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笔与碑文上的未央风华
2025-02-15李筱懿

2013年9月,在西安出土了一块墓志。它的铭文不仅颠覆了史书记载,也还原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友情,上官婉儿的形象从此被逆转。
公元677年,上官婉儿13岁,被武则天召见。武则天评价她:“聪达敏识,才华无比。”从此她留在武后身边,与最得宠的太平公主成为密友。
史书记载,上官婉儿先后嫁过两位皇帝,13岁被武则天安排嫁给唐高宗,封为正五品才人。在唐代,女子想要在官场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做常规女官,但最高只能做到正五品的尚宫;二是嫔妃职级,最高能做到一品。当时的唐高宗已是暮年老人,和上官婉儿没有夫妻之实,武则天安排她嫁给高宗,更多是为了培养得力助手,让她更快升迁。
公元696年,上官婉儿32岁。武则天安排她处理百司奏表,参与政务。此时的她虽无宰相之称,却有宰相之实,人们叫她“巾帼宰相”。
第二段婚姻,上官婉儿嫁给了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儿子李显。武则天晚年政局动荡,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联合太子李显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正式退位,李显成了新帝。李显登基后,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地位仅次于韦皇后,负责内诏等重要工作。史书中说,这时的上官婉儿已成为韦皇后的心腹,私生活极其混乱,权欲熏心。但墓志铭与史书记载完全不同。墓志铭中提到,上官婉儿曾多次以死劝谏皇帝,收回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的命令,甚至不惜自贬为婕妤。她主动联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帮助更具政治能力的李旦、李隆基父子获得政权。
既然是功臣,为什么李隆基还要诛杀上官婉儿?因为政治斗争,他在向他的亲姑姑太平公主示威。
历史向来由胜利者撰写,碑文则寄托了对逝者的思念。在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中,我们除了读到一个与史书记载完全相反的上官婉儿,也读出了太平公主对她深厚的情谊。上官婉儿死后,太平公主悲痛万分。她亲自请愿恢复上官婉儿的昭容身份,赠五百匹绢厚葬,还安排人将上官婉儿的诗集整理成册——对于一生沉浸于文字的人,这应该是最知心的怀念吧。
墓志铭的最后这样写道: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自你走后,天地失色,物是人非。我静坐于你的坟茔边,听风吹过树梢,仿佛你我还是当时的少年。愿千年万年,仍有人如我一般,记得你的容颜。
这对少年闺密是否会怀念豆蔻年华时的初遇?那时,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她是才华横溢的贵女,在大唐帝国的辉煌盛世中,在皇宫巍峨的高墙内,她们是难得的挚友。
可惜没多久,太平公主也被李隆基赐死,与她关系亲密的上官婉儿,墓被彻底捣毁,人生经历被彻底改写。
大约百年后,唐德宗时期的诗人吕温作《上官昭容书楼歌》怀念上官婉儿。他写道: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吕温是从文学角度,赞赏这个女子的才情丝毫不输于最负盛名的男人。
在唐睿宗、玄宗朝三次担任宰相的张说,称赞上官婉儿“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这更像一位同僚的肯定——只有做到那个位置,才能理解她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智慧。
上官婉儿自己写过一首《彩书怨》,字里行间是深宫中的孤寂: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政敌唐玄宗、挚友太平公主、诗人吕温、同僚张说,以及她自己的笔下,是截然不同的状态?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立场和角度,所言未必是谎言,但也很可能掩盖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小 林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自在:关于生活智慧的100个基本》一书,曾 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