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阿希姆·布罗姆《区域》
2025-02-14王丁丁
德国人约阿希姆·布罗姆(Joachim Brohm)是一位以大学教授为职业的摄影创作者。布罗姆1955年生人,居住在莱比锡,他曾先后在德国埃森富克旺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过摄影,他的作品也显现出受到德国和美国两种摄影文化影响的结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罗姆的摄影关注城市发展和城市郊区变迁,用较长期的项目,旨在创建与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关的地方性图像档案。迄今为止,布罗姆完成的主要摄影项目有13个,其中“类型学1979”(Typology1979)、“鲁尔”(Ruhr)、“俄亥俄”(Ohio)等较为著名,他也因此被称作是德国当代彩色摄影的重要人物。“区域”(Areal)是布罗姆在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完成的长期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项目能够完整体现布罗姆对于建筑、城市扩张、经济发展等议题的兴趣,也能代表他的摄影风格。摄影书《区域》由德国史泰德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摄影书《区域》有着简洁、朴素、实用、工业感的德国式设计风格,206张彩色照片不分方向的被放进同样的版式——这么做的好处是整齐划一的版式和呈现方式,坏处是当遇到横幅照片的时候,你只能把书转90度看,或者歪着脖子看;空白页面阶段性地出现以调节阅读节奏,而更主要的节奏调节是摄影书的中间段落完成:两篇由学者撰写的文章被放置在这本书的中间段落,图版部分则被分成了一前一后两个段落,这让这本具有了夹心饼干的结构。
如果不看文章,直接看照片的话,你将收获的体验(除了需要歪着脖子看横幅照片外),就是一摞明媚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的内容包括一些建筑物和道路、油管和仓库、各种堆积的废品、各种汽车、正在施工的工地,基本上都是各种或大或小的场景,几乎没有人。每张照片都透出一种凌乱的气质,每张照片都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谜团,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明所以。不过如果从最肤浅的层面看,这些照片都是精致的彩色暗房制作的照片(C-Print),微妙而温和的色彩和质感充满魅力,让人愿意持续地翻看。这些照片的构图既严谨又随意,既明确又开放,看起来都缺乏“意义”,但在翻阅些许页面后,仿佛无主题的指向最终汇聚为同一个主题,如这本书的标题所示:区域。这些照片都是在同一片区域拍摄的。
书名:Areal, A Photographic Project 1992-2002(《区域,一个摄影项目,1992-2002》)
摄影师:Joachim Brohm(约阿希姆·布罗姆)
文章作者:Urs Stahel(乌尔斯·斯塔赫尔)、Regina Bittner(雷吉娜·比特纳)
出版机构:Steidl
硬皮精装:265页
语种:英文印刷地:德国
出版时间:2003年7月
开本尺寸:20.4×26.6×2.5 cm
这片区域位于慕尼黑郊区,总共只有600×600米的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卡赫公司(Raab Karcher)的工业基地的一部分。这片区域里所有的建筑都是工业相关的用途:石油和汽油仓库、加油站、办公楼、车间、行政设施和铁路,而且它们都具有“20世纪50年代风格”。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动,在20世纪80年代,卡赫公司决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方,于是从这里撤出了部分机构,将办公场所租给外国用户。简言之,这就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去工业化”过程的一部分。这片区域在20 世纪90 年代所面临的,是重新开发,于是一些建筑被拆除,新的建筑物在这里拔地而起,这片区域要被改造成由住宅区、办公区、和购物区毗邻的综合区域。这种事实上的城市扩张趋势,与我国许多城市的城郊改造建设过程或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他们面临的是由工业区变成城区的“后工业时代”改造,而我们面临的是由农业区变成工业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造。布罗姆的拍摄是在1992 年的时候开始介入的,那时候正是这片区域被改造的初期阶段。
