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儿童阅读中实施多元策略的语感训练

2025-02-16陈亚红

现代阅读 2025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语感语言表达

有效的语感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儿童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鉴赏力,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实施语感训练的多元策略,如情境创设、朗读感知、文本细读与联想拓展等,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与潜能。

语感的培养,不仅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更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在语文阅读教育中,语感训练成为培养儿童语言感知力与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教育体系中,语感训练的方法与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优化。深入探讨实施语感训练的多元策略,有助于提升儿童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语感训练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语感训练,作为提升儿童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语文阅读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基本概念源于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与迅速领悟的能力培养,是儿童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石。语感训练并非孤立的语言技能训练,它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提升其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1.理论基础

语感训练的理论基础,首先基于语言学与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语言学视角下,语感被视为个体对语言结构、语音韵律、语义和语用的综合感知能力,是语言学习与应用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则强调,语感的培养与个体的认知发展、记忆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是通过反复的实践与体验逐步建立起来的。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进一步指出,语感培养不仅依赖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更需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生活体验的积累,深化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培养出敏锐、丰富和深切的语感。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感训练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多元性,认为语言智能只是众多智能中的一种,且与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等其他智能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学习与表达过程。在语感训练中,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如通过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激发儿童的语言感知力,促进其语感的全面培养。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为语感训练提供了实践指导。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知识的个人建构。在语感训练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育者创设情境,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在实践中探索语言的奥秘,通过个人体验与反思,构建对语言的独特感知与理解,从而实现语感的深化与发展。

4.文化语言学视角

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看,语感训练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感知与审美鉴赏力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感的培养意味着引导儿童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对语言文化的敏感度与审美鉴赏力,促进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从而丰富其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

语感训练的理论基础涵盖了语言学、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文化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为语感训练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在儿童语文阅读教育中,教育者应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结合儿童的学习特点与生活经验,设计与实施有效的语感训练活动,以促进儿童语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语言综合素养。

语感培养的教材选择原则与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语感培养的关键起点。教材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更是语感训练的媒介。因此,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合理选择教材,对于激发语感、提升其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1. 语言美感与丰富性

首先,选择语言优美、表达丰富的文本作为教材,能够为儿童提供优质的语言输入,促使儿童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与美感。这类文本往往蕴含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和精妙的修辞,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有助于提升其语言感知能力。其次,教材应富含文化内涵,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阅读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本,儿童不仅能够学习语言,还能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教材应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诚信、勇气、友爱等,以情感教育促进语言学习的深度。再者,教材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确保教材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同时,教材应体现层次性,从易到难,逐步提升儿童语感训练的难度,确保语感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 多元化材料的整合

教材不应局限于教科书,教育者应广泛整合各种资源,如经典文学作品、优秀儿童文学、诗歌、故事、报纸文章等,形成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库。这种多元化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求,还能够拓宽儿童的阅读视野,丰富其语言体验。

围绕特定主题创设阅读情境,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材,能够使儿童在特定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言,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例如,围绕“自然之美”主题,选择描写山水、动植物的文本,引导儿童在阅读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其次,选择能够激发儿童情感共鸣与审美鉴赏的文本,如抒情诗、优美的散文等,通过情感的投入与审美的体验,引导儿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其语言感知的细腻度与深度。其三,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材,能够帮助儿童在熟悉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例如,选择描述家庭生活、校园趣事的文本,让儿童在阅读中既学习语言,又反思生活,促进语感的自然形成。总之,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是语感培养的基石。教育者应遵循上述原则与方法,精心挑选和整合教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导儿童在阅读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培养敏锐、丰富和深切的语感,为儿童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具体实践案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实施策略不仅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具体实践案例的验证与丰富。以下是几种具体实践案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语感,提升其语言表达与理解

能力。

案例一:情境创设与朗读感知—《桂林山水》

在阅读陈淼散文《桂林山水》时,教育者可首先通过播放漓江山水的视频,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让儿童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随后,引导儿童朗读课文,特别强调“静、清、绿、奇、秀、险”等关键词的读音与情感,通过声音的起伏与语调的变化,让儿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与赞美,从而加深对文本语言美感的感知,提升语感。

案例二:词语品味与比较—《月光曲》

在学习课文《月光曲》时,教育者可选取“纯熟”与“熟练”两词,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儿童品味词语的细微差别。教育者先让儿童朗读包含这两个词的句子,随后组织讨论:如果将“纯熟”替换为“熟练”,对表达效果有何影响?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理解“纯熟”不仅表现了技巧的熟练,还蕴含了情感的投入与艺术的完美,儿童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词语选择对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其语感的敏

感度。

案例三:生活经验的联系—《我的一天》

选取描述日常生活的作文范文,如《我的一天》,引导儿童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通过组织分享自己的日常故事,鼓励儿童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教育者可以及时点评儿童语言表达中的亮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这种贴近生活的语感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语言表达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将语言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融合,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案例四:情境学习与想象激发—《海底世界》

在阅读石友的《海底世界》时,教育者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海底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创设生动的海底世界情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随后,组织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如扮演海豚、章鱼等不同海洋生物,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海底环境。通过情境式学习与想象激发,儿童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在角色扮演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既提升了语感,也培养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案例五:主题阅读与联想拓展—《春天的故事》

在进行《春天的故事》的主题阅读时,教育者可选择一系列与春天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童话等,引导儿童进行联想拓展阅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对春天的描述,儿童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春天的多方面特质,如生机、希望与美好。还可以组织儿童进行写作练习,如创作关于春天的短文或诗歌,鼓励儿童运用丰富的词汇与创新的表达,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通过主题阅读与联想拓展,不仅能够提升语感,还能培养对语言的创新应用能力。

上述实践案例展示了语感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情境创设、朗读感知、词语品味、生活经验的联系、情境式学习与想象激发,以及主题阅读与联想拓展等多样化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与审美鉴赏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些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儿童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还能够使语文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综上,语感训练在提升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技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更是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的桥梁。语感的敏锐度、丰富性和深切性,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与深化,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将生活经验与语言学习紧密结合,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一言以蔽之,语感训练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通过上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或将提升语文教育效果,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全面

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语感语言表达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