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河南府知府群体探研

2025-02-09邓碧锐

今古文创 2025年1期
关键词:知府清代乾隆

【摘要】清代河南府是河南省重要的行政区之一,河南府知府对于河南府的治理极为重要。清代前中期,河南府知府大多以正途入仕,少部分由监生、保举等异途入仕。河南府知府的政绩总体较好,其以往的任职经历对于增进个人地方治理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知府的治理关系到地方社会安定与否,因而其个人政绩会受到朝廷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清代;河南府;知府;(乾隆)《河南府志》

河南府是清代河南省的重要行政区域之一。清朝建立后,在河南府设十一县,府治洛阳。康熙帝曾言“河南府乃四达之地”[1]657,可见河南府的重要地位。(乾隆)《河南府志》由时任知府施诚于乾隆四十四年所修,其中所载知府虽止于乾隆四十年,但对河南府知府任职情况所载较为完备,是研究清前中期河南府知府任职情况的重要史料。本文以(乾隆)《河南府志》为主要史料,对清代前中期河南府知府的任职情况作梳理,以增进清代前中期河南地方治理史的研究。

一、清代河南府知府的设置

(乾隆)《河南府志》(以下简称乾隆志)载首任知府是奉天广宁人于时跃,(康熙)《河南府志》(以下简称康熙志)则载首任知府为直隶沧州人赵文蔚。[2]3b各文献所载首任知府还有出入,因而有必要对此加以考证。首先,关于于时跃的籍贯、出身,乾隆志载“于时跃,字龙舟,辽东人,贡生”[3]7b。(雍正)《河南通志·职官志》载于时跃“奉天人,监生”[4]4a。(乾隆)《盛京通志》载“于时跃,广宁人,隶正白旗汉军”[5]。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奉天辖八府,广宁正属锦州府所辖。综合来看,于时跃当为奉天锦州府广宁人。

于时跃的仕宦经历颇多,顺治二年任合肥令,不久“迁怀庆府知府”,寻任分守河南道,“值灵宝、卢氏二县”。[6]于时跃任职怀庆知府的时间为顺治三年[7]2a,而任分守河南道的时间各史籍记载出入较大。据(乾隆)《怀庆府志》载,“四年升道”[7]2a,(康熙)《河南通志》载,于时跃乃“六年任分守河南道”[8]76b,(雍正)《河南通志》因之。[4]51b另据《清世祖实录》载:“(顺治四年)升河南怀庆府知府于时跃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河南道。”[9]276因而,于时跃任分守河南道的时间当在顺治四年,并一直任职至顺治八年。[8]13a于时跃任职河南地方的经历中,并无河南府知府一职。乾隆志对于时跃任职时间仅粗载顺治朝,并未有具体时间。且关于于时跃任河南府知府的政绩中,也只说是“清操无玷,应变如神,境内大治”[3]42b。具体表现如何,语焉不详。综合分析来看,河南府的首任知府不可能是于时跃。

其次,赵文蔚任职河南府知府,亦有疑点。乾隆志对赵文蔚籍贯、出身载“沧州人,中书”[3]7b。而同样由中书出任河南地方官员,还有“山西大同人”赵文蔚。关于沧州人赵文蔚,据(乾隆)《沧州志》载“太学生,累官河南兵备道”[10]。《清世祖实录》亦载“(顺治二年)内院中书赵文蔚升为河南兵备道”[9]134,同年十一月又任命赵文蔚为“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兼参议,分守河南道”[9]134。而“山西大同人”赵文蔚与直隶沧州人的赵文蔚居然有相同的经历,据乾隆志载“赵文蔚,山西大同人,中书舍人,布政司参议,分守河南道,二年任”[3]19a。二者有相似的仕宦经历,但籍贯并不一致,其中当有一为误记。(乾隆)《沧州志》有关于赵文蔚的记载,而大同地方志并无赵文蔚的相关记载。由此可见,所谓“山西大同”当为误记,二者实为一人。进而可知,赵文蔚并无河南府知府的任职经历。

