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ZARA到SHEIN:中国服装品牌的“快时尚”变革
2025-02-16刘哲宇
在全球品牌格局中,一个中国企业竟然打败了可口可乐、苹果,甚至YouTube,成为美国年轻人最爱的品牌。这家企业就是SHEIN(希音),一个低成本的服装电商平台。其仅用了十年时间,就迅速崛起为全球线上时尚巨头,2022年销售额突破了300亿美元。这一疯狂增长的数额背后,SHEIN到底做对了什么?
ZARA的困境与SHEIN的“降维打击”
回望服装产业的历史,曾经的时尚主要服务于中产阶级,讲究手工制作、量体裁衣、精选布料与皮革。工业革命后,缝纫机与纺织机的普及提高了服装生产的效率,但服装仍被视为耐用品。直到ZARA横空出世,率先提出快时尚理念:将衣服从耐用品变成消费品。强调“小单快反”,即快速设计、小量生产、即时销售,通过市场反应判定爆款后迅速量产的模式极大降低了库存积压的风险,成为快时尚的标杆。
成立于2012年的SHEIN,则顺应着ZARA的这套模式,从无名之辈蜕变为全球线上时尚巨头。其“秘诀”很简单:价格低廉、款式多样,且上新速度惊人。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四五十岁消费者的需求,SHEIN几乎“通杀”。
与快时尚先行者ZARA相比,SHEIN实现了“降维打击”。ZARA一年上新2万件,而SHEIN凭借AI辅助设计和供应链管理,每周上新5万件,速度和品类覆盖全面碾压传统品牌。这种模式下,SHEIN不仅能快速试水市场,更能高效捕捉爆款,让库存积压这一行业噩梦得到极大缓解。数据显示,SHEIN爆款率达到50%,滞销率仅为10%。
另一方面,ZARA为了实现从设计到上架14天的高效率,将供应链集中在欧洲,使得其成本居高不下。SHEIN则充分借助中国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齐全的产业配套和丰沛产能,构建了一套柔性供应链模式:10件衣服即可起订,生产效率极高。此外,通过AI驱动的中台管理软件,实时整合消费者偏好和流行趋势,推动生产端快速响应。广州番禺作为全球轻纺产业中心,拥有体系化的制衣厂、遍地的小型裁缝作坊,以及快产快销的服装生产链路,天然适配SHEIN的小规模、按需生产模式。
结果就是,SHEIN的服装不仅上新勤、到货快,均价更是远低于竞争对手:ZARA的单件均价38美元,Hamp;M为28美元,而SHEIN仅为7.9美元。这种“极致性价比”带来的吸引力,是其他品牌难以复制的。
充分发挥生产力优势,中国企业出海样本
SHEIN的崛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出海的范本。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凭借完备的生产端与成本优势,已经具备了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实力。而SHEIN不仅放弃了国内市场的“舒适区”,更是直击全球最大消费中心——美国。这种全球视野和精准定位,让SHEIN赢得了消费者,也赢得了市场。
广州番禺地区灵活且充沛的成衣生产能力在SHEIN的商业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眼镜行业,同样具备这样的基础优势。浙江省台州市作为我国传统的镜架产区,已形成高度聚集的产业集群,包括临海、椒江、玉环等多个产区,已形成从材料、零件、电镀、成镜、包装到批发零售的完整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眼镜企业,在生产方面具备极强的灵活性,新款推出更快、生产周期更短,完全具备以“源头工厂”撑起一条SHEIN“同款”的柔性供应链的能力。
目前,台州眼镜已经发挥该优势,在国内电商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向海外市场,仍存在品牌根基不足、缺乏合适的出海平台等问题。这也使得国内眼镜企业出海独立站大量涌现,但经过市场检验留存下来的并不多。SHEIN的成功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要想“出海”,不能只是单纯地复制传统模式,而是要善于利用AI、互联网等新工具,重塑供应链和商业逻辑。希望未来眼镜行业也能涌现出像SHEIN这样的创新型企业,站在全球舞台上引领企业经营变革的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