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孟加拉
2025-02-14杨锦炎
提到孟加拉国我相信很多人会非常陌生,它并不是一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也不是一个有着异域风情的国度,但它对于热爱人文摄影的朋友来说却是一个不错的拍摄地。它的前身孟加拉邦是印度文豪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的故乡,他曾写下《金色的孟加拉》那美妙动人的诗句。但,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孟加拉国并没有泰戈尔诗句中那样的美丽,它是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一个河口上的国家、一个三轮车国家、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个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国家。这些巨大的反差吸引着爱好人文摄影的我前去探秘,不久前,我再次踏上了孟加拉国的土地,开始通过镜头来认识那里的未到之地。
多彩而喧闹的达卡
孟加拉国全称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为南亚国家,位于孟加拉国湾之北,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原为巴基斯坦一部分,称为东巴基斯坦。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建国,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濒临孟加拉湾。海岸线长550公里。全境85% 的地区为平原,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孟加拉国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境内河流众多素有“千河之国,水泽之乡”的美称,这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和渔业,但是雨季极易洪水泛滥,它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沿海为季风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平均温度较高,旅游资源相对匮乏。
从昆明出发,飞行约2个小时就到达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Dhaka),从高空上看首都达卡河岸支流很多,稍低观看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砖厂,再飞低一点就能看到郊区部分很多的铁皮房,可以看出,即使在首都,它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落地孟加拉国首都机场,出关非常容易,这里对中国实行落地签证,我在飞机上就填写好了相关材料,一边交钱窗口,一边人工审核盖章柜台,因为没有电脑系统进行出关操作,所以通关仍需要一些时间。
达卡,作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城市,于南亚地区亦是举足轻重的主要城市之一。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牢牢占据着孟加拉国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初次踏上这片土地,首都达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且复杂的印象——拥堵、喧闹与多彩交织。漫步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建筑上密密麻麻张贴着的花花绿绿的广告,它们如同一张张色彩斑斓的拼图,拼凑出这座城市独特的商业氛围。与此同时,孟加拉国政府领导人各种幅面的照片也极为醒目地展示在建筑之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发展。
街头,呈现出一片繁忙而热闹的景象。一辆辆油漆斑驳的大巴车,像是饱经岁月沧桑的行者,在街道上穿梭往来。涂着彩色图案的大货车,犹如移动的艺术画廊,彰显着独特的风格。而那五颜六色的三轮车、人力车,更是如同灵动的音符,在城市的脉络中奏响一曲独特的乐章。汽车的轰鸣声、三轮车的清脆铃声、路边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以及来来往往人们的嘈杂声,共同交织成一首喧嚣的交响曲,让初来乍到的我,瞬间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谈及住宿,在达卡一般会选择在使馆区酒店入住。令人欣喜的是,这里已经矗立起了五星级酒店,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而在新城区,除了有舒适的酒店,还有许多中餐厅,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达卡的贫富差距较为明显,这也直接体现在城市的布局上。条件优越的酒店大多集中在新城区,这里物质丰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也相对整洁,与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地图上看,以新城的酒店为起点,前往主要的拍摄地大约只需半小时车程。然而,现实却给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达卡的交通状况堪称噩梦,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堵车状态。汽车如同蜗牛般缓缓挪动,时间在拥堵中悄然流逝。所以,在达卡出行,一定要预留充分的时间,同时也要学会保持耐心,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漫长的时间。
