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散文《桥下》的汉译日
2025-02-09罗凯欣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散文作品不断走向海外,如何在进行散文汉译日时,使其文化内涵和文学魅力得以保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浦田千晶所译赵平的散文《桥下》,展示了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在散文汉译日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特别是在采用人民的语言、注重语法与意思的联系、遵循翻译七条原则以及集思广益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翻译理念对于处理散文中的文化差异、提高散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汉译日;《桥下》;马丁·路德;翻译思想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散文以其独特的“形散神聚”、优美凝练的风格,在国际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散文的国际传播中,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要求译者在进行散文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内容,还要保留其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力求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作相似的阅读体验,否则,散文的译文可能会失去其魅力,变得索然无味。
在翻译史上,德国翻译家马丁·路德的翻译作品《圣经》被公认为德语翻译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仍然被誉为德语翻译的巅峰。马丁·路德提倡使用贴近大众的语言进行翻译,强调翻译的贴近性和可理解性,也就是贴近目标语言的使用者,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这一理念对于保持散文译文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魅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首届《马丁·路德著作集》研讨会指出汉语学术界对马丁·路德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这表明对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选取赵平的散文《桥下》作为研究对象。赵平是中国日语教育领域的杰出学者,其笔下的散文《桥下》词汇丰富,风格诙谐,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通过描写一条河流及其周围环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并且采用了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对河流的观察和对生命的反思。《桥下》目前有两个日文版本,分别由吴小璀、浦田千晶两位译者翻译。浦田千晶的译文采用“拟古文”形式和相声手法,语言风格、语法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灵活处理,为研究散文汉译日提供了良好的案例。通过分析浦田千晶的译文,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为散文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马丁·路德翻译思想指导下的
浦田千晶版《桥下》译文分析
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细则细致入微,包含了很多比较常用到的翻译技巧和思想。谭载喜先生在《西方翻译简史》中对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作了如下归纳: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遵守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可以省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解释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翻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翻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一)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意味着使用目标语中普遍、自然、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路德在翻《圣经》时,他的目标读者是人民大众,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使用的是百姓所熟知的日常用语。因此在散文汉译日的实践中,这一原则同样重要,译者应确保译文语言易于受众理解,便于传播和交流。
例1
原文:跟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起到操场眯着眼睛捅嗓子眼。
译文:朝起きて助さん格さん八っつぁん熊さんと核酸検査に、運動場にてやれ刺しな、と喉と目を擦る。
原文第一句“跟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起”译为“朝起きて助さん格さん八っつぁん熊さんと”。如果译为“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日本读者也可以勉强看出是一串中国人的姓名,但没有生硬地直译,而是巧妙地译为日本人能够理解的“助さん格さん八っつぁん熊さん”。中国文化中,“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最早说的是杭州的四姓18家。杭州历史上曾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来自四面八方。后来杭州历经战乱变迁,人口流动频繁。相传只留下张姓三家,李姓四家,王姓五家,赵姓六家共计18家。“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演变到现在,意思多为泛指,代指某些人。而译者所翻译的“助さん格さん八っつぁん熊さん”来源于日本落语(日本曲艺场演出的一种,以诙谐的语句加上动作、再以有趣的结尾逗观众发笑)中的登场人物的名字,后也用来泛指某些人,与中国的“张三李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将原文轻松诙谐的语气也翻译出来了。
