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香云纱
2025-02-14陈白云
舞台上,一束光,武友身穿黑色长衫,摆起二字钳羊马,两只手向两侧如斩刀般挥出,进而耕拦摊膀,黏摸荡捋,一招一式演绎着武术精神。他身上的衣物随着动作变化,发出沙沙的响声,时而黑紫,时而青绿。武友打的是咏春拳,穿的是香云纱。
武友来自武术之乡广东佛山,那里的人都爱穿香云纱习武。香云纱最初被称为“响云纱”,因为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清代诗人冯雨田在《佛山竹枝词》中写道:“你莫不知郎力苦,围裙摇曳响云纱。”这种神奇的面料,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如同农作物一般,需要泥土、阳光、空气的配合,在日月星辰中承自然造化为物。有诗人这样形容:“匠心巧手浣云纱,绸缎绫罗染物华。返璞归真泥润色,借来神韵锦添花。”香云纱还被称为“软黄金”。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期香云纱曾大量出口,一匹布要卖到12两白银,相当于1.5亩土地的地价。很长一段时间内,香云纱只有大户人家才穿得起。
一件正宗的香云纱,从薯莨搅碎取汁开始。《本草纲目》记载:“赭魁闽人用入染青缸中,云易上色。”赭魁即染制香云纱的薯莨。薯莨本是一味药材,能活血补血、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因含有单宁,可杀菌防腐、保护纤维,所以常用来浸泡丝绸和渔网,使之坚挺耐用。一只薯莨的使命,在时间和自然的交叠催化下,才得以生成香云纱,最终染在人的衣衫上,把幸福留在人间。
香云纱来之不易,其工艺之繁琐,时间之漫长,被称为中华民间手工艺的瑰宝。历经桑蚕丝织、裁剪、浸染、晒莨、涂泥、洗绸等三十六道工序,三十次反复浸染,一百二十小时阳光暴晒,三百六十小时日夜看护。所有这些,全靠人工完成,不敢有丝毫懈怠,讲究相互配合、作息统一,形成肌肉记忆、条件反射。工匠们不仅要掌握单项工艺的经验和技巧,还得忍受体力和耐力的双重考验,加上不可控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香云纱的质量。因其产量极低,所以弥足珍贵,有“三洗九蒸十八晒,一两黄金一两纱”之说。
无数次的“沉”与“浮”,原本的雪白才换得红褐沁入人心,河泥中的矿物质,使面料增添了如陶一般的光泽,如一朵生长在山河天地间的香云一般,源于尘世,却高于尘世。制作好的香云纱,仍要存放三至六个月,等淡去了火气、养足了静气,方可拿出来裁剪成衣物。制作一匹香云纱,最少需耗时一年。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沉淀,往往呈现出“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

香云纱浸淤泥而染、灼烈日而华,有阳光的味道、泥土的气息、河流的荡漾、手工的精湛,古今一些作家描述过它。“那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银红的。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红楼梦》中贾母提到的斑斓“软烟罗”,即香云纱。现代作家中,巴金的《机器的诗》里摇曳着“香云纱”的身影,而让其名声大噪的则是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寥寥几笔,即让香云纱的美跃然纸上。冰心笔下的香云纱,则是匹配温和女性气质的最佳材质,呈现出动人的画面:“她母亲穿一套青色香云纱的衣服,五十岁上下,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又似爱怜,又似斥责。”
“荔熟蝉鸣云纱响,蔗浪蕉风莨绸爽”“荷气吹凉到枕边,薄纱如雾又如烟”。武友的祖父祖母从事过香云纱的制作,两件古朴而神秘的香云纱深藏于他家的红木衣箱里,我曾目睹过,那难以破译的奇特密码,是机械无法替代的。每当回忆起来,心里就会涌上一种别样的情愫。这是一个异常奇妙的化学过程,在植物本色与纺织面料的相遇中,在一次次的浸、晒、染、洗、摊等工序中,在无数次的磨砺和融合中,原本素色的丝绸吸尽了“天地灵气”,方才成就其独特的古旧视觉感,蜕变成铮铮作响、寸寸沉着的大雅之物。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每一段细腻深邃的纱,都在我们目光划过之时,默默地讲述着它的千年传奇。或绛红,或墨绿,或莲青,香云纱肌理各异,吸汗养肤、凉爽宜人,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穿上像一阵风,人也变得越加耐人寻味,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出尘脱俗的气质。往往穿着时间越长,浣洗次数越多,香云纱愈加细腻柔软,其色泽也变得愈发古朴深邃。我想,这正是香云纱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所在吧。
香云纱有着时光沉淀之美,真正爱它的人,懂得这份来之不易。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对于香云纱而言,最重要的,是能遇到一个懂它的人;懂得这份工艺的古老和淳朴,懂得它历经暴晒、浸染的反复和磨炼;懂得它深深浅浅的颜色里,藏着的阳光和泥土;懂得它不只是‘软黄金’,更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造就的‘名贵’之物。”
一块面料,能存活多久,要看它背后积累了多少故事。武友告诉我,香云纱曾因制作工序繁复,且受到天气影响,加上高昂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几度陷入无人传承的境况。所幸,沉寂之后再次跃起,历史的灰尘被非遗传承人抹去,他们在坚守传统中演绎着“看似一幅画,听似一首歌”的技艺,香云纱重获新生。
香云纱取于自然,也成了自然。时间是它的镜像,它在阳光下韬光,真我自律;在黑暗里养晦,守静低调。
香云纱不疾不徐,破茧成蝶,宛如从容穿在身。美得刚柔并济,让人过目不忘。
(源自《荆州日报》)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