艰辛回家路——孟加拉铁路
拍摄孟加拉国的火车是此次旅行的重点,它是孟加拉国最具人文特点的拍摄题材。孟加拉国现在运行的铁路都是一百多年前英国殖民时期建造的,孟加拉国铁路的主要特点是多种轨距共存,包括宽轨距、米轨距和双轨距。孟加拉国贾穆纳河将铁路系统分隔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现有铁路约1390.78千米,主要使用米轨标准,仅达卡至吉大港约119.45千米铺设套轨,其余约124.8千米正在扩建套轨。西区米轨线路约531.15千米、宽轨线路约682.19千米、套轨线路约280.55千米。孟加拉国大量的物资需要进口,运输主要靠公路和铁路,该国少有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客运的运力更加不足,人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就坐在火车顶上回家,因为火车无法容纳下每个人,而这些乘客愿意坐在车顶上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不用花钱。孟加拉国的火车每年运载量超四千万人次,乘客被分为三个等级,即空调车厢、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这些车厢的票价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买不起车票的人们,每天大多都要 “乘” 火车去工作和回家,为了不花钱,爬火车这一景观成了孟加拉国特色,如果遇到节日特别是1月份的火车节,整列火车都挂满人的场景,还有人在两列火车之间来回跳跃,这样的场景早年通过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被人熟悉,近年特别赶在1 月份火车节时去拍摄的中国影友也非常多。
在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由于土地实行永久制,这使得在城区建造房子的成本极其高昂。对于许多当地居民而言,这样的代价难以承受。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围绕着铁轨边上搭建起了自己的住所。久而久之,沿着铁轨逐渐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 “亮丽” 人文风景。在这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有的人在铁轨边上支起摊位,售卖着各种各样的物品,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到特色的小吃,吆喝声此起彼伏。也有人悠闲地坐在一旁,享受着片刻的惬意时光,或是与邻里谈天说地。孩子们则在铁轨间嬉笑玩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对达卡的火车站情有独钟。印象中,达卡有着9 个极具特色的火车站。每次前往孟加拉,我总会安排两天时间,沿着站台与铁轨进行拍摄。在人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我放慢脚步,慢慢游走,用心去感受这里独特的氛围。这些年,孟加拉的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2016年我第一次来到达卡时,铁路两旁布满了许多贫民窟,破旧的房屋密密麻麻,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生活。然而,在 2024年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惊喜地发现铁路两旁的贫民窟已不见踪影。不过,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会在铁路上摆摊,孩子们也依旧在铁轨上尽情游戏,仿佛这里就是他们生活的大舞台,展现着属于他们的独特生活画卷。
2024年,中国企业修建的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是孟加拉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铁路项目,全线长约170公里,起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穿过帕德玛大桥,向西南延伸到杰索尔。帕德玛大桥铁路为客货两用铁路,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这条被当地人称为 “梦想之路” 的铁路将孟加拉国南部20多个区同首都达卡连接起来,将从达卡到杰索尔的运输时间由原来的 10个小时缩短为不到2个小时,极大地促进了该国交通和经济发展。据了解,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后,预计将直接惠及8000万人。而且轻轨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也在慢慢试行,再过两年或许围绕着铁路相关的摄影题材会消失,但是那里的人会生活得越来越好。
巨大拆船厂——萨达哈特河岸
