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鲫鱼人工养殖要点与常见病害防控措施的完善实施

2025-02-16马全辉

农民致富之友 2025年4期
关键词:鱼体鲫鱼鱼苗

鲫鱼是我国的当家淡水鱼品种,该种淡水鱼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能够为养殖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是基层养殖户乐于养殖的水产品种之一,目前大多数鲫鱼养殖采用池塘养殖管理方式。池塘鲫鱼养殖模式之下鲫鱼的成活率产量与养殖管理密切相关,养殖技术是否科学,池塘管理是否合理,病害防治工作是否及时都会影响到鲫鱼的成活率和最终产量以及鲫鱼的品质。因此在鲫鱼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其生长发育规律为出发,不断加强养殖管理方案的有效调控,并结合常见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注重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药物使用不规范所产生的耐药性,保障鲫鱼养殖的安全合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水产产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鲫鱼的池塘养殖技术要点与常见病害的防控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鲫鱼肉质鲜美、肉质细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鲫鱼的市场需求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发展鲫鱼养殖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近些年,辽宁地区积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当地养殖户发展鲫鱼养殖产业,水域养殖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生产出来的鲫鱼品质优良深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的不断向前推进,养殖规模的显著扩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病害高发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多病还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征,一旦发生将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批量的鲫鱼发病,再加上养殖户不规范的药物使用行为,使得鲫鱼病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药物防控效果逐渐变差,对更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鲫鱼需求产生了不良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注重做好养殖管理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并将关注重点放在常见病害的有效防控方面有效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鲫鱼人工养殖技术要点

1、鲫鱼养殖池塘选址

在鲫鱼池塘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的地方,确保池塘周边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333m2左右为宜,不应超过2667m2。要求池塘的底质要偏硬,淤泥厚度要控制在10cm以内,池埂坚实不漏水,进出水口要安装牢固可靠的拦鱼栅,拦鱼栅应高于池塘最高水位50cm。池塘周围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和污染,同时要考虑防鸟、防鼠等措施。

2、鲫鱼养殖池塘建造技术

池塘形状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佳,深度为1.5~2m,池塘坡度以1∶3为宜,淤泥厚度要控制在10cm以内,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然后设置好进水口和排水口,通常情况下,进水口应设置在池塘的较高处,以便于水能自然流动到池塘的较低部位,管道的直径不小于50cm,安装网状过滤装置,防止杂物和大型浮游生物进入池塘。排水口位于池塘的低洼处,以便于淤泥和杂质排出,直径建议在20~30cm,有适当的斜度(如15°左右),确保水流畅通,排水口处应设计便于清除淤泥的设施,定期清理以防止堵塞。增氧机应该根据池塘的大小和水的深度选择合适的增氧机,分布在池塘的不同部位,特别是池塘的低洼处,以提高整个池塘的溶氧量。为了便于饲料投放,应搭建合适的投料平台,平台高度需超出水面40cm,并向池塘内部延伸至少6cm。

3、鲫鱼养殖池塘清理消毒

冬前或者春季排干池塘中的水,让底部淤泥在阳光下暴晒至干燥开裂,彻底清除底部的污物,包括残余饲料、排泄物、死亡藻类和有机碎屑等,接着使用高压水枪对池塘进行冲洗。最后,翻耕池塘底部以便阳光照射。池塘养殖鲫鱼前进行彻底消毒是预防疾病发生的关键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药剂,并精确控制消毒剂的用量以实现最佳消毒效果。在消毒过程中,将水深增至30cm,然后撒入4.5kg的漂白粉来清除池塘内的腐殖质,从而改善水体环境。1周后将水位提升至约1m,放入少量鱼苗进行毒性测试。如果鱼苗出现中毒症状,应全池塘泼洒有机酸和碳酸亚乙烯酯(VC)混合液进行解毒和抗应激处理。

4、鲫鱼养殖培肥水体

池塘消毒结束之后要做好水体的配肥处理,加深水层1.2~1.3m,投放完全腐熟的粪便250~300kg/667m2,间隔3d之后在池塘当中添加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光合细菌为主的复合菌制剂,水体中使用15~20g/m3,增加水体中有益菌数量,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5、鲫鱼鱼苗的放养驯化

①鲫鱼鱼苗的选择与处理

根据养殖目的选择合适的鲫鱼品种,常见的有中科五号工程鲫鱼、湘云鲫,保证鱼苗外观健康、活力强的鱼苗,卵黄囊基本消失,鳔充气,能平游,有逆水游动能力,鱼体不呈黑色,畸形率和损伤率应控制在较低水平。优先选择自繁或持有种苗生产许可证的鲫鱼良种场或原产地天然水域捕捞的苗种,外购苗种需检疫合格不得带有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通常鱼苗的规格控制在2~3cm。