(二)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
在散文汉译日中,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是确保译文忠实原文的关键。语法是语言结构的基础,使用正确的语法是确保原文意思能够准确传达的前提。中日语法结构存在差异,注重语法和意思上的联系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时避免误译,还能根据目标语的语法习惯做出调整,提升整体的翻译质量。
例2
原文:左侧竖着写明禁止游泳的告示牌。
译文:左には縦書きで「水泳禁止」と立て札が出ていて。
这种翻译并不准确,反映出对原文语法结构的理解不足。以下对原文进行语法分析说明。在原文“左侧竖着写明禁止游泳的告示牌”这个句子中,“左侧”表示地点状语,“写明禁止游泳的”是“告示牌”的定语。朱德熙在《语法讲义》总结,“着”表示动作或者变化的持续,指动作或者状态当前的状态。动词“竖着”后缀“着”表示动作留下的状态,而非字体竖写。原文并没有明确告示板上的字体是横着写的还是竖着写的。如果需要表达字体是竖着写的话,中文的表达应当是:“左侧的告示牌竖着写明禁止游泳”,这时的“竖着”作为“写”的副词,表达告示牌上的字是竖着写的。因此。原文中的“竖(动词)+着”应表示“表示动作留下的状态”,“竖着”并不是译者所译的日语中表示“縦書き”(竖着的字体)的意思,而是“告示板竖立着”的意思。译为日语应是“左側には「遊泳禁止」の看板が立っていて”,这样的译文既符合语法,又更准确地传达了内涵。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至关重要。
(三)七条原则
王崧珍认为:“就翻译必须遵守七条原则而言,路德强调翻译的灵活性。”译者作为沟通双方的桥梁应灵活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能让读者体会到原作者的精华和风格。路德提出的翻译七条细则正是为了这点,在翻译过程中词序的改变、语气助词的合理应用、省略和增词法的使用、词语对句子的替换以及比喻与非比喻的互相转换等都是必要的、现实的。
1.改变原文的词序
词序是在词组或者句子里词的先后顺序。日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日语属于黏着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主要靠助词、助动词等黏着成分来提示词语的语法职能,较少通过语序来确定语法成分。汉语属于孤立语,词序是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使整个词组或者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鉴于两种语言之间词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该合理地调整原文词序。同时也要把握好调整改变原文词序的度,忠实于原文,不随意改变原文的逻辑或者关联顺序。
例3
原文:突然想下去看看这河水到底啥颜色。
译文:急に思いつき河の水はどんな面をしているのか、と拝んでやる。
在散文汉译日过程中,调整原文的词序以适应目标语言的结构是一个常见的技巧。在原文中,“突然想下去看看”是一个由三个动作组成的复合结构,在译文中被重新组织。“急に思いつき”对应了“突然想”,但将这个动作提到了句首,这是因为在日语中,通常将时间状语或副词放在句首。整体来看,译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调整了词序,使其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例4
原文:眼下河床边铺垫着几块石材。
译文:眼下の川床には幾枚かの石材を敷いており。
在原文中,“眼下河床边”作为时间状语,描述了场景,而在译文中,“眼下の川床に”被放在了句首,这是日语中的状语前置结构。接着,“幾枚かの石材を敷いており”中,“幾枚かの石材”作为主语,对应了原文的“几块石材”,而“敷いており”则是对“铺垫着”的翻译,但采用了日语的过去式形态“おり”,表示状态的持续。整体来看,译文在调整词序的同时,也调整了描述的焦点,将“河床边”转换为“川床に”,更直接地表达了河床的表面,而省略了“边”的概念,因为在日语中通常不需要这样的修饰语。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到,译者在进行散文汉译日时,不仅考虑了语言结构的差异,还考虑了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差异,通过适当调整词序,使译文更加自然和地道。
2.合理运用语气助词
通过选择合适的语气助词,译者可以增强译文的表现力,使其更加接近原文的文学风格。在进行散文汉译日的实践中强调合理运用语气助词的原因是汉语和日语在表达方式和语气上的显著差异。汉语依赖语气词和上下文表达情感和语气,而日语更多依赖于语法结构和语气助词。这也意味着在汉译日时,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帮助补偿这种文化差异。散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精炼和情感的真实,通过合理运用语气助词,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中蕴含的情感,使译文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例5
原文:反正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
译文:どうせ仕事までには一時間もあるではないか。
在散文汉译日的实践中,语气助词的运用对于传达原文的情感和语气至关重要。以下是对例5中译文运用语气助词的分析。“どうせ”在日语中表达了一种“既然如此”或“无论如何”的语气,很好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无所谓或接受现状的情感。而且“どうせ”也带有一种预期或认命的感觉,这符合原文中“反正”所隐含的对于未来事件的预判,即无论怎样,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
“ではないか”是日语句末常用的疑问语气助词,用于表达反问或加强语气的疑问。在译文中,它被用来加强句子的语气,使句子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带有一种反问的语气。这种反问的语气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但通过“反正”这个词可以感受到一种轻微的无奈或讽刺。译文通过“ではないか”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更符合日语表达习惯的语气,使日本读者能够自然地理解这种情绪。
译文通过结合使用“どうせ”和“ではないか”这一日语中的常用搭配,成功地将原文中的语气转换成了日语中自然的表达方式,能够很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
例6
原文:不过万一有暴虎冯河真勇士敢脱掉衣服下河搓泥,上岸必定被染成了绿油油的植物人吧?