再次,山西吉州人张心境。有关张心境的记载史料较少,宦迹亦不详。乾隆志载“张心境,吉州人,贡生”[3]7b。(康熙)《平阳府志》载张心境为例贡监生,任河南府知府。[11]吉州在明代隶属平阳府,清初因之,至雍正二年方改为直隶州。[12]张心境为顺治年间贡生,此时吉州尚属平阳府所辖区域,因而(康熙)《平阳府志》对其所载应为可信。同时,康熙《平阳府志》所编纂的年代更接近于张心境活动的顺治年间,所载也更为准确。结合两地方志,张心境当属河南府首任知府。张心境任职河南府知府的时间较短,最多不超过顺治二年。据乾隆志载,接任张心境为知府的是山东单县人修廷献。修廷献,字芹我,崇祯丁丑(1637年)进士。[13]26a关于修廷献的政绩,(康熙)《单县志》载“时兴平伯高杰军橫扰民,公执法不避”[13]26a。可知修廷献任河南府时期,正值兴平伯高杰驻军河南时期。顺治二年(1645)正月,高杰与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御史陈潜夫率军进入归德睢州。同年十二月,暗地里降清的明河南总兵官许定国杀害了高杰,越其杰、陈潜夫逃走,史称“睢州之变”[14]511。高杰驻兵区域当主要在归德府睢州,而河南府距归德尚远,高杰军队如何在河南府“扰民”尚存疑问,不过修廷献任职既与高杰驻军河南在同一时期,那么修廷献任河南府知府当在顺治二年。(康熙)《宁波府志》载,修廷献于顺治四年上任宁波知府[15],而乾隆志载顺治三年奉天宁远人刘三元为河南府知府。考虑到朝廷任命时间、侯代时间以及赶赴新官路程时间等因素,修廷献或从顺治二年任,至三年任期满,由刘三元继任,至宁波府知府任上为顺治四年。

综上,对清朝初年河南府知府任职情况作一考证梳理。部分文献记载河南府首任知府为于时跃,但结合官员任职履历来看,河南府首任知府当为张心境,任职时间虽然不详,但最多不超过顺治二年。继任者修廷献,当从顺治二年至三年。清朝初年,河南地方政局不稳,经过顺治二年“睢州之变”后方才对河南地方彻底掌控。此前在地方政局不稳,战争为主的情况下,所派官员当以军政官为主,民政官为辅。至地方政局稳定,知府等民政官员才有可能陆续派遣,因而以顺治二年作为河南府首任知府的设置时间,当更为准确。

二、河南府知府的基本情况

(一)河南府知府的出身

从顺治二年首任知府张心境起,至乾隆四十年施诚止,共四十位知府。其中正途出身者35人,异途5人。[3]7b-8b(光绪)《大清会典》载“凡官之出身有八:一曰进士,二曰举人,三曰贡生,四曰荫生,五曰监生,六曰生员,七曰官学生,八曰吏,无出身者,满洲、蒙古、汉军曰闲散,汉曰俊秀”[16]。《清史稿》载“凡满汉入仕者,有科甲、贡生、监生、荫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17]3205。出任河南府知府的官员,大多出身正途,极少数由监生、笔帖式、保举等异途出任。明清时期,是科举考试鼎盛的时期,科举成了国家最重要的选官方式之一。因而,由科举入仕者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异途中笔帖式一职,主掌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笔帖式原称巴克什,意为有学问者。天聪五年,清太祖皇太极改巴克什为笔帖式。清朝入关后,国家政务的加剧促成文书档案工作日益繁杂,清政府遂在各衙门广置笔帖式,笔帖式的升迁也相对较快。监生得以入仕一方面是由于监生通过学习考试,文化素养较高,得以担任知府一职的重任,另一方面监生的入仕方式较多。尤其在乾隆年间,为缓解财政压力,捐纳入监成了朝廷的收入之一。[18]

(二)河南府知府的籍贯

河南府知府籍贯,旗籍10人,直隶4人,奉天6人,江苏4人,山西4人,山东4人,陕西1人,浙江3人,江西1人,湖北1人,四川1人,福建1人。[3]7b-8b“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代广为流传的俗语。河南府知府以旗籍为最,共10人。民籍中以北方人居多,共19位北方籍贯者。北方籍贯中又以奉天为最,其次为直隶、山东、山西。

这与清朝前中期的国家形势有密切关系。明末清初之际,河南地方政局情形极为复杂。李自成大顺军虽然败退北京,但仍然将防御的重心放在河南、山西,豫西在清朝入关后仍然处于大顺政权的控制范围内。除大顺军之外,忠心于明朝的故明将领仍然占据了相当的比例。[14]509因而,清政府控制河南后,必须选择相对可靠者进行管理。奉天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旗籍、奉天籍的官员是清政府的依靠者,直隶地区在清军入关后便被清政府直接控制。南方地区在清初大多处于南明以及农民军势力范围内,清政府的势力还无法触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统治秩序逐渐稳定,南方籍贯的官员才逐渐增多。但从整体比重看,北方籍贯官员仍然多于南方籍贯官员。

