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加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2-10桂楷东

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高频“热词”,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更加系统化地拓展和优化生产要素的内容及组合。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牢牢握住了科技与经济的两端,是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枢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琪延说。
政策支持,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1.6%和8%。同时,1—8月,我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8万亿元。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范围广、力度大、含金量高,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此外,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3年,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567亿元,年均增长6.4%,这一显著增长体现出我国财政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使得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落实,科技创新的沃土正在被不断滋养,各地推出了重大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尚未覆盖的紧缺新技能,上海率先在人工智能领域试点开发数据标注和模型运用专项职业能力评价项目,配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对相应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标准。
四川省则发布了《科技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九条政策措施》,涉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中试研发和成果转化、优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还包含1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项目资金补助,旨在加速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陕西省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修订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推出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继续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攻坚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如今,首个大科学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即将建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分子医学转化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启动建设。
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当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也处处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驱动要素。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探索前沿,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评估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标尺。这种以创新为驱动核心,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集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于一体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正引领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新浪潮。
王琪延强调,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催生新型生产力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和影响力。这些集群通过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实现产业集聚,有效地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关键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了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一发展模式不仅代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主流,更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进一步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们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能够不断吸纳新的主体和要素融入其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为了培育这些新兴产业集群并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一条可行路径,更是实现集群持续发展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举例来说,上海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持续投资,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成功打造了55家市级特色产业园。浦东新区就聚集了18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其特色产业园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16项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并拨款3.93亿元省级专项资金,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安徽省则依托自身独特优势,探索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等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模式,成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与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新兴产业形成链条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指出,将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支柱与赛道,特别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制造、氢能、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低空经济以及商业航天等多个前沿领域,实施精准扶持与推动。
当前,四川省正积极争取在绿色氢能、商业航天、核医疗以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江苏省则计划启动一系列面向未来产业的技术研发项目,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并加速推进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应用场景的落地与普及。
王琪延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国际竞争压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无疑是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刻洞察和战略考量。通过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有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的惊艳亮相,到比太阳亮1万亿倍的超级“放大镜”的诞生,再到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的问世……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引领着一系列充满未来感的技术成果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科技成就不仅展示了人类智慧的无限潜力,更标志着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实验室,以此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企业汇聚一堂,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革新与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的发布,更是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模型能够融合多种感官数据,实现更高精度的智能决策与预测,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的发展步伐同样引人瞩目。我国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这不仅为全球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同时也为量子计算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政策激励下,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完整配套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关键环节正逐渐实现国产替代。国内企业创新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一批批国产人形机器人产品陆续推出。预计未来5至10年间,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生产、家庭生活等各个场景中实现应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工具,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千行百业发展格局。
在提及国产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涌现的喜人态势之外,还有一项同样值得瞩目的科技成就已经诞生,那便是比太阳亮1万亿倍的超级“放大镜”。这一科技成就不仅在天文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借助这一前所未有的超级“放大镜”,科学家们能够观测到更加遥远和微弱的天体,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王琪延强调,在布局未来产业时,需要注重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这种机制将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