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解惑艺术迷津的教科书

2025-02-14李宏宾

阅读时代 2025年2期
关键词:雷先生名作风景画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1931年傅雷先生从法国返回中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过的一本书。这部作品是在当时讲稿的基础上,对世界美术名作深入研究,并对讲稿整理、补充之后,于1934年6月成书。其内容生动洗练、深入浅出,是为喜欢美术的广大读者解除疑惑、指点迷津的经典教科书。

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傅雷先生对西方二十多位重要美术家作品与经历进行讲解、评介,使人深受教益与启迪。

在阐述鲁本斯《乡村节日》时:“整个题材依了一条向地平线远去的线条发展。为要把线条的极端指示得格外显明起见,鲁本斯把它终点处的天际画得更为明亮。由此,图中的舞蹈显得如无穷尽的狂舞一般。其他次要的线条亦是倾向于上述的中心线条,以至全体的动作变得那么剧烈,令人目眩。”傅雷先生对造型意识大师鲁本斯画作的特征、理解、评价,生动活泼、细致入微,使读者对西方肖像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傅雷先生对鲁本斯绘画创作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他的长处在于色感的敏锐,在于构图的明白单纯,在于线条的富有表现力。但他没有表达真实情操的艺术手腕。他不能以个性极强,观察准确的姿态来抓握对象的心理情绪。”这段箴言,说明了西方肖像画和中国水墨人物画有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西方肖像画的造型是用线条表达形象的美感,这种“逼真”画法一直是传统油画突出的艺术特征,中国水墨画也是运用线条写出心中的神韵。但中国“人物”画的特点,画中的“人物”不像现实中的人物。因此,“肖像”和“人物”画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大不相同的。

傅雷先生认为普桑的画作《阿尔卡迪的牧人》,将坟墓的水平线与牧人群的视线巧妙切断,增强了整幅画的严肃性,这与此画精神是相符的。普桑具有创作风景画的欲望,他是历史风景画的首创者。而历史风景画到19世纪初叶,才跻身走进正宗的画品时代。傅雷先生对普桑古典艺术的贡献,作了画龙点睛之评:“实在,普桑的艺术具有全部古典艺术的性格。他从古代的异教与基督教文化汲取题材与模型。他还没有想到色彩。他只认素描为造成艺术高贵性的要素。构图亦是极端严谨,任何微末之处都经过了长久的考虑方才下笔。这种艺术饱和着思想,因为惟有在思想中方才见得人类的伟大。”傅雷先生准确地评价了普桑的风景画,这对中国的山水画也起到一定启发作用。我觉得画家创作“风景画”或“山水画”都应该怀着诗人的心态抒发感情,最重要的不是外部技巧,而是内在的涵养。

再有傅雷先生谈到伦勃朗,认为他是北欧的民族天才。在卢浮宫收藏着两幅伦勃朗的代表画作,其中,有一幅高仅四寸的《木匠家庭》。此画用阴暗来烘托光明,是了解阴影与光明、黑与白交织的经典之作。虽然,油画的“写实”技法不断地发展,每位画家对“写实”都有各自的理解,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尤其是伦勃朗阴影与光明技巧的运用,是否受到老子《道德经》阴阳学说的影响?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根据《道德经》的阴阳学说,提出二进位的思想,并为老子学说取了一个洋名:辩证法。从此,老子被推到了辩证法之父的位置。在西方,《圣经》和《道德经》是并驾齐驱的两部哲学经典,盛传欧洲大陆。西方的美术是对具体物象科学的“写实”。而中国水墨画重点是传达意境,表现出“写意”的雅韵。中国画表现的内容受儒家审美和伦理影响,绘画“写实”和“写意”的艺术表达,代表着中西绘画不同的价值观与美学观。

傅雷先生《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使广大读者认识到西方绘画艺术、技术和中国写画艺术的区别。这部作品不仅评价了西方美术名作,还阐述了西方美术创作发展的历史,提高了读者们的欣赏水平。在西方艺术思潮及艺术流派令人迷惑之时,傅雷先生为中国的艺术家和众多读者送来了解惑的良方。实践证明:中国水墨画也颇有魅力。意大利画家朗世宁先生供职清朝政府画院,虽然教出了众多学画者,但最终也没能改变中国人喜爱国画的现实。更准确地说,中国画只是汲取西画合理的部分,而没有被西画吞噬。

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傅雷先生还说到诗对美术的影响。中国书法、诗、画、印是一个整体,缺一项就不是完整或完美的创作。既然诗对美术有很强的影响力,而当代的诗人、画家的作品折射出诗情画意的境界了吗?尤其是受法国象征派熏陶的诗人,他们的诗作是否和国画有密切的联系?我觉得借鉴法国象征派诗的艺术,首先必须有对法国文学艺术的理解。现代象征派的诗人很多,这种诗的形式是强化了文学性、艺术性,还是淡化了文学性、艺术性?象征派诗是我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呢,还是在误区中徘徊?这样的问题,我们永远聆听不到傅雷先生的教诲,也看不见傅雷先生解惑的文字了,只能深留遗憾。但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序言中,傅雷先生对西方和中国文化与艺术有一段至理名言:“今也东西艺术、技术形式既不同,所启发之境界复大异,所表白之心灵情操,又有民族性之差别为其基础。可见所谓融合中西艺术之口号,未免言之过早,盖今之艺人,犹沦于中西文化冲突后之漩涡中不能自拔,调和云何哉?矧吾人之于西方艺术,迄今犹未臻理解透辟之域,遑言创造乎?”这段评述告诉人们,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艺术不能脱离本地域的现实,也不能信而不知、知而不懂、盲目顺从,更不能只追求形式上机械地模仿和移植。我们对西方文学艺术应该在理解之中感悟,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西方的文学艺术和中国的文学艺术相融合,不仅是傅雷先生美学观的基础,也是他世界观的核心。通过傅雷先生的译作与著作,不难看出他为中西文学艺术沟通、交流、理解作出的努力。因为沟通、交流、理解是融合的前提,只有沟通、交流、理解才能选择融合。这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以推知未来,看一个人的以往的经历,也是有一样的效用。”傅雷先生为文学艺术作出了有意义的卓越贡献,他的译作与著作随着岁月的流逝,依然绽放着艺术生命力,且越发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责编(见习):徐杰

猜你喜欢

雷先生名作风景画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小屁孩日记
沉痛哀悼周雷先生
风景画便签夹
木质风景画
春天的风景画
网购二手车被坑怎么办
受气包小分队·卡尔大王
洪耀作品
校园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