获方法。通常来说,若采用果穗收获的方式,收获时间应选在籽粒含水率达到25%-35%时;使用籽粒直收方式时,则在含水率达到15%-25%即可收获。
2、设置合适的收获顺序和方法
在玉米大豆间作的情况下,可用的收获顺序有3种,即大豆先收、玉米先收、同时分步收获。通常是先熟的作物,先收获,同时熟,就采用同时分步收获的方式。其中,在收获玉米时,可以选用高地隙跨带玉米收获机,以避免碾压或损伤大豆植株,而收获大豆时,则考虑使用窄幅履带式大豆收获机进行作业。如果采用同时分步收获模式,则可分别选用大豆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一前一后同步跟随进行收获。
3、机械选择和调整
在收获时,机械选择应参照具体的种植模式。现阶段,常见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主要有2种,即“3+2”、“4+2”。其中,“3+2”模式是指3行大豆+2行玉米的模式,而“4+2”则为4行大豆+2行玉米的种植模式,根据上述两种种植模式的密度状态,一般考虑选择轮胎,或履带外侧间距在1.5m以下、整机宽度低于1.7m的2行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作业,而大豆收获,则通常考虑使用幅宽与大豆带宽相匹配的大豆收获机,其中,幅宽值应大于大豆带宽40cm以上。此外,在机械的选择上,还要注意,最好选择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的收获机械,同时对于面积较大的间作区域,应优先选择大功率、高效率的机械,但若面积较小,则应尽量选择灵活性强、易于转弯调头的机械,还要注意确保机械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以减少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在收获过程中,为了保证机械作业的稳定性,还要提前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在大豆收获时,应重点关注割台高度的调整,并尽量将割台放低,使割茬被控制在4-8cm,以免漏收低节位豆荚。在此过程中,如果种植地的杂草较为茂盛,还要适当调低收获作业速度,以缩减喂入量,规避机械堵塞、掺入杂草过多的情况。收获作业期间,玉米收获机的行距,若在55cm以上,或有株间行距宽窄不一、作物湿度大、地形起伏明显的情况时,也要调低作业速度,以免增加收获的损失率。此外,当间作种植所采用的大豆品种有较多的植株分叉时,则应在玉米收获作业时,将分离装置设置在收获机的割台两侧,用于分离玉米植株与两侧大豆植株,防止收获时,碾压到大豆植株。待机械调整完毕后,还要进行试收,以检查作业效果是否优于标准,并及时发现和调整机械设置的问题,以保证机械收获的效率和效果。
4、合理开展收获后处理
为了保证收获效果,还要在收获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以避免大豆和玉米的质量受到影响。在收获处理中,需先将玉米和大豆进行分离,然后分别进行晾晒,以降低含水量,便于储存和运输。在分离操作中,一般可以借助收获用的机械进行直接分离,但如果种植规模较小不适用机械作业,或机械分离不完全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离。在晾晒时,需注意选择通风良好、地面干燥且有足够阳光直射的地方作为晾晒场地,而且所选的晾晒地应远离污染源。待选好晾晒地点后,即可将分离后的玉米和大豆分别均匀铺开在晾晒场地上,同时根据天气情况,每隔几小时翻动一次作物,确保晾晒均匀。在此过程中,需要水分测定仪定期检测作物的水分含量,若大豆的水分含量降至13%-14%、玉米降至14%以下,则可将其入库存储。在存储方面,则应注意,需将温度控制在15-20℃、湿度为60%-70%,且要定期检查仓库内是否有害虫和鼠类活动,必要时使用杀虫剂或捕鼠器进行处理,以保证存储效果。
综上所述,采取有效的间作种植技术优化措施以及收获策略,可以促进玉米大豆的稳产、高产,提高收获作业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中,应从具体的种植技术手段以及后续的收获作业入手,积极探索出科学合理的作业方案,深入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效果,推动作物高效、可持续生产。
(作者单位:256658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