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与奉献精神的艺术化传播研究
2025-02-07冯立奎张名章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戏剧等舞台剧创作中,如今很多高校通过校园戏剧来拓展课程思政的实施,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昆明理工大学创作的校园话剧《戴永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戏剧展演的方式拓宽了教学思政路径,探索课程思政融通校园文化的创新运用和教育引领作用。本文以该戏剧作品的创作为例,总结了本地化艺术创作的优势,分析了该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指出该剧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了戏剧舞台的展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运用现代技术助力戏剧创作和传播,以实现艺术化传播,达到育人效果。
关键词:校园戏剧;本地化艺术;新媒体艺术;教学思政
中图分类号: J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84-04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融媒体环境下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传播力提升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1BXW049)。
一、引 言
中国话剧诞生于校园话剧,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紧跟时代、贴近现实的优良传统。早在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在东京创建了文艺团体“春柳社”,并于1907年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末,王钟生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春阳社”,并演出《黑奴吁天录》,《黑奴吁天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开端。校园戏剧作为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尤为凸显。由于戏剧表演能够解放天性,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和感知力,因而戏剧教育常常被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自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来,戏剧、影视课程被纳入中小学阶段课程教学,各高校也掀起了一股校园戏剧热。其实,部分外语院校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这一戏剧活动从小众院校发展到诸多院校,甚至成为全国性的比赛。除此之外,国内很多理工类高校也热衷于编排科学家题材的戏剧,旨在以现实题材引领当代学子。校园戏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以特有的内蕴方式和鲜活的艺术体验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对母校的认同和归属,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通过戏剧展演来丰富校园文化逐渐成为众多院校选用的重要方式。
校园话剧《戴永年》以戴永年院士的真实故事为蓝本,以其奋斗经历为线索,生动再现了戴永年教授从参加革命到投身科研,成为享誉国内的冶金专家和教育家的传奇人生故事。2022年5月3日19时,该剧在昆明理工大学公教楼小剧场第一次公演,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认可和广大学生观众的好评。2023年5月19日,该剧在昆明理工大学红土会堂再次上演, 1小时40分钟的戏剧故事感染和征服了现场1400多名观众。上演此剧的主要目的是为教育引导广大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基于此,本文以该剧的创作为例,总结了本地化艺术创作的优势,分析该艺术作品的内涵以及其所要达到的重要任务,指出该剧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了戏剧舞台的展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运用现代技术助力戏剧创作和传播,以实现艺术化传播。
二、本地化的艺术创作优势
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寻找好的创作素材尤为重要。当选取人物类素材时,人们通常会聚焦于热点风云人物和历史英雄等,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优秀人物。校园话剧《戴永年》的创作告诉我们,寻找亮点要从身边入手,要善于观察生活并发现身边人物的亮点。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要从身边的人物故事提炼主题,以身边人物的光荣事迹感染更多的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戴永年是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22岁从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于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为教学和科研奉献了一生。2022年1月27日,戴永年教授走完了92岁的光辉人生。70年的冶金教学、科研生活,造就了这位冶金学界泰斗,他为我国真空冶金研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校园话剧《戴永年》采用倒叙的方式进行叙事,首先呈现了戴永年在肛肠科病房的场景,然后时光回到他投身革命、精忠报国的岁月,再到他烂漫的校园生活,最后以他致力于教学、科研等时间线索展开其人生故事。
首先,剧幕从戴永年教授住院接受手术开始。戴永年因小肠面积坏死太多,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由于他刚做完膀胱癌手术,又得了肠梗阻,妻子赵瑞芳非常担心他的健康。在病情严重恶化的情况下,他置生命安危于不顾,坚持要出院为本科生讲授《耐火材料》的课程。在打电话催促助手曲涛为他办理出院手续无果后,他又打电话询问“老马”,这一场景的设置既体现出戴永年奋不顾身、誓死不忘心爱的教育事业的光荣事迹,也体现出一位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接着,剧情回到云南和平解放时期。戴永年在阻击国民党残军的运动中不幸身受重伤,在中学生的解救和帮助下才幸免敌人的搜查,并被安全送往家中接受治疗。自古英雄出少年,学生时代的戴永年就展现出敢于斗争的责任担当和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他投身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赤子之心跃然于纸上。
