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和平秩序,中日共同点远大于分歧

2025-02-10王焱

中国报道 2025年1期
关键词:东北亚秩序联合国
和平秩序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杨伯江(中间)和日本言论NPO理事长工藤泰志(右)共同主持。 摄影/王浩

当前,世界地缘纷争不断,联合国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应当如何看待其原因和背景,又该如何解决地区冲突,共建和平秩序?另一方面,东北亚的战略环境近年来也出现一些不稳定的苗头,给地区安全稳定带来挑战,中日两国如何秉持互信协作,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2024年12月4日至5日,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和平秩序分论坛和安全分论坛上,中日两国有识之士围绕上述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终止纷争、避免冲突外溢成中日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2022年以来,俄乌、巴以先后爆发冲突,对世界和平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令人遗憾的是,联合国机制对此未能有效发挥作用。造成这些地区持续紧张和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终止纷争、避免冲突外溢成为中日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

“是非曲直不应仅看冲突的表象,俄乌冲突的背后是持续不断的北约东扩和‘颜色革命’。新一轮巴以冲突哈马斯发动袭击的背后,是以色列多年来对巴勒斯坦土地的不断侵占。这些冲突的背后,有着大国的挑唆与偏袒。在其阻挠下,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越来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权威性和信誉也不断受到损害。”在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和平秩序分论坛上,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说。

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原驻美大使、原驻日大使崔天凯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里早就有国家介入甚至挑起地区冲突。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战争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唯一的例外是中国,中国没有挑起也没有介入任何一个现存的地区冲突,中国做的就是呼吁停火止战、劝和促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会长韩方明也表示,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鼓励所有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尝试。当前虽然和谈条件不成熟,但中方依然在不懈努力。他呼吁日方能支持由中国和巴西提出的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

日方嘉宾对中国在全球地缘冲突中积极劝和促谈的主张表示了认可。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系特聘副教授铃木启之说,过去日本在中东尤其是巴以之间一度较有影响力,但现在出于政治站队、资金减少等原因,日本在解决地区冲突中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反观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巴勒斯坦内部各派系签署《北京宣言》,在中东影响力大大提升,日本应该从中学习。

在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和平秩序分论坛上,中日两国有识之士展开热烈讨论。 摄影/ 谢文

大国关系失衡影响东亚地区安全环境

在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的安全分论坛上,国观智库首席研究员张沱生系统地梳理了当前东北亚战略环境。

张沱生表示,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严重失衡是影响地区安全环境的最大因素,中美俄日四国由较长一段时间内合作协商为主、摩擦对立为辅的状态,转向竞争对抗为主要特征;台海与朝鲜半岛地区安全形势更加紧张;朝鲜大力发展核力量,韩国也出现更多自主拥核的声音,让东北亚成为世界上核扩散挑战最严峻的地区;地区内众多国家间长期存在的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议时起时浮;俄朝同盟恢复并发展,而美日、美韩双边军事同盟有向三边军事同盟发展趋势;东北亚地区军备竞赛十分突出等。

此外,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依然严重缺失。张沱生指出,冷战结束后,东南亚以东盟为中心,建立起多种安全对话合作机制,但东北亚却至今没有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在有重大共同利益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也是如此。一度开展的六方会谈也已中断许多年,令人遗憾。

东北亚战略环境也有积极一面。张沱生说,东北亚仍然是世界上经济科技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而经济合作是开展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础。中日韩三国居于世界前列,互为主要经贸科技合作伙伴,这有利于地区安全合作。

和平、稳定的世界和地区会让中日双方受益

全球和平秩序的构建不仅需要当事各国政府间的协商,更需要包括中日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崔天凯指出,中日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安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应有之义,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和地区会让中日双方受益。

崔天凯呼吁,希望中日两国共同推动,把冲突地区人民的真正利益放在首位。“目前,一些地区冲突愈演愈烈,重要原因在于有一些大国把全球战略、地缘战略放在首位,完全不顾当地人民对和平稳定发展甚至生存的需要,反而以此为代价来推行自己的地缘战略。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反对这种非常自私的做法。”崔天凯说。

原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日本国际和平构建协会理事长长谷川祐弘表示,现在西方的领导能力在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日本、中国、韩国应当一起合作,描绘新的全球合作图景,同时呼吁各国协调开展行动,相信一定能获得很多成果。

为更好应对地区冲突,中日嘉宾共同认可应当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机制的作用,适度推动联合国改革。崔天凯指出,联合国改革很重要,但讲到改革,不能光盯着要不要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有没有否决权。联合国改革应当是更全面、更宏大的改革,是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认为,在国际秩序问题上,中国和日本都希望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希望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都主张要遵守国际法,倡导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反观美国,最不遵守联合国的权威、挑战自由贸易体系,也经常炫耀武力、显示霸权。

韩方明在讨论中建议,要实现更加持久的和平,必须要从加强公共外交和加强各自国家的全民和平教育这两方面工作做起,不断提升各自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不断夯实和平友好的民意基础。中国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院长何善蒙提出,中日之间有一千多年悠久的交往历史,在谈论维护和平秩序时,还应该更重视文化上的认同。

“在国际秩序问题上的主张,中国和日本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成为当天与会嘉宾的共识。

一些安全领域中日可相互协商并达成共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认为,在安全领域,一些地方是中日可以相互协商并达成共识的。他赞同日方嘉宾所说“一般日本人不会用冷战的角度看待日本外交”,但就当前美日韩有演变为三边军事同盟的趋势而言,他担心日本被卷入、被拖入一些国家带有冷战色彩的国际政策。

归泳涛说,冷战时日本采取了重经济、轻武装的路线,避免了被卷入美国主导的东西对抗。如今,希望日本能够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利益和定位。

涉核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张晓磊认为,“延伸威慑”是冷战时期的思维和政策工具,美日韩“延伸威慑”机制无助于东北亚安全,反而加剧了区域安全困境,当前极有必要建立东北亚区域危机管理机制。

围绕历史问题,有日本嘉宾向中方询问中国民众是否知道日本政府有“道歉表态”。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表示,中国老百姓普遍了解1995年的“村山谈话”,其表态比较鲜明易懂。但从此之后,日本政府就历史问题的表态就逐渐淡化,让人产生疑问。他呼吁日本能坚持走战后以来的和平发展道路。

有日本嘉宾对中日两国之间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议可能引发危机表达忧虑。对此,贾庆国坦诚地表示,领土问题高度敏感,容易激起民间对立情绪。但是,中日不要为此发生冲突,这只会损害两国之间更大、更重要的利益。

围绕台海问题,有日方嘉宾表达了关切,中方嘉宾也亮明了红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孟晓旭表示,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非常重要,但归根到底,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围绕东亚地区如何构建一个确保和平安全的国际机制上,目前确实有重重困难和许多棘手而敏感的问题。但张沱生认为,也不要太过悲观。他指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危机管控、分歧管控,防止滑向冲突。另外,中日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传染病、救灾、人道主义救援、海上搜救等非传统安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合作和对话。

猜你喜欢

东北亚秩序联合国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秩序与自由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孤独与秩序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