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5-02-07行方
摘 要: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各级政府与各大高校也针对贫困生群体设立了多项帮扶举措,期望有效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分析了目前帮扶高校贫困生的相关措施以及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讨了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旨在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149-04
一、引 言
“高校贫困生”通常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在校期间无力承担学费以及生活费用,生活水平低于学校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大学生群体。进入大学后,他们依然保留着原有的身份特征和生活习惯,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日常行为上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会引发他们的自卑感、焦虑情绪和抑郁倾向,还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这些负面情绪和社交难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也阻碍了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当前,各大高校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完善资助体系、营造和谐氛围、完善帮扶机制出发,为该群体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在校期间遭遇的问题,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社会挑战。但实际情况是,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身份认同等问题依旧对该群体心理健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并逐渐衍生出心理脆弱、行为转向、不满情绪等新问题。针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学校和社会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所有学生健康发展。
二、目前高校帮扶贫困生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化解经济压力
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逐渐建起“奖、贷、助、补、免、勤”的全方位资助体系,以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1]。“奖”是指各类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校内奖学金等,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资助;“贷”是指助学贷款,贫困生通过申请本地助学贷款用于支付学费以及住宿费用,以此缓解贫困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助”是指各级政府、各类高校及社会机构设置的助学金,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设立“紫气东来,幸福启航”等希望工程助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补”是指各级政府与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向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提供短期生活补助等;“免”是指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减免求学费用,主要项目有“公费师范生”“免费医疗生”等,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勤”是指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给他们支付合理薪酬,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引导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针对贫困生,通过多方位资助渠道与帮扶举措搭建起的完备资助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培养贫困生群体的自主独立意识,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和谐氛围,注重精神解困
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精神需求更为强烈,更加期望能够处在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当中。针对贫困生,在做好物质保障后,更要注重精神解困,其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目前,各高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措施,普及心理检测、心理测验,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使其能够正确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挑战等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乐观向上、自立自强的积极心态;学校各级组织,如团委、学生会也会主动关心、帮助贫困生群体,使贫困生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二是建设多元和谐环境。比如,通过增设游园会或讲座,提高大学生对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理解和尊重,避免歧视与偏见,营造和谐氛围;提供公平机会、统一资源,使贫困生群体能够参与各类竞赛中,帮助贫困生融入集体,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辅导员引导。辅导员作为高校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同时担负着贫困生心理疏导、精神解困的重要职责。他们擅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与贫困生的谈心谈话中,通过身边榜样故事和先进事迹激励贫困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通常情况下,教师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直观地了解贫困生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生活困境等,及时发现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隐患与心理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三)完善就业帮扶,推进全面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实现贫困生稳定就业是贯彻落实教育领域精准帮贫的重要举措。各高校要积极完善就业帮扶,多举措推进贫困生就业创业。首先,开展多样化职业培训,主要包含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行业礼仪培训等,并为有创业意向的贫困生提供创业培训和支持;其次,为贫困生精准提供和推送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求职动态,推送相关招聘信息及招考动态等,并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以提高贫困生求职成功率;再次,为贫困生提供贷款与补贴,为有创业需求的贫困生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渠道,帮助其实现理想;最后,帮助贫困生规划职业路径,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的工作提示》要求,将1名专职或1名兼职的团干部与3名拟就业贫困生进行结对,使教师与贫困生之间实现帮扶全覆盖,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就业政策辅导。即向贫困生传达最新的国家、省、市就业帮扶政策,帮助贫困生了解就业创业补贴政策,申领资金补助。二是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帮助贫困生分析家庭现状、专业前景、个人意愿等;帮助贫困生明确就业目标定位,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拓宽就业视野,实现多元化就业,鼓励他们报考基层服务岗。三是就业能力辅导。通过举办技能培训会,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企业家回校宣讲等方式,提升贫困生专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目前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极力粉饰下的心理脆弱