②池塘养殖鱼种搭配

池塘养殖鲫鱼时,为了提高水体利用效率,应该在池塘当中搭配其他鱼种,这样能够大大提高饲料利用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一般在鲫鱼养殖管理过程中加以与鳙鱼、鳊鱼等鱼种进行搭配,但要严格控制好搭配比例,通常情况下鲫鱼和其他鱼种的搭配比例控制在7∶3或者8∶2,禁止在池塘当中放置草鱼、鲤鱼等鱼种,防止对鲫鱼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③放养前的鱼体消毒

放养前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消毒操作,避免阴雨天气,减少鱼类应激,提前准备足够的清水和必要的消毒药物,确保池塘已经彻底清塘,清除了鱼类的天敌和病原体。将鲫鱼从运输容器中取出,放入清水中初步清洗,去除鱼体表面的污物。根据所选药物的说明书,配置适宜浓度的消毒液,常用的消毒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和氢氧化钙(石灰水)、戊二醛,食盐。使用任何消毒药物之前,仔细阅读和遵守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活性成分、配比、使用方法和安全性,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规定,不要超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消毒后应让鱼体在清水中恢复一段时间,确保药物残留降至安全水平。

④放养时间与放养标准

在选择鲤鱼池塘放养时间时,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水温变化、鱼苗的生长周期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一般而言,鲫鱼鱼苗的放养时间多选在春季和初夏即4~6月之间,此时水温逐渐升高,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和成活。放养密度取决于池塘的大小、水质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预期产量等因素,一般50g左右的鲫鱼鱼苗放养量控制在1500~1800尾/667m2,对于3~4cm的鲫鱼鱼苗放养量一般控制在1000~1200尾/667m2,同时搭配放养体重在30~40g的鳙鱼放养160尾/667m2,避免不同鱼种间的互相干扰。

6、鲫鱼养殖的科学饲喂管理

①鲫鱼饲料搭配

在养殖管理期间要结合鲫鱼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做到科学搭配饲料,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能够满足鲫鱼的生长发育所需。其中鱼苗期饲料配方为鱼粉21%、豆粕26%、棉籽粕13%、稻糠2%、芝麻粕20%、次粉6%、麦麸11.7%、维诺鱼用高维0.1%、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成鱼期饲料配方为豆饼48.7%、鱼粉10%、麦麸40%、骨粉1%、维诺鱼用多维0.1%、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繁殖期饲料配方是麦麸30%、豆饼粉35%、鱼粉20%、玉米粉5.7%、大麦粉8.5%、食盐0.5%、维诺鱼用多维0.1%、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

②鲫鱼饲喂方案

在管理鲫鱼养殖时,饲料的选择和投喂规格应根据鱼的日龄和体重进行细致调整,对于30~70g的鲫鱼,应使用1.5mm规格的饲料;70~100g的鲫鱼适合2.0mm规格的饲料,150~300g的鲫鱼则需2.4mm规格的饲料;而体重超过300g的鲫鱼则应使用3.2mm规格的饲料。在饲喂管理过程中,池塘中每天对鲫鱼的投喂量应不超过总摄食量的80%。对于幼鱼,日投喂量约为体重的10%,而成鱼则为体重的2%左右。投喂时应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饲料残留影响水质。对幼鱼来说,每天投喂3~5次较为适宜,而成鱼则是3次,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建议每日投喂2次,夏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每日投喂3次较为合适,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应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温度投喂2次。极端天气如温度过低、降雨或降雪时应暂停投喂。另外在质量投喂过程中,也需要明确相应的投喂方法,池塘鲫鱼的投喂方式有人工投喂、自动投喂和自动定时投喂,养殖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以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数量,满足鲫鱼的生长需求。投喂时应保证饲料的质量、数量、时间和地点的准确性,每次投喂时间持续大约30min,在固定的投料台上进行,确保鱼类八分饱的状态,避免过度喂食。

7、鲫鱼养殖中的日常管理

水体的营养状况对鲫鱼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为了维持适宜的水体营养状态,促进鲫鱼的快速增长,养殖人员必须精心管理施肥工作。在鱼苗入池之前,应确保施入足够的基肥,建议池塘均匀撒施经过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200kg/667m2。随着鲫鱼放入池塘,养殖人员应根据水体的营养状况适时追肥,追肥时可选择施用生物肥料或腐熟的有机肥,以刺激浮游生物的繁衍,为鲫鱼提供丰富的天然食物,从而加速其生长。同时,池塘养殖过程中水体管理也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鲫鱼的健康成长。如果发现水质恶化,应立即进行换水,通常每月更换1~2次,每次更换水量应为池塘水量的1/3,每间隔2~3周监测水质,如果发现溶氧量不符合标准,应立即使用增氧设备提高溶氧水平,防止鲫鱼因缺氧而死亡。此外,在池塘日常管理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提高对日常巡塘工作的重视,明确巡塘的重要性,并制定合理的巡塘计划,控制好巡塘的频率,通常每天应巡查2~3次。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水质和鱼情,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迅速处理,减少对鲫鱼生长的不利影响。在巡塘时,如发现鲫鱼出现浮头现象,应立即启动增氧设备进行输氧。另外日常管理期间还需要注重加强池塘安全防控,防止家畜进入、防盗、防飞禽捕食和防敌害入侵,以避免经济损失。此外,巡塘时还应密切关注水位变化,一旦发现水位异常,应立即调整,确保池塘水位适宜,以保障鲫鱼的茁壮成长。

