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棉花干旱危害类型及预防补救技术
2025-02-05黄凌洲
摘要:干旱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生产中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春旱、夏旱、秋旱多有发生,平均发生频率在70%以上,多年平均气象干旱时间在140 d以上。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棉花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春旱保苗难,夏旱蕾脱落,伏旱果枝少,秋旱易早衰,均会对棉花生长、产量形成和纤维品质造成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干旱导致的棉花减产降质。因此,分析了安阳市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危害特点,从6个方面提出了预防补救措施,对安阳市及豫北地区棉花抗旱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阳;棉花;干旱危害;补救
收稿日期:2024-04-28" " " " "第一作者简介:黄凌洲,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棉花生产指导与技术推广工作,lzx-0821@163.com
河南省安阳市植棉历史悠久,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呈持续下滑趋势。据安阳市统计局数据[1],植棉面积由历史最高年份1991年的11.39万hm2,下降到2022年的0.11万hm2,且棉田多分布在丘陵旱地及沙土地,受天气影响较大。加之受地形差异和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双重影响,安阳市干旱危害呈现加重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较为剧烈,局部性旱灾几乎年年发生,大范围、全市性的大旱也时有发生[2],常引起棉花减产,增加了棉农植棉顾虑,严重影响其植棉积极性。分析干旱对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影响的程度,采取适当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切实缓解干旱对棉花生长、产量形成和纤维品质造成的危害,对指导安阳市乃至豫北地区棉花抗旱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1 干旱危害类型
安阳属豫北干旱区[3],春旱、夏旱、秋旱多有发生,平均发生频率70%以上,多年平均气象干旱时间在140 d以上[4],对棉花各生育时期均有影响。
1.1 播种出苗期(4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遭遇春旱
安阳春旱发生频率达到82.1%[2],有“十年九春旱”之说。且春季升温迅速,多干旱大风天气,棉田土壤跑墒快,正在萌发的棉种常因缺水而出现“抽干”现象,不能正常出苗,形成缺苗断垄。
1.2 蕾期(5月下旬至6月底7月初)遭遇初夏旱
安阳夏旱发生频率也较高,达到79.6%[4]。其中,5月下旬到6月中旬初夏旱(每旬降水量均少于30 mm,且总降水量少于50 mm)发生频率为22%[5],旱期达40~50 d[3]。此时正值棉花营养生长与现蕾开花并进时期,干旱易导致棉花生长缓慢、生育进程加快。大田观察发现,受旱棉花表现为植株瘦小,顶心上窜,叶片薄而小,上部叶色灰暗,下部叶色发黄,未展叶叶尖皱缩卷曲,大蕾围顶呈“蕾包头”趋势。田间调查显示,红茎比偏高,蕾数少,开花过早。
1.3 花铃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遭遇伏旱
根据安阳市气象局资料,安阳7月上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lt;200 mm,连续15 d以上无gt;20 mm降水过程,且前10 d降水量lt;50 mm,即发生伏旱。安阳发生伏旱频率约为30%[5]。伏旱天气主要特点是高温伴随干旱同步出现,且持续时间长。此期正处于棉花开花结铃盛期,是肥水需求旺盛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受旱棉田表现为棉花发棵小,果枝伸展慢且果枝数少,棉叶暗绿无光泽,叶片小且厚,严重时生长停止,出现自然封顶现象。棉田“三桃”(伏前桃、伏桃、秋桃)调查发现,秋桃比例明显下降或无秋桃;蕾铃脱落严重,铃重下降,对棉花产量、品质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1.4 吐絮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秋旱
安阳8月中旬至9月中旬出现秋旱的频率为19%[5]。秋旱会导致棉花根叶功能提前衰退,叶片褪绿早,叶黄、叶薄,主茎落叶叶位高过吐絮叶位1叶以上;中下部棉铃生长受到抑制,棉铃表面布满黑褐色斑点,吐絮铃少,干铃、僵铃多;上部幼铃停止生长,铃小不充实,脱落严重或不能正常吐絮,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