由于部分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愿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因此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向学校寻求经济帮助,并且在助学金申请、贫困生认定时,有一些贫困生因顾及同学眼光而不愿意公开、公示自身家庭情况,最终选择放弃申报。对此,高校辅导员要与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和沟通,引导其正视贫困现状,勇于接受现实。此外,还有个别贫困生希望能融入高校集体生活中,但是,因担心手头拮据的消费会引起周围人群的区别对待,而选择通过向关系亲密的同学、朋友、辅导员借款,甚至是通过网络借贷来支撑消费,从而营造出与自身经济情况不同的假象。这些行为是个别贫困生脆弱、敏感的心理在受到外界压力所形成的一种保护、防御机制,即选择通过极力掩饰自身来达到隐藏真实情况的目的,以避免遭受他人歧视或者不公正待遇。但是,这种极力掩饰行为对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毫无帮助,甚至由于长时间处在压抑与焦虑的状态下会加重自我否定。大学生借贷或网络借贷一旦出现无法偿还的情况,则会导致贫困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时甚至会形成心理疾病,进而影响贫困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焦虑敏感下的行为转向
在大学生活开始后,大多数贫困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尊重推动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上,以此作为对家庭和社会关注与支持的回应。然而,当成绩未达预期,或未能满足家庭的期望时,学业上的挫折会导致某些内心焦虑,敏感的学生会出现自我放弃、无法振作的情况。面对挫折,一些学生会转向社会和网络寻求支持和认同,期望摆脱困境。这种向校外的转变,一方面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另一方面,也会使贫困生面临更多的社会风险和诱惑。比如,近年来,一些贫困生在网上兼职、刷单,结果却陷入了电信诈骗的陷阱。在遭受网络诈骗后,这些学生往往因担心受到周围人的嘲笑,选择不报警、不告知、不向家庭或他人求助的消极处理方式,独自承担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从而长期处于自我怀疑之中,进而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
(三)就业期待下的职位偏差
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是解决贫困生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关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境与心理需求问题。这一举措一般包含校内勤工助学和就业帮扶工作。校内勤工助学使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实践获得补助。目前,各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办公室助理员、图书馆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环卫协助员、窗口收费员、餐饮兼职员等各类型勤工俭学岗位,但是,种类过多的岗位却容易引发贫困生心态的变化。一些贫困生期望能够在干净、整洁的环境工作,更偏向于工作简单的岗位,对于办公室、实验室等助学岗位“情有独钟”,而对于被安排到餐饮、环卫、窗口等岗位则表现出排斥心态。个别贫困生甚至要求辅导员利用职权调换勤工俭学岗位分配。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其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职业期待,不利于贫困生职业发展[2]。
对于处在毕业求职阶段的应届贫困生而言,他们对社会有较高的期待,更加期望稳定的就业机会与高额的薪酬待遇,以便快速解决经济问题,若高校或各级政府所提供的帮扶岗位不符合其内心期望,个别人会产生就业被歧视等不良心态,甚至直接选择离职。较高的就业期待与实际工作岗位产生的偏差,会使一部分贫困生对就业现状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帮助贫困生获得积极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资本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帮助贫困生获得积极心理资本,有助于预防和消除心理疾病,增强抗压、抗挫能力,能够为其日后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高校要从思维、心态、目标、能力、行动五个方面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培养正向思维。将《积极心理学》课程内容融入日常教学、班会、谈话之中,鼓励贫困生采用积极思维方式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二是保持乐观心态。通过与贫困生共情,主动发掘贫困生的积极品格,引导贫困生冷静面对困境,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设立明确目标。比如,大一阶段帮助贫困生设立并明确奋斗目标,并在以后的实习、考研、毕业等关键节点上给予支持,帮助贫困生逐级实现人生目标,不断提供转变发展自身的源动力。四是强化专业能力。比如,培养贫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其参与团队合作,提升社交技能,促使贫困生在面对困境时具备较强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五是落实到行动中。比如,鼓励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参加社区服务,锻炼技能与扩展人脉,增强自信心。
同时,还要组建心理健康师资团队,培育专职的心理专业辅导员教师,创设贫困生心理健康信息库,科学分析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营造心理教育的大氛围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构建“公寓朋辈”帮扶体系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仅通过心理选修课和辅导员的谈心谈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帮扶工作。一些贫困生对于心理教师、辅导员的关心往往心存戒备,不愿袒露心声,而对于“朋辈”则愿意沟通交流。“朋辈”是指与贫困生相仿的年龄,拥有较多共通之处,且容易与贫困生产生信任、友谊的朋友或同学。当贫困生在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时,通常会寻求身边关系相近的人的帮助,而朋辈之间的互助心理也会助推贫困生缓解压力、攻克难关[4]。高校朋辈帮扶体系的重要场所就是公寓,构建“公寓朋辈”帮扶体系不仅有助于在贫困生群体中形成“自助—互助”的帮扶循环体系,也有助于填补高校心理教师、辅导员无法及时发觉的工作死角,成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公寓朋辈互助”帮扶举措能够帮助学校及时发现贫困生的异常情况,如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社交媒体,举止行为异常、情绪持续低迷等,避免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负面的行为举动。
(三)加强就业帮扶队伍建设
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课程,而是应该构建起“政府行政—高校指导—辅导员实践”的自上而下的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首先,政府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对贫困生就业创业政策实施全局性、整体性规划与监督;其次,高校要积极推动帮扶实施、帮扶评价、帮扶推介等工作的落地,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就业机构的沟通合作,强化就业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与协同效应;最后,辅导员作为贫困生帮扶的具体实施主体,要在切实了解贫困生群体特质、家庭环境情况、就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实施细致入微、分阶段的援助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帮扶教师普遍缺乏的现状,高校不仅要将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还要注重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研究,遴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指导、就业指导教师牵头组建贫困生帮扶指导团队,针对从事贫困生帮扶工作经验不足的辅导员,开设专题讲座与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为建立专业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 语
确保高校贫困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参与工作与生活,是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尽管目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多方面关注,也设立了多项缓解心理压力的举措,但是,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对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沈致和,刘向华.新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报,2020,34(5):170-172.
[2] 王红雨.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获得感的问题表征与对策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3(1):40-42.
[3] 魏巍.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路径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5(5):85-88+128.
[4] 华涓.朋辈互助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9):45-46+49.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