二、鲫鱼常见病害防治

1、鲫鱼细菌性肠炎防治措施

鲫鱼细菌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鲫鱼疾病,主要由特定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从发病规律来看细菌性肠炎在温暖的季节更为常见,尤其是在夏秋交替之时,因为这时水质变化较大,鱼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水质不良,水中溶氧量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养殖密度过大,鱼体之间相互接触,以及饲料品质差,饲料过期,饲料消化难度大,都会增加细菌性肠炎的发病风险。另外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如果鱼体本身有伤口或者免疫力低下,也会增加感染该病的风险。发病后患病鲫鱼通常食欲不振,摄食量明显减少,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粪便变得稀薄,有时伴有血色,呈浅红色或红色,腹部膨胀现象,鱼体逐渐消瘦有时还会逃离鱼群、游动缓慢或者不平衡的行为。在进行鲫鱼细菌性肠炎防治过程中,主要以抗菌消炎为主,增强鱼群身体抵抗力。首先选择使用苯扎溴铵溶液,对水体进行消毒,水体使用2~3g/m3,间隔2~3d消毒1次,连续使用2~3次。推荐使用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剂进行抗菌治疗,使用剂量为1.5g/kg·bw,2次/d,连续使用6d,同时搭配使用扶正解毒散(主要成分是板蓝根、黄芪、淫羊藿),使用剂量为0.4g/kg·bw,添加到饲料当中,1次/d,连续使用7d。

2、鲫鱼出血病防治措施

鲫鱼出血病是鲫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可分为细菌性出血病和病毒性鳃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主要在高温季节,尤其是5~9月份,水温在25℃以上时病情更为严重,病原通过水、饲料、工具等传播,易在密度较大的养殖环境中暴发,水质恶化、饲料质量差、药物滥用、鱼体抗病能力下降等会加重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发病后鱼体出现局部或全身性出血,初期可能仅表现为鱼鳍、鱼鳞基部出血,后期则可能出现鱼鳔、内脏器官出血。鱼体颜色变暗,鱼鳍、尾鳍末端发白,鱼体失去光泽。离群独游,活动缓慢,食欲减退,解剖之后能够发现肝脏、肾脏出现出血点或瘀血现象,肠道可能出现炎症。病毒性鳃出血病虽然全年都可能发病,但在5~6月和8~9月的高温季节发病更为严重,病原主要通过鱼体接触传播,病毒在水中存活能力较强,水温变化、鱼体免疫力下降、养殖环境不良等是导致该种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发病后鳃部动脉血管发生病变,导致鳃部出血,鳃盖下部可能出现红色斑点。嘴部发红,下颌发红,鱼体可能出现充血、脱鳞、白尾等症状,病鱼活动迟缓,呼吸困难,常离群独游,鳃部明显出血,鱼鳔、肝脏、肾脏等器官也可能出现出血点。防控出血病应该从抗菌消炎增强鱼群身体抵抗力为出发,有效预防细菌病毒的入侵。鱼群可以选择使用恩诺沙星粉剂,使用剂量为400mg/kg·bw,1次/d,连续使用7d,同时搭配使用龙胆泻肝散(主要成分是龙胆、车前子、柴胡、当归、栀子)和加减消黄散(主要成分是大黄、玄明粉、知母、浙贝母、黄药子),上述两种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0.2g/kg·bw,添加到饲料当中,2次/d,连续使用7d为1个疗程。

综上所述,鲫鱼养殖产业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组成,在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至关重要,新时期为了更好地推动池塘鲫鱼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养殖管理方面,推动池塘鲫鱼高效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养殖户能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要点,同时在日常管理期间也需要增强疾病的防控认知,结合池塘鲫鱼养殖常见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流行规律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病害对鲫鱼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鲫鱼的成活率和养殖质量,以此来提高养殖效益,最终带动池塘鲫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鱼体鲫鱼鱼苗
龙池鲫鱼 再跃龙门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两条鲫鱼
鲫鱼最鲜美的10种做法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谨防购买鱼苗计数中的骗术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