2 预防补救措施
2.1 加强田间巡查
棉花播种后及时开展田间巡查。一是查看地膜,覆膜质量不高或地膜破损的地块,须重新覆土压严洞口,预防大风揭膜导致土壤跑墒快,棉种因缺水而出现“抽干”现象;二是查看种子,棉花播种后4~5 d即可扒土查看种子发芽情况,若棉种呈现种皮颜色正常但没有萌发的迹象,说明土壤墒情不足,可采用人工浇水补墒的办法,一穴一碗水进行补救;三是查看出苗情况,棉花现行后,对缺苗断垄地块采取催芽补种或芽苗移栽的办法进行补救,防止因棉田密度不足导致的减产。
2.2 把握好抗旱时机
根据天气、土壤墒情、棉花长相判断抗旱浇水时机。一是田间持水量标准。棉花各生育阶段适宜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比例的下限为苗期55%、蕾期60%、花铃期70%、吐絮期55%,低于适宜水分下限的幅度在10%~15%为中旱,小于10%为轻旱,大于15%为重旱[6]。农事生产上常以取土手捏成团、齐胸落地能散为依据,判断土壤含水量是否达到60%,土团落地不散则含水量过高,手捏不成团则含水量过低。二是苗蕾期棉株生长呈现“三慢一大”,即顶芽、顶枝、新叶生长慢,心叶(顶枝第1片平展叶)增大。三是蕾期主茎日生长量前期小于0.3 cm、后期低于1.0 cm,红茎比超过70%;花铃期主茎日生长量下降到1.0 cm左右,红茎比上升到90%以上。四是叶片较正常偏小,尤其是上部1~3片棉叶暗绿无光泽,表明严重受旱。五是主茎生长点中部凸起,幼蕾明显大于幼叶。六是蕾期开花过早。
2.3 科学浇水补墒
蕾期抗旱,采取开沟轻浇或隔行浇水的办法快速补水,一水连着二水小水勤浇,直到湿润根系土层,棉花顶心长出。花铃期、吐絮期抗旱,要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沟灌,每次灌水都要灌透,沟中存储一部分水量(存水位达沟深2/3处即可),以达到浸润土层的目的。一般花铃期浸润40~60 cm土层,吐絮期浸润50~60 cm土层,每666.7 m2灌水量花铃期为30~50 m3,吐絮期为50 m3。
2.4 合理追施化肥
对“蕾包头”棉田,补水与补肥应同步进行,一般条件下初蕾期每666.7 m2追施硫酸铵10 kg,盛蕾期每666.7 m2于行间深施饼肥25 kg、三元复合肥(N、P2O5、K2O质量分数均为15%)20 kg。花铃期见花每666.7 m2施硫酸铵15~20 kg、硫酸钾5~7 kg,7月底8月初每666.7 m2再追施硫酸铵8 kg左右。追肥时应注意远离棉花根部,防止化肥烧根,形成肥害。8月中旬起用含1%~2%(质量分数,下同)尿素和0.5%磷酸二氢钾的溶液均匀喷洒棉株中上部叶片,操作时注意喷头朝向叶片背面,每隔6 d喷1次,连喷2~3次。
2.5 开花前控旺
干旱少雨天气,棉苗敦实棵小,可少用或不用化学调控(化控)。但应注意的是开花前(苗期后期到蕾期这段时间)要适当控制棉花长势,避免棉花长势过旺,不利于抵抗干旱。控旺的方法有蹲苗、深中耕、化学调控等,应根据天气、地力、苗情酌情进行。棉花开花后化调要适度,干旱天气适当减轻化控剂量和化控次数,防止调控过头,影响棉花发棵和开花结铃。
2.5.1 花前蹲苗。蹲苗是指在苗期后期到蕾期这段时间,对长势旺盛的棉田,通过水肥控制,适度抑制棉株地上部分生长,以促进主根下扎、侧根发育,增强棉花中后期干旱抵抗能力的1项技术手段。具体方法是,在施足基肥、播前浇足水的基础上,适当推迟头水灌水时期和减少灌水量,除非棉苗旱得厉害需要浇水外,一般情况下不浇水,不追或少追肥;且浇水采用隔沟浇、浇半沟水的办法轻灌,以达到棉株根系发达、长势稳健的目的。
2.5.2 深中耕控旺。进入蕾期后,对有旺长趋势的棉田,可隔行深中耕,切断棉株部分侧根,控制营养生长势头。一般在盛蕾期施肥前,视情况进行1~2次。要注意先浅后深、先远后近、分次加深,不要一次过深或过于靠近棉苗,避免伤根过多或掀起大土块,对棉花生育不利。通常与棉株距离控制在10 cm左右,深度控制在12 cm左右即可。
2.5.3 化学调控。需要采用化学调控的棉田,整个生育期视情况调控2~3次,即可起到控旺促壮、塑造株型、调节生育进程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第1次化控在棉苗2~3叶时,每666.7 m2缩节胺原粉用量为0.2~0.3 g,预防“高脚苗”;第2次化控于现蕾初期,每666.7 m2缩节胺原粉用量为0.5~1.0 g,预防幼蕾脱落;第3次化控于初花期,每666.7 m2缩节胺原粉用量为2 g左右,防止棉花徒长。
2.6 注意防治病虫害
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天气有利于棉叶螨、棉蚜、蓟马等害虫的活动与繁殖,且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减弱,易受棉铃虫、红铃虫等害虫为害。因此,干旱年份应加强对棉蚜、棉叶螨、棉铃虫的田间测报和防治,做到早防、早治。同时,做好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的预防工作,避免高温干旱气象条件下突降暴雨导致的棉花生理失调,引发病害。
