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谨以此书致敬一位伟大的女子
2025-02-14于葵
对读者而言,林徽因或是一位美丽的诗人,或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学家;对我们家人而言,她首先是亲人。
今年是林徽因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她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六十九年了。有一张照片,我的母亲梁再冰非常喜爱,一直将它放在身边——那是她的母亲林徽因俯身与尚在襁褓中的她的合影。记得有一天,她指指床前的这张照片问我:“在纪念林徽因的日子里,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我知道,我的母亲很希望能为她的母亲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而我们作为孙辈,也应该为林徽因做些有意义的事。
林徽因曾对友人坦言:“因为梁家老太爷(梁启超)的名分,人家常抬举这对愚夫妇(梁思成、林徽因),所以我们是常常有些阔绰的应酬需要我们笑脸的应付——这样说来好像是牢骚,其实也不尽然,事实上就是情感良心均不得均衡!”她是人间清醒,一番话是自嘲,也是自励、自警。现在看来,更是对后人的敲打——吃祖宗饭是没有出息的。梁思成也曾一再告诫梁再冰、梁从诫:“最难为名父子。不以名人之后自居。”要他们做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我刚到入学年龄时,某一日,太婆何雪媛(林徽因母亲)突然到来,送来了一只箱子,那时太婆和我的外公梁思成一同住在清华。我们兄妹一起接下了这只“神奇”的箱子……
打开箱子后我们发现,里面保存有外公梁思成和外婆林徽因的许多照片和其他遗物,我们目不暇接,好奇不已。此后,我们几个“淘气鬼”会不时地钻到床底下,拽出那只箱子,偷偷地欣赏那些与我们当时所处时代风格很不相同的宝贝。箱子里的那些照片尤其令我们着迷,照片上林徽因秀美的容颜、典雅的服饰,以及书写在照片旁一行行娟秀的行楷小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它们跟着梁思成、林徽因到了东北大学,到了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和他们一道流亡云南、四川,又和他们一道重返回北平。后来广为人知的那些林徽因、梁思成影像都出自这个可爱的箱子,母亲梁再冰还将其中的不少照片捐赠给了新华社。家藏的文物中,尤数林长民与梁启超的大量日记、书信等最为珍贵,其承载的信息丰厚,对相关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半个世纪过去后,我开始重新细细打量外公、外婆留下的这些遗物,当年那只箱子里的许多东西成为我今天撰写本书的素材。
埋首于家中的“故纸堆”,我有机会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资料关联。那些曾经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熟视无睹的手稿、照片,一经摆上案头,竟犹如珍珠被串成项链,让我开心无比。抚摸这些珍贵的家藏,一股温馨的暖流涌上心头,林徽因鲜活的生命在我的眼前复活了。
此书的撰写所依据的史料除了家藏之外,还注意汲取许多林徽因亲朋挚友作为亲历者的记述和回忆,特别是我的母亲梁再冰与我的促膝长谈。回顾往事,她常常深情难抑,泪流满面……
当然,真实地讲述林徽因,更有赖于林徽因自己的讲述(许多是未曾发表的)。无须任何杜撰或臆想,她本人的文字更有力量。撰写中,我深深感到——那些搜肠刮肚的堆砌辞藻,还不如林徽因自己一首诗或一句话的表达!
翻开林徽因的人生画卷,每一页都能看到新意。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愈发懂得她。林徽因是许多矛盾的、互为对立元素的融合体,集不同个性才情于一身,让我觉得非常奇妙,甚至不可思议。她表面纤柔秀美,但内心却刚毅有力;她具有西方艺术情结,却无比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她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严谨的作风。人前,她闪烁靓丽;人后,她或许更丰满、真实。她喜欢写作,也从事过编辑,却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或作家;她与梁思成一道遍踏荒郊野外艰辛考察,却只是中国营造学社的一位无薪员工;她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其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却长时间既无名也无分。她与挚友、晚辈分享个人的智慧成果,满含激情地为别人“铺鲜花,敲鼓槌”,一生乐此不疲,无悔无怨。
记得在清华建筑学院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朱自煊教授(当年建筑系第一班学员)转向身边的梁再冰,声音颤抖地说:“林先生实在太让人难忘!”是的,林徽因是那样令人难忘,她令亲人挚友难忘,也令所有接触过她的人(无论是否欣赏她)难忘!林徽因之所以能够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关怀、体贴和牵挂。
2007年,我因参与央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制作,往返于中美两地,为追寻林徽因与梁思成足迹,查阅了有关他们的大量文献档案。几年前,为了给年迈的母亲梁再冰作口述记录,我又一次沉浸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世界。就这样,我走近了林徽因,逐渐感受到她的温度、她的呼吸、她的心跳,感受到她强大的磁场和魅力。
我曾问我的母亲梁再冰:“林徽因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母亲毫不犹疑地回答:“仗义!”的确如此。林徽因待人真诚、亲切,毫无伪饰。她文如其人,连修改文稿、书信都那样富有个性和趣味。她一生奉行“人本主义”,她思绪敏锐,心肠火热,能够深深理解、体察朋友的感受;她美丽睿智、体贴温暖,让朋友们如沐春风。她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她真挚无价的情谊,费慰梅、费正清、沈从文、金岳霖等,无一例外。朋友们都为拥有她这样一位挚友而欣慰、自豪。
林徽因最可贵之处正在于她的“真”。她主导的聚会,令很多亲临者毕生难忘,受益非常。她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出于自然的流露,绝非“社交沙龙”中那些故作“名媛”的卖弄,也不是影视剧中小家女的“眉目传情”。她谈锋甚健,兴趣广泛,思想深邃,所及话题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萧乾先生曾为她惋惜:“倘若将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那些充满机智,若有风趣的话一一记录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本书啊!”遗憾的是,林徽因没有机会为自己写一本书。
林徽因一生求真。我在写此书的时候,也本着这个原则。王一珂先生是我们的朋友,他与梁、林几边家属多年交往,我熟悉也信任。此次他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与我再续前约,于我们而言,是一种缘分;同时,我也感到肩上的责任。能遇到这样一位编辑,我很舒心。
谨以这本《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代表我的母亲梁再冰,也代表我们晚辈亲属,表达对亲人林徽因的深深敬意和思念!亲人长在,林徽因从未离去。
(来源: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