孟加拉国,堪称世界上河流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踏入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水道纵横交错的壮丽画卷。那一条条河流,如同大地的脉络,蜿蜒伸展至每一个角落。由于河网密布,河运在这片土地上极为发达,河流与湖泊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孟加拉国的版图之上,约占据了全国面积的10% 。而在沿海地区,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小岛与沙洲,它们在海浪的轻抚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达卡的萨达哈特河,无疑是这片繁华土地上的一颗耀眼明星。这条河异常繁忙,沿岸码头鳞次栉比,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河岸的一边,是充满烟火气的老城区市场。当你靠近,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闹氛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大型船舶那低沉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的交响乐。
脚刚一落地,你便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节奏,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盛会之中。三轮车夫们不断地呼喊着,让你往边上靠,迫使你只能沿着街边走。然而,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虽然嘈杂,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规律性。
老城区的房屋,层间距建得较为低矮,电线杆上密密麻麻地挂着电线,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可以先前往人少的街区,慢慢适应这里的环境和节奏,然后再深入到人流密集的市场,进行拍摄创作。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码头上,更是一片繁忙景象,许多人头顶着沉重的货物,小心翼翼地往岸边卸货。对于喜爱人文摄影的朋友而言,这里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哪怕是在这里呆上两天,也丝毫不会觉得漫长,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定格,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故事。
萨达哈特河对岸是拆船厂,那里呈现出一片喧嚣忙碌的景象。曾几何时,中国在船舶拆解行业举足轻重,可 2019年中国一纸禁令,禁止进口废船,全球拆船产业格局就此改写。南亚地区顺势崛起,成为这场产业转移的新阵地,而孟加拉国凭借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对钢材的需求如饥似渴,恰似一把旺火,将船舶拆解产业烧得愈发炽热。
踏入拆船厂,眼前热火朝天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从巨轮上拆卸下来的物件堆积如山,大到粗壮的钢梁、庞大的发动机,小至精致的餐具、磨损的收音机,应有尽有。那些日用消费品,经过简单清理,便流入了当地熙熙攘攘的二手市场。沿着拆船厂周边街道漫步,几公里长的小商铺连绵不绝,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船舶物件的 “博物馆”,店内绝大多数商品都来自拆解的船舶,老旧的电器、样式各异的灯具、斑驳的航海仪器,它们静静陈列在货架上,却似在低诉着往昔在茫茫大海上的传奇航行。
拆船队伍宛如技艺精湛的工匠,不仅对船上物件进行细致分类,还深度挖掘船体的剩余价值。他们将拆解后的轮船部件,一车接一车地运往周边数百家小型炼钢厂。这些炼钢厂虽规模不大,却宛如一个个能量转换站,将废弃的船舶部件重新熔铸、精炼,转化为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类原料,让每一块钢铁都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融入孟加拉国的经济循环,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沉重的代价。孟加拉国的拆船工作被国际劳工组织列为 “世界上最危险” 的工作之一。据当地媒体披露,过去20年,超过 400名拆船工人不幸殒命,约6000人重伤。但现实的残酷或许远超这些冰冷的数据,那些登上报纸、被纳入统计的伤亡案例,不过是冰山一角。在这个庞大复杂的拆船产业链中,还存在着诸多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其中,童工现象尤为突出。年幼的孩子们,本该在校园里享受知识的滋养,却被迫踏入这个危险的行业,用他们稚嫩的身躯,扛起了沉重的生活负担。
拆船厂的存在,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原本清澈的河水,如今变得漆黑如墨,散发着刺鼻的恶臭。初次到此的人,无不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镜头随意捕捉,便是一幅触目惊心的环境警示画面。河面上,穿梭着许多当地的木船,这些木船是居民往来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我们乘坐木船前往对岸拍摄拆船厂时,船主总会再三叮嘱,在船上务必坐稳,切勿随意起身,因为这些木船构造简陋,船身极易摇晃,稍有不慎,便可能因重心不稳而跌入河中。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一天的拍摄之旅丰富而充实。清晨,集市渐渐苏醒,热闹非凡。这里时常雾气弥漫,雾气笼罩下的集市,宛如仙境一般,充满了神秘的气息。雾气不仅为集市增添了一份朦胧美,还巧妙地掩盖了部分杂乱的景象。