三、河南府知府的政绩

知府一职关系匪轻,“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乃行”[17]3356,可见知府身系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否。

甯之凤,山东宁阳人,任职期间“以廉正称。有流寇遗党鼓惑兵民,克期袭城。之凤知之,集丁壮二百许人伏城濠。乙夜,贼果至,之凤跃马突出,伏兵皆起,贼惊遁,追歼其浥”[19]21a。朱明魁,“为政明肃,修葺学宫,崇儒重士,严禁私派,吏民畏服。祀名宦。”[4]20a蒋应泰“任河南知府,为政宽简,听断公允,洁己率属,绝风清。康熈二十一年,祀名宦”[4]20a。汪楫“知河南府,为政清平,持大体,绝干谒,豪右惮之。岁饥,赈济,活饥民数万”[19]16a。

大多数知府在职期间都能恪尽职守,维持地方稳定,部分政绩优异者还得到了朝廷的关注。例如汪楫政绩优异,受到了康熙帝的赞扬,由此升任福建按察使。[20]河南府知府张汉的政绩,先是“杨梦琰奏称河南府知府张汉,才具中平,可为清闲之官,不能胜地方繁剧之任等语”,雍正帝并没有听信杨梦琰的一面之词,询问田文镜张汉政绩如何。[21]1970田文镜奏称“河南府知府张汉,学问优长,心术纯正。今河东运司杨梦琰奏其才具中平,不能胜繁剧之任,应赴京调用。但张汉在任五年,于属官贤否,知之甚详,言之各当,实能稽察属吏。其盘查仓糓,毫无狥隐,请仍留任,以观后效”[21]2066,张汉因此得以留任。

但也有部分官员政绩恶劣,受到了朝廷的惩处。如康熙时期河南府知府李廷臣贪污事发,受到了康熙帝秋后处决的处罚,并追究保举者的责任。康熙帝认为“地方有事,皆因长吏不肖。果长吏循良,百姓当太平之世,何致起衅”[22]。地方吏治往往关乎民生,进而关系到清政府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因而对于贪污的地方官吏,康熙帝对其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决。

四、结语

知府一职身系地方社会的稳定,个人能力与治理地方的水平对国家稳定极为重要。从总体上看,河南府知府多以科举入仕,少部分通过监生、笔帖式、保举等方式。大多数知府在职期间都能积极治理,对于稳定社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正因知府职责之重,因而清廷重视对知府选任。康熙帝、雍正帝多次关注到了河南府知府政绩,这亦说明清朝统治者对于地方治理的重视。只有地方稳定,民生安定,清廷的统治才能更为稳固。

参考文献:

[1]马齐.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张圣业.(康熙)河南府志[O].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

[3]施诚.(乾隆)河南府志[O].清同治六年武进陈肇镛刻本.

[4]王士俊,顾栋高.(雍正)河南通志[O].清光绪二十八年再补刻本.

[5]阿桂,刘谨之.(乾隆)盛京通志[O].清乾隆武英殿刻本:8a.

[6]清国史[Z].民国嘉业堂抄本.

[7]唐侍陛,洪亮吉.(乾隆)怀庆府志[O].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8]贾汉复,沈荃,徐化成.(康熙)河南通志[O].清康熙九年刻本.

[9]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徐时作,胡淦.(乾隆)沧州志[O].清乾隆八年刻本:30a.

[11]刘棨,孔尚任.(康熙)平阳府志[O].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115b.

[12]吴葵之,裴国苞.(光绪)吉州全志[Z].民国年间铅印本:14a.

[13]王镛,秦寅.(康熙)单县志[O].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14]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第3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15]李廷机,左臣黄,姚宗京.(康熙)宁波府志[Z].民国约园抄本.

[16]昆冈,吴树梅.(光绪)大清会典[Z].光绪石印本.

[17]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陈青青.清代南阳府知府群体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30.

[19]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四部丛刊本,1932.

[20]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第4册)[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09:1842.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2439.

作者简介:

邓碧锐,女,四川成都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

猜你喜欢

知府清代乾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