接下来,剧情发展到一周后,他母亲病逝。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伤势过重,戴永年被迫转至昆明接受治疗,此时主人公身负重伤,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又面临母亲病逝的噩运,这一矛盾冲突印证了古训“祸不单行”。幸运的是,戴永年在昆明接受了良好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步康复。之后,他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逐渐走了出来,重返校园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宁静的校园中,戴永年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赵瑞芳,他们相识在云南大学的校园中。戴永年用自己节约的钱购买了2本俄文字典,并送了一本给赵瑞芳。在对话中,两人打量着对方的心思,这也是他们懵懂爱情的开始。毕业后,戴永年留校任教,开启了自己硕果累累的教学、科研生涯。在“文革”期间,因受政治运动的迫害,戴永年被下放到农村,赵瑞芳独自承担起抚养3个孩子的重任。赵瑞芳的二姐建议戴永年不要参与政治,并为赵瑞芳繁重的家务劳动感到担忧,但意志坚强的赵瑞芳却勇敢面对现实,独自承担起家务。此场景的设置使得戏剧故事情节更贴近生活,展现了青年时期的戴永年历经各种艰难困苦,抛开各种干扰,坚守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上。平反之后,戴永年重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他不仅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意志消沉、失去斗志,反而更为坚强,一心扑到事业上。这一剧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使话剧更加真实可信。
在作品中,导演选用多媒体呈现方式交代其科研成果,重点突出了戴永年院士的辉煌成就。二十一年铸一炉,从1958年开始到1979年,戴永年院士以锡冶金为起点,边研究边学习真空技术,一路走来解决了无数难题,也经历了一些非技术性的阻碍,他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经过漫长的21年终得成功。随后的故事呈现出戴永年夫妇一生热爱校园的美德,他们经常在学校食堂就餐,接受学生的请教并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戴永年院士平易近人、热情耐心的师德在剧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例如, 2016年6月,在膀胱癌复发期间,戴永年不忘自己的科研事业,让曲涛给他找了十几篇英文文献,并完成了2篇期刊的审稿。这一场景的戏剧冲突设置,展现了戴永年不顾生命安危,誓死也要坚守在科研事业上的奉献精神。在病床上,他也不忘支持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在与妻子赵瑞芳共同商量后,决定成立创新基金,以激励广大文理科学子发挥优势,勇于创新,为“昆工”申报双一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故事情节重点展现了一对科学工作者夫妇淡泊名利、慷慨捐赠支持学校发展,鼓励、奖励优秀人才参与到科研中来的高尚品质。随后,剧情发展到2019年7月,在昆明理工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学校为戴永年拍摄了宣传片,并以他为榜样激励广大学子。尽管他已年近九旬,但是,仍然在为昆明理工大学早日成为双一流高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赵瑞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剧幕在赵瑞芳入党宣誓中结束。
三、别具一格的选角
在戏曲表演中有这样一句话:“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这是对表演最基本的要求,即形似,要达到这个要求通过化妆基本就能做到。然而,作为“三位一体”的表演艺术创作,演员想要在舞台上呈现出人物的精神生活,要用自己的身心来塑造出一个与自己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人物,就要在创造角色时做到“神似”[2]。导演倪崑皓曾介绍:“我在最初选角时并没有确定谁扮演什么角色,每场戏的角色都是通过所有演员竞争、试戏,并在此过程中才逐渐发现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的。”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把戴永年年轻时的斗志昂扬与年长时的谦虚博学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倪崑皓导演这种别具一格的选角方式,不仅能够发现扮演者对角色的把握程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创作机会。在整台话剧的演出过程中,表演方法主要采用斯氏体系———体验派,不仅能让演员生活在角色中,强化对角色的情感体验,还能使他们充分抓住角色所处的身份、年代、性格,通过内心体验来演绎剧中人物。
在话剧中,导演对戴永年一角在不同时期的剧情选用了两位演员扮演。这个角色的行动线为:投身革命—教书育人—结婚生子—投身科研。青年时代的戴永年意气风发、持有远大理想,演员需要展现其青春稚嫩的学生形象;而老年戴永年致力于教育、科研事业,持有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演员需要展现其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
除了主要人物戴永年院士以外,还有一位默默为他奉献的人物———赵瑞芳老师。这个角色的行动线为:收获爱情—结婚生子—相夫教子—执手偕老。她在该话剧中也有很重的戏份,几乎贯穿了整部戏剧,正是因为有她作为陪衬,才使得戴永年这个中心人物更具光彩。从浪漫的校园爱情到肩负养育儿女的重任,再从温柔体贴的妻子到医院监护室的守护者,这个人物具有足够的舞台行动,为观众呈现出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赵瑞芳这个角色经历了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年龄跨度近60年左右,所以对于表演者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演员于是之在谈到形体表现力时曾说:“我觉得有三样东西很重要,一个是眼神,一个是手势,一个是步态。这三个方面通常最能反映出人物的外部性格特征。”剧中赵瑞芳的扮演者在眼神、手势、步态三个方面展现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此角色表演上的成功。
