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柯亮:奥马哈海滩时刻
2025-02-15张彤雨

奥马哈海滩是二战时期诺曼底战役盟军四个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根据罗伯特·卡帕拍摄的现场图片,100多张底片只留下了8张,其他均被损毁。摄影师朱柯亮用虚拟的手法(游戏摄影)尝试再现奥马哈海滩登陆战从“H-Hour”(盟军计划进攻的时间6:30)开始之后的一个小时,在虚拟的游戏空间里构建出奥马哈海滩登陆的战斗事件。他选择了其中一段区域的6:30至7:30的八个随机时间点,每过一个时间点,都将场景暂停凝固,对其进行拍摄,并且将每个时间点的时间重置,对其重新赋予的就是不同的虚拟潮汐时间,所以场景中的时间会被定格,但是天气、潮汐却是在变化,这是时间的体现,作品中的时空也是自由的。
摄影和死亡一样,能够将被拍摄的对象同时拉入另外一个世界,拥有一个独立的时间,而游戏摄影则是这个世界的具体表现,在登陆前的一个小时中,每个士兵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时间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会被强行凝固,已死亡的则变成了永恒。


朱柯亮的《奥马哈海滩时刻》是向卡帕的诺曼底登陆摄影的致敬,他采用游戏摄影方法,类型学的图示手段,在虚拟化战争中探讨时间、空间、记忆和死亡的辩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 徐竟涵
作品点评
本作品利用游戏摄影形态,将诺曼底战场的历史图像转化为虚拟空间中的即时演绎,使得死亡的瞬间得以被无限延伸与再生。此时,死亡不再是绝对终结,而是成为可被调度和重演的图像事件;在这种虚拟情境下,生命的脆弱性与时间的可塑性被同时放大,从而引发关于“虚拟死亡伦理”的深层思考。面对这种新的战争记忆重构,它是否会弱化对逝者的敬畏与悲悯?或是当死亡被不断复制、冻结于图像时,人类对生死边界的感知会否随之流失?这正是在游戏摄影语境中,对“虚拟影像的永恒性与死亡的有限性”之间关系的一次重要追问。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李雨谏


关于摄影师
朱柯亮
200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2024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关注战争影像、游戏摄影、XR影像。作品《奥马哈海滩时刻》参展 2023年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并获得“院校优秀奖”。作品《淞沪碉堡考古》获得第六届 1839摄影奖“优秀奖”和2024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青年摄影师资助奖”,参展 2024年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首届青年影像100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