译文:仮に暴虎馮河の英雄が、一肌脱ぐかと肌ぬぎになり、河水にバキラ汨羅と飛び込んで、世俗より水垢離せば、上がった時には全身緑色の毬藻人間にならん事は火を見るより明らか。
原文中的语气是带有玩笑和夸张的成分,而译文则通过使用“かと”和“なりん事は火を見るより明らか”来增强这种假设和确定的语气。“かと”在这里用于表达一种假设或条件,相当于“如果”或“假如”,即“如果真有勇士敢于脱衣下河”。这种用法很好地传达了原文中的“万一”所表达的意外和夸张的语气。通过“かと”,译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也符合日语中表达假设的习惯。而“なりん事は火を見るより明らか”则是一种强调的表达,用来强调结果是非常明显的,类似于汉语中的“显而易见”。整体来看,译文在保持原文夸张和玩笑语气的同时,通过使用这些语气助词,使其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更自然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感和语气。
3.省略和增词法的使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日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汉译日时需要进行适当地省略和增词。省略可以避免译文冗长累赘,增词可以使译文更加丰富和生动,省略和增词法的使用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保持原文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例7
原文:栏杆高耸厚重,几乎看不到河面。
译文:欄干は絢爛豪華、意気軒高に高く聳え、川面がほぼほぼ見えぬ。
原文中的“高耸厚重”是一个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复合形容词。在译文中,并没有直接将“厚重”翻译出来,而是选择了省略。再补充日文中独有的形容词和副词“絢爛豪華”和“意気軒高に”来描述栏杆的特征,是增词法的体现。这些词汇在原文中没有直接对应,但能够更好地传达栏杆的庄严和豪华感。“川面がほぼほぼ見えぬ”中的“ほぼほぼ”是日语中常用的表达,用来强调原文中“几乎”一词,这种用法也符合日语的习惯,使句子更加自然。译文通过省略和增词法的处理,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种处理方式使栏杆的形象更加立体,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例8
原文:来此地一年多,由于桥栏遮蔽,河水被剪切成一段一段狭小碎片。
译文:ここに至りて1年余、欄干に遮られて四分五裂、河水は一片一片のカケラとなっていて。
原文中的“由于桥栏遮蔽”的“由于”在译文中被省略了,没有直接翻译出来。这是由于日语中的动词接续形同样有因果关系的意思在里面。故译者选择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动词接续体“遮られて”中,通过动词“遮られて”表达了河水被桥栏遮蔽的状态。同时,文章增补了“四分五裂”来描述河水被切割成的碎片状态,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连贯。
4.比喻用法和非比喻用法的互换
比喻作为修辞手法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在汉语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在日语中可能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无法引起日本读者的共鸣。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适当地进行比喻用法和非比喻用法的互换,以确保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得到准确传达。
例9
原文:朝阳席地,注定又是一天炙手可热的干旱。
译文:日光が地面を隈なく炙り、今日も四六時中日焼けサロン状態であろう。
原文中的“炙手可热的干旱”用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天气的炎热程度,让人感觉到阳光的热烈和干旱的严重。而在日语中并没有类似的表达。故在译文中,这一表达被转换为“日焼けサロン状態”,这是一种更为具体的比喻,它将天气的炎热比作“日焼けサロン”(日晒沙龙),这样的比喻在日语中非常形象,能够立即让读者联想到极度炎热的场景。
译文使用“日焼けサロン状態”这一比喻,不仅传达了原文的炎热和干旱,还增加了对时间持续性的强调,“四六時中”是日语中的一个表达,意味着“一整天”,这里的“日焼けサロン状態”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持续的高温状态,使得整个描述更加生动。总体来说,译文通过转换修辞手法,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还使表达更加符合日语的习惯,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首先,通过集思广益,可以避免由于个人主观理解或语言能力限制而导致的翻译错误。多位译者的参与和讨论有助于发现和纠正翻译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其次,每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通过集思广益,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加全面和准确。而且广泛校对有助于发现和修正翻译中的错误,降低错误率。通过多位译者的共同努力,可以减少由于个人疏忽或语言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翻译错误。最后,在翻译完成后,由母语为日语的学者进行校对,可以确保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自然和地道。集思广益的过程有助于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用词习惯和表达方式,多角度理解原文,借鉴专业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更准确、质量更高的翻译。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浦田千晶翻译的散文《桥下》的汉译日版本,探讨了马丁·路德翻译思想在汉译日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路德的翻译理念对于提高散文汉译日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通过具体的译文分析,本文展示了如何在保持散文韵味的同时,适当调整词序、运用语气助词、进行省略与增词以及比喻用法与非比喻用法的互换,以实现翻译的自然与准确。马丁·路德翻译思想为散文汉译日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论,对于当代散文翻译实践仍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未来,日语翻译研究者可以继续深入研究马丁·路德的翻译思想,在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进一步探究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深入研究马丁·路德翻译思想在不同语言下的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丰富翻译理论并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Douglas Robinson.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王崧珍.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2011,(5).
[5]王极天.浅析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及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7,(06):170-171.
[6]岳丽.寻找思想史中的失踪者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著作集》翻译研讨会综述[J].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02):232-241.
[7]陈明媛,郑诗呈.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研究综述[J].文苑,2021,(35):102-104.
[8]杨越晗.马丁·路德翻译思想指导下的一般性应用文的俄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