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恺之的“加法”与丰子恺的“减法”

2025-02-14朱美禄

阅读时代 2025年2期
关键词:平添七孔顾恺之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现实生活。所谓“不等同于”,即意味着艺术不是对现实寸步不移地刻板模仿。将生活原型反映到艺术作品中时,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最佳效果,艺术家既可以虚以实之,做“加法”,也可以实以虚之,做“减法”。其中,顾恺之所做的加法与丰子恺所做的减法很有代表性,值得今人揣摩与玩味。

顾恺之,字长康,是东晋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巧艺”门中记载:“顾长康画裴叔则(裴楷表字),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苏轼在《传神记》一文中说,可以传神的人体部位,除了眼睛之外,“其次在颧颊”,所以,顾恺之为裴楷画像时在他脸颊上平添三根毫毛,不为无因。那么,为什么“颊上益三毛”就能表明裴楷有识具呢?推究起来,这个问题和中医学理论有关。春秋时期秦越人(扁鹊)在《难经》中说:“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所以“三毛七孔”,就成了有心思、有心机的体现。据《晋书》列传第五记载,裴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给有貌有才的裴楷画像,为了凸显其有识具,总不能在他脸上画“七孔”吧,所以平添“三毛”自然就成了顾恺之的选择。顾恺之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裴楷的原型做加法,尽管是无中生有,却达到了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效果。

如果说,在绘画中顾恺之善做加法,那么丰子恺就是做减法的大师。丰子恺画作《村学校的音乐课》,呈现了乡村教室里一位拉二胡的先生和一群唱歌的孩子。画面上的孩子既没有眼睛,也没有鼻子,只有张大的嘴巴。乡村学校虽然简陋,但是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在歌唱中感受到的欢乐,却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丰子恺在创作中大做减法,省去了许多笔墨,却有力地凸显了“村学校的音乐课”这一主题。据刘继兴考证,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称赞过丰子恺这幅画,他说:“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艺术创作时做加法或做减法,须有内在的道理。顾恺之做加法,是为了以形传神,凸显人物有识具。丰子恺做减法,则因笔不到而意已到,无须再画蛇添足。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要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做到恰当呈现与恰当留白。这样生成的艺术作品,既符合格式塔心理学,不影响人们对图画的理解;又如取神龙一鳞半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

(源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平添七孔顾恺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天外来客
几何一夏
红花开处
遗憾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游大小七孔
《洛神赋图》之三
贵州大小七孔
七孔变燃速发射药内弹道性能的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