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2025-02-10林坚

中国报道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活力现代化
2024年10月2日,南昌县澄碧湖公园的“昌南之秋 湖畔市集”,各类摊位商品琳琅满目,许多游客前来游览打卡。

创新,不单指某项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发生新变化变化和整体转型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制度、组织等多个维度的相互关联,是由不同参与者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因,还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全面创新是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经济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都是创新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扩大开放,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通过改革开放,内引外联,革除弊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让经济社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社会活力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社会活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体现,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发展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必须更好发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社会活力突出表现为人的活力,包括人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行动活力、表达活力、交往活力、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力,等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活力和秩序是有机的统一体,需要充满活力,而这种活力必须是有序的,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实现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只有保持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不断地释放发展活力,保持动态平衡。有效协调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有序进行、行稳致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活力和秩序的动态平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蓬勃动力和创新活力,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复兴伟业奠定基础。

2024 年12 月19 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锐公司水果分选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分选装箱柑橘。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源泉和自信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传统的坚守,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是坚定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中国革命文化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属性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蕴含的革命精神为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又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保障,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中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二者的协调、平衡,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024 年10 月20 日,江苏南通,海安市海安街道黎明社区,小朋友在口袋公园——蝶园玩耍。

文化创新是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合理资源,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新需求,摈弃落后、陈旧文化,实现对原生文化的创造性变革及新旧文化的融合再生,创造先进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文化形态。文化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创新文化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创新文化也是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敢于开拓的精神风尚、营造勇于变革的文化氛围。要完善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平竞争机制、科学评价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促进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传统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创新,推动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工具等的全面进步,激发和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构一个好的文化发展机制,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不断迸发出来,才能激发整个民族、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杭州市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国式活力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活力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