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版年画
2025-02-14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美术类项目。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合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太平天国时期,因部分年画铺搬至苏州阊门内桃花坞一带,苏州年画(姑苏版)也因桃花坞得名。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继承了明代一版一色的套印方法,保留了一整套从木版雕刻到套色印刷的技艺流程。年画作品兼用着色和彩色套版,从构思创稿到完成,需经过画稿、刻版和套印三道主要工序,有的还需人工着色、敷粉、扫金和装裱等,形式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木板年画的题材多样,包括祈福迎吉、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代表作品有《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姑苏万年桥》《山塘普济桥》《百子图》《一团和气》《瑞阳喜庆》。在历史上,除行销全国各地外,还流传至日本、英国和德国,并对日本“浮世绘”有着重要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有神像画、门神画、门房画、屏条、斗方、灯画等,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给人一种强烈鲜明、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人民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理想追求的象征。在清代中期,桃花坞木版年画“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在中外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物质的层面上看,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经千年沧桑而幸存的活标本,是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美术宝典。从精神层面上看,它是携带了多层文化信息,更是世界艺术领域内不容忽视的重要民俗艺术样式。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迁,年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亟待抢救与保护。
(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