第三个重要角色是曲涛,共出现了5次,只要与工作有关,就有他的出现。作为戴永年晚年工作上的助手,通过与此人物的工作交流来展现戴永年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剧中其他角色,医生、护士、学院书记、食堂服务员、戴永年的大学同学、中学生、赵瑞芳妹妹、戴永年女儿等,年龄跨度不大,舞台表演时间不长,且与表演者生活较接近,所以对于表演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而有关群演角色,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本色表演,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此外,剧中角色的无实物表演等技能也运用得较好。比如,赵瑞芳给曲涛倒水、递水,赵瑞芳帮戴永年拨电话给曲涛,戴永年与曲涛通电话等动作都表演得很到位。
总而言之,话剧《戴永年》的演职人员全部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秀异学生剧社,在排演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是对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补充。
四、巧用新媒体技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舞台艺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和呈现,比如,实时投影、生成艺术、动态捕捉、3D影像[3]、全息投影、增强现实[4]、播控软件、预演系统[5]等技术。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多媒体最为成功的案例莫过于春晚。近年来,戏剧舞台上也逐渐运用新媒体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在话剧《戴永年》演出中,舞台背景共运用了14种多媒体画面, 9次字幕交代故事发展阶段,营造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场景,创造了虚实结合的舞台空间,为演员创作角色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使得舞台呈现更为逼真。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戏剧艺术的呈现,也增加了交代剧情时间的表达方式。
话剧百年,新媒体参与舞台剧创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新上演的众多话剧中,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为舞台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在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相信舞台视觉效果会更上一个台阶。
如今,新媒体技术不仅参与了舞台艺术创作,也参与了文化传播。比如,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传播,有助于舞台剧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利用直播的方式拓宽戏剧的传播渠道,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实现戏剧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目的。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舞台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互动式交流能够使艺术创作者快速收到观赏者对艺术的反馈,这是观演之间交流的一种新型方式。演员和观众是构成戏剧的最基本因素,创作者是为欣赏者服务的,创作者通过与观众交流能够促进艺术改进,从而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五、教学思政融通校园文化
话剧《戴永年》通过戏剧思政方式,拓展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课程思政的表现形式,使得思政教育渠道更加多样化。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到实际教学中,通常采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公共课和专业课中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学习兴趣,拓宽思政教育路径,提高思政效果。通过戏剧思政的方式,让校园文化以娱乐方式进行传播,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文艺活动、实践演出或志愿者服务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恰恰证实了“课程思政”“过程思政”以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提出是时代的呼唤,在此背景下,“戏剧思政”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6]。因此,应针对理工科院校的课程特点,开拓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路径,进而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六、结 语
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校园话剧《戴永年》为例,从本地化的艺术创作优势、别具一格的选角、巧用新媒体技术、教学思政融通校园文化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呈现了该话剧创作过程及其达到的效果,让更多人深切体会到了戴永年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戴永年的光荣事迹激励着昆明理工大学的莘莘学子,昆明理工大学校党委以此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校园话剧《戴永年》的展演拓宽了教学思政路径,探索出运用教学思政融通校园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6]郑欣.高校“戏剧思政”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当代戏剧,2021(5):61-62.
[2] 杜江.论演员的创作局限性与自我拓展[J].中国戏剧,2022(8):68.
[3][4][5]张萌.新媒体技术及其在戏剧应用中的创新[J].艺术教育,2021(11):131-134.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