布罗姆拍摄的目的显然是要记录这片区域原来的样子、变化过程、以及改造之后的样子,把这块区域作为德国后工业时代改造的代表案例,完成一套纪实影像档案。布罗姆的动机里有着和贝歇夫妇类似的情感因素,即要用影像来存留德国工业时代的成就,毕竟那是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历史。与此同时,“区域”项目让人联想到刘易斯·巴尔茨(Lewis Baltz)的“帕克城”(Park City)项目。犹他州的帕克城如今已经是美国重要的度假胜地之一,以其多个世界级的滑雪公园和圣丹斯电影节的举办地而闻名。在帕克城建设之初的1978 年,巴尔茨用广角镜头的最大景深,以冷峻中性的视角拍摄了当时正在变化的那片土地,用影像见证的方式评论了“后工业时代”将大自然制造成功能性产品的方式。随后,“帕克城”系列作品成为了刘易斯·巴尔茨的代表作,也定义了“新地景”摄影(New Topographics)的一种思路和模式。
刘易斯·巴尔茨《帕克城》中的黑白摄影透着令人窒息的乏味气质,彻底摒弃了吸引人的美感,成就了一种传达信息的纯粹,以及对于摄影语言修辞谨慎把握的精确。布罗姆的《区域》显然是在精神上继承了巴尔茨。相比之下,布罗姆《区域》中的照片,虽然有些取景构图也相当端正,横平竖直,但还是有人味儿的多。再加上布罗姆拍摄的是135彩色照片,画面中迷人的色调和野猫一般的视角让人联想到威廉·埃格尔斯顿的那种悄无声息的气质;而画面中纷乱的内容让人联想到李·弗里德兰德的那种杂乱交织的趣味。就拍摄方式而言,布罗姆似乎更像是一个漫游者,他的照片里有一种随性和对视觉把控的玩味。综合来看,布罗姆《区域》中的照片几乎就是上述三种模式的融合:一种凌乱风格的新地景彩色摄影。摄影这种媒介向来都是这样,任何一位摄影师的作品里都流淌着许多前辈的血液和基因。
对于一个摄影项目而言,十年算是不短的时间了,不知道这十年间布罗姆来过这片区域多少次。如果你仔细看这本书中的照片,你会发现同一栋大楼、同一个时钟、或同一个路口和路牌在不同的照片里以不同的面向出现过,想必布罗姆已经踏遍了这片区域的每一寸面积,尝试过所有可能的视角。据说布罗姆的“区域”项目共300张照片,这本书收录的是206 张,并非完整呈现。如果仅以《区域》这本书中所呈现的作品形态来看,布罗姆的确记录了改造过程的不同阶段,即这片区域的改造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样貌,并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不过显然,改造之前的照片所占比例多得多。也就是说,布罗姆所拍照片的大部分,记录的是那个已经衰败的工业区的样子。
虽然布罗姆拍得足够多,但这些照片显然缺乏系统性,却多了一些观赏性。许多堆积的废弃物被布罗姆拍摄的结果俨然一种雕塑,而那些场景的照片充满色块构成,像是抽象画作。布罗姆的项目名义是记录档案,追求的却是现代美学。事实上所有纪实摄影都是如此。然而如果以工程档案的标准去要求摄影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对于那个曾经存在的世界的一片区域,以及那段改造施工过程,布罗姆用摄影留下了其中的片段与点滴,以风景或印象的形式完成了记录;与此同时,布罗姆的拍摄也成就了一批颇为讲究的图像作品,就像一位作家写下的游记。德国学者乌尔斯·斯塔赫尔在为布罗姆撰写文章中,重点描述了布罗姆的摄影作品中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同时具有开放性和混合性。他是这样写的:“它们同时存在,又立刻消失,它们似乎在说话,但又保持沉默,它们似乎象征性地表达意义,但它们仅仅识别可识别的东西:可见的表面,可感知的,有形的现实。”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概括约阿希姆·布罗姆的《区域》所具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