我们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捕捉着人们讨价还价、笑脸相迎的瞬间,感受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下午,阳光洒在拆船厂,正是拍摄的黄金时段。拆船厂占地面积广阔,放眼望去,一艘艘待拆解的船舶错落其间,工人们在船上、船下忙碌穿梭。拍摄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这里到处都是锋利的金属边角、高悬的重物和运转的设备,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危险。拍完铁路和老城区的拆船厂后,我们前往达卡郊区,记录当地搬运工人的劳作场景。孟加拉国的工人们有着独特的搬运方式,他们习惯将沉重的煤袋、沙袋、砖块稳稳地顶在头顶,在现代机械运输盛行的今天,这种古老的搬运方式依然顽强地保留着。正是因为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传统工业得以延续,成为孟加拉国独特的经济景观。
此外,当地的染布、牛市等市场也是不可多得的拍摄题材。在孟加拉国,许多染布工作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开展,甚至整个村落都围绕着染布这一行业运转。走进这些村落,仿佛进入了色彩的王国,家家户户门口都晾晒着色彩斑斓的布匹,传承千年的染布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有的村子则以镶嵌珠宝闻名,工匠们在昏黄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将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精美的饰品上。还有的村子专注于陶瓷制作,从揉泥、塑形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达卡郊区这种独特的产业生态链,为摄影师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创作素材。我将这些题材归类为传统工业题材,便于对作品进行系统整理与展示,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让更多人了解孟加拉国独特的产业生态与人文风情。
孟加拉国的拍摄题材
在孟加拉拍摄人文没有具体的地址,因为任何一个街道或村落都可能会给摄影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只提供一些拍摄的方向和思路,具体地址会比较模糊。在孟加拉拍摄最好是赶在有节日的时候;1月份的火车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我们常见的火车上挂满人的照片都是在火车节时拍摄的,不过,想拍摄这样的照片需要在火车节中的特定一天,建议有拍摄计划的摄影师提前做好准备。4月份是孟加拉的新年,围绕新年的庆祝活动,大家会穿上传统服饰,女性也会化好传统的妆容,这时候拍摄人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6月份的开斋节也十分热闹,孟加拉国多数人信仰穆斯林,开斋节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但是 6月份的天气非常热,湿热的天气很考验身体,所以不建议这时候来孟加拉拍摄。9月份的屠宰节,是我唯一没有参加和拍摄的节日。在孟加拉创作我一般都是围绕水路与铁路两个脉络进行,这样的拍摄计划可以更加突出孟加拉的特点,也可以从视觉上与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一些区分,也更加提升旅行拍摄的人文特点。
乡村的意境——巴里萨尔
巴里萨尔(Barisal)又名\" 贝克甘杰\"。孟加拉国南部城市,五大内河港之一。从达卡开车去大约需要6个小时的车程,而且必须是原路去原路回,这个位于基尔坦科拉河西岸,库尔纳东南。孟加拉国五大内河港之一。附近盛产黄麻、水稻。这里的水域有一些非常古老的市集, 就在山达(Shandha) 河上。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民每星期一次划着传统的小船,满载着他们的农场生产的蔬菜,水果。我去时刚好整个河谷水较少,划船的赶集的人比较少。在巴里萨尔附近的一个名为巴纳里帕拉(Banaripara) 水域有一个小型水上市场,是一个浮动的稻米市场。周六和周二通常是这里最繁忙的集市日子,这些河流的岸边都充满了活力,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们用不同时代的各种捕鱼方式捕鱼,甚至有老式的帆船的捕鱼船。这个城市跟达卡最大的区别是它要安静很多,人们也不那么忙碌,绿化条件也更好,车子在公路上走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驾着当地船的居民经过,船是他们生活的必备物资,听说这里还有很大片的木头市场,这些木材主要是用作传统渔船的加工,虽然我此次没有探访市场,但已经被这里的渔业所震惊。巴里萨尔是孟加拉国乡村的代表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孟加拉国乡村的独特意境和惬意的清晨印象。
巴里萨尔(Barisal),这座在孟加拉国南部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城市,作为孟加拉国五大内河港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达卡出发驾车前往巴里萨尔,大约需要六个小时的车程,且往返需遵循同一条路线,沿途的风景也随着路程的推进不断变换,为这段旅程增添了别样的期待。巴里萨尔位于基尔坦科拉河(Kiltankola River) 西岸、库尔纳县(Khulna) 东南,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巴里萨尔周边地区物产富饶,黄麻与水稻的产量十分可观。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水域更是别有一番景致。山达河上,古老的市集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周,周边地区的农民们便会划着传统的小船,悠悠地穿梭在河道上。小船满载着自家农场精心培育的蔬菜、水果,色彩斑斓,仿佛一幅流动的丰收画卷,勾勒出当地质朴而繁荣的生活图景。
