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2025-02-15亮叔

读者 2025年4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花钱

预言家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

36岁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参与巴黎和会。

在会议上,战胜国(英、法、美等)对战败国(德、奥、俄)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赔偿条件,要求德国赔偿1000多亿马克,还拆分了奥匈帝国,德国也被夺去部分领土。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凡尔赛和约》大错特错。

严苛的赔偿条件,只会把战败国逼入复仇的绝境,让世界大战卷土重来;对领土问题的粗暴干预,只会破坏原有的政治秩序,导致无尽的革命和暴力冲突。

当然,他的声音并不被重视。愤怒的凯恩斯辞去工作,回到英国。随后,他写了一本书——《〈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揭露和谈的“真相”。他在书中痛斥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理目光短浅、自私自利,声称他们的短视行为正在葬送欧洲的未来。

凯恩斯不只提出批评,还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他建议不仅应该减少对战败国的惩罚和赔款要求,还应该通过投资,帮助它们重建。因为战后无数饥肠辘辘的难民,不但没有钱赔偿,还随时可能铤而走险成为侵略者。帮助曾经的敌人,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

凯恩斯的预言陆续变成现实:战胜国强迫德国、奥匈帝国放弃的那些领土,纷纷爆发革命与冲突,战火纷纷;《凡尔赛和约》签署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世界迎来德国人复仇的怒火。

凯恩斯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在胜利的时候看到了危机,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感受到了恐惧。

别人恐惧时我乐观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

凯恩斯在股市和期货市场的投资,损失超过80%。

尴尬的是,凯恩斯两年前的预言还在耳边回荡。那时他觉得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自信满满地说:“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有进一步的经济崩溃。”

经济繁荣期有很多类似的预言,比如美国总统胡佛说贫穷将在不久后从美国消失,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费雪预言“股价已经立足于永恒的高地上”,繁荣会一直持续下去。

事后看来,这些预言相当于一种知识泡沫。

凯恩斯很快调整投资策略,搞起了“价值投资”。他锚定潜力股票,低价收购,并在几年后大赚特赚。他还购买土地,经营农庄,兴建养猪场和剧院。

大萧条让无数人失去信心,而凯恩斯觉得,无论经济状况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牺牲生活中的种种乐趣,比如文学与艺术。他认为,解决危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政府积极花钱,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凯恩斯说,如果他是伦敦市市长,会选择重建伦敦,把伦敦建设成一个美丽的现代化城市。这样做,居民可以住进更好的房子,工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个项目不仅能为我们提供视觉上的美感,也有实用价值。这个项目需要雇用工人吗?当然,毫无疑问!难道我们愿意看到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靠领取救济金过日子吗?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危机—刺激”的凯恩斯主义模式,但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还无法接受凯恩斯的观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多数纳税人深陷贫穷,你却鼓励花钱,毫无逻辑可言;革命者认为,必须推翻旧世界、创造新秩序,凯恩斯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关键是,钱从哪里来?印钞,会导致通货膨胀;增加税收,会加重民众负担。

凯恩斯讨厌谈预算问题,他认为,预算是一堵“思维的墙”,既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也妨碍了人们的创造力。

凯恩斯的意思是,钱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花钱。花钱才能拯救经济,花钱才能创造幸福。只有消费,才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核心。

至于钱的来源,可以是债务,可以是关税,可以是印钞,可以是任何合法渠道。“若财政部用一些旧瓶子装满纸币,把它们埋在废弃的煤矿里,在上面堆满垃圾,然后让私人企业把纸币重新挖出来(用于商业活动)……就不会再有失业。此种措施能大幅提高社会的实际收入。”

凯恩斯甚至建议美国和法国把自己的黄金储备分配给其他国家,以促进国际贸易。这种建议当然不可能被采纳。但它背后是凯恩斯一以贯之的思路:钱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钱流动起来。

一位朋友写信批评他:“你一味要求政府增加开支,好像预算问题不值得考虑。你这样做的后果是让所有人,不管多么聪明和包容的人,都认为你已经彻底发疯了。”

我们总有一个错觉,认为凯恩斯在大萧条年代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我们这样想,是因为他的很多理论,都转化成了当时或后世的救市良方。其实,这只是历史的一面。

很多学者关于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搞凯恩斯主义,大萧条可能会更早结束。各种人为的“刺激”,只是延长了萧条的时间。习惯性地采取“危机—刺激”模式,制造了经济周期,让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批评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并非一剂良药,而是一种疾病。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盛极而衰的原因。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结尾有一段名言: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力量之大,常常超出常人意料。我认为自己不受任何学说的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在经济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一个人一旦到25岁或30岁以后,就很难再接受新学说。所以,那些在目前时局中被运用的种种理论通常并不是最新的。但是,无论是早是晚,不管是好是坏,危险的并非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永远自信的凯恩斯从未怀疑过,他那套看上去很美的经济学理论,也许也是一种“危险的思想”。

(田晓丽摘自微信读书《经济学家的心碎时刻》一书,本刊节选,余 浩图)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花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小小花钱看科举
花前月下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演变
流行的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