我到访之时,正值河谷水量较少的时节,划船赶集的人也相对稀少。在巴里萨尔附近的巴纳里帕拉(Banaripara) 水域,有一处别具特色的小型水上市场——一个浮动的稻米市场。每逢周六和周二,这里便迎来最繁忙的集市日。刹那间,河流两岸充满活力,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这里,既能看到现代化高效的捕鱼工具,也能看到老式的帆船捕鱼船,它们在河面上轻轻摇曳,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见证着渔业的传承与变迁。
与繁华喧嚣的达卡相比,巴里萨尔宛如世外桃源,安静祥和。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缓慢,没有达卡居民的行色匆匆。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车子行驶在公路上,时常能看到居民们驾着小船悠然经过。对于他们而言,船是生活的必备物资,承载着日常出行、劳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听闻这里还有大片的木头市场,木材主要用于传统渔船的加工。虽然此次未能亲身探访,但仅仅是所见所闻,已让我深深折服于这里繁荣的渔业。
巴里萨尔,无疑是孟加拉国乡村的杰出代表。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清新的空气、宁静的氛围,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交织成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TIPS拍摄注意事项
网络:国内游客可以提前选购“一带一路”的网络套餐,该套餐在孟加拉国的网络信号很好。
货币:孟加拉国的当地币种是塔卡,游客可以在酒店使用美元进行兑换,不要兑换太多当地货币,因为除了在机场,其余很少有地方可以换回来,而且机场兑换的手续费和税费较高。
住宿:在达卡住宿推荐在新城区或者大使馆附近的酒店,这里的酒店虽然略贵,但条件相对更好,这里的酒店也支持在网上提前预订。
饮食:在孟加拉国建议大家不要轻易购买街边小吃,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呕吐或腹泻,饮水建议饮用矿泉水,买矿泉水时也要一定注意是否开封。
古老的渡口——库什蒂亚
泰戈尔是印度的大文豪,他的家境显赫,虽然他一直生活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但他的家族在孟加拉的库什蒂亚(Kushitia)有着很多的房产和土地,而且库什蒂亚距离加尔各答的距离也十分近,我们今天要来探访的这座房子,就是泰戈尔的故居之一。这所房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它保存状况非常好,故居周边的花园里鲜花盛开,可以看出一直有人在认真维护着这所故居。现在屋子里已经没有任何装饰了,只挂了一些照片,和泰戈尔写的诗句、绘画、音乐上的一些展品。
我每一次踏上孟加拉这片土地,总会情不自禁地奔赴库什蒂亚,那里是我镜头下的灵感宝库,每次前来都必定要进行一番拍摄。库什蒂亚的乡村,星罗棋布着众多渡口。这些渡口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乘坐渡船,短短几分钟便能轻松抵达彼岸。在清晨与傍晚时分,渡口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需要过河的人们,有序地登上渡船,平稳地驶向对岸。上岸后,他们再步行一小段路,便能顺利抵达各自的目的地。河岸边,时常会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库什蒂亚以信仰印度教的居民居多,每天清晨,虔诚的信徒们便会在河岸边庄重地举行仪式,他们心怀敬畏,动作虔诚。倘若恰逢相关节日来到此地,那更是幸运,能捕捉到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宗教活动画面。渡口,一直是我极为钟爱的拍摄题材。在我眼中,它宛如一个神奇的连接点,借助船只这一简单却又重要的工具,人与人、岸与岸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连接。看着渡船上人们来来往往,不断重复着过河的过程,那场景就好似轮回一般,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哲思。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渡口如众星捧月般围绕在泰戈尔故居的周围。而清晨时分,无疑是拍摄渡口的最佳时机。此时,河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晨雾,朦胧的雾气给渡口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如梦如幻。上午10点左右,光线逐渐变强,雾气也慢慢散去。此时,我会再次回到泰戈尔故居,静静参观,而那首优美的《金色的孟加拉》,仿佛一直萦绕在耳边,从未消散。我曾七次前往孟加拉国拍摄,巨大的图片量和时间跨度让我对那里充满了情感,近些年孟加拉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旅游业大幅受挫,但无论如何,孟加拉国仍然是一个理想的人文拍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