2.6.1 蚜虫的防治。现蕾前干旱少雨有利于棉田蚜虫大发生。一般年份条件下,4-5月棉蚜迁入棉田为害刚出土的棉苗,5-6月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减少。但干旱年份为害期延长,且蚜虫迁入一熟棉田、早播棉田的时间早、为害重。在防治上,应抓住2个关键期,即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时、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时,开展化学防治。此期正处于蚜虫点片为害阶段,可用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进行局部针对性喷雾(重点喷洒叶片背面),避免大面积用药。伏蚜严重的年份,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为200~300头时,应进行全田防治。可选用印楝素、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烯啶虫胺、双丙环虫酯、吡蚜酮等药剂交替使用[8]。
2.6.2 棉蓟马的防治。春季久旱不雨是蓟马大发生的预兆,连茬棉田、早播棉田一般发生较重。达到化学防治标准,即3片真叶前百株虫量达到10头,4片真叶后百株虫量不少于20头,或者5%的棉苗有棉蓟马时,可开展化学防治。可用阿维菌素、吡虫啉、啶虫脒等交替喷雾防治[7]。喷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要确保棉叶正反两面都喷到,提升防治效果。
2.6.3 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根据多年虫情测报情况,第2代棉铃虫多数年份在6月10日前后开始落卵,6月15日前后进入落卵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治虫不见虫,施药用在卵高峰”,以及“治早、治小”的原则,当6月15日前后或百株累计落卵量达100粒时,就应进行防治。第3代和第4代棉铃虫,由于有世代重叠现象,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或棉田百株3龄幼虫达到10头时,也要及时开展防治。可用氯虫苯甲酰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灭幼脲3号(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等交替喷雾防治[7]。每代棉铃虫至少要防治3遍,即每月的15-25日之间用3~4遍药,每遍药间隔3 d左右。喷药时间选择晴天早上或傍晚,以喷打顶心为主,确保中上部的顶心、嫩头、幼蕾、赘芽等幼嫩部分都喷到,可起到防治棉铃虫,兼治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作用。
2.6.4 棉叶螨的防治。夏季、秋季干旱少雨,对其发生有利。常年气象条件下,6月中下旬、8月下旬会有2次危害高峰(7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安阳汛期,强降雨对其有一定抑制作用)。干旱年份,受旱棉田、长势瘦弱棉田棉叶螨多呈偏重发生,一般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爆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危害盛期。点片发生时或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有螨株率超过15%时,进行全田防治。可用乙螨唑[8]、阿维菌素、哒螨灵(扫螨净)等交替喷雾防治[7],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2.6.5 烟粉虱的防治。该害虫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的年份发生早,发生严重,持续危害时间长。烟粉虱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入棉田繁殖,在6-8月达到危害盛期,9月以后逐渐减退。其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同一时期多虫态同时存在。当单株棉花上、中、下3叶平均单叶若虫数量超过16头时,即可用阿维菌素、醚菊酯等交替喷雾防治[7],重点对准中下部叶片,5 d左右喷1次,连喷3次。喷药时间以清晨有露水时为好。
2.6.6 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病害的防治。久旱少雨天气棉花病害发生轻,发病迟,危害持续期短。但应注意的是棉花现蕾前后和7-9月份高温久旱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气温急剧变化易导致棉花生理失调,而引发病害。因此,在防治上,要抓住蕾期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的关键节点,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等喷施或随水滴施[8],一般间隔5~7 d防治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 安阳市统计局. 安阳统计年鉴[Z/OL]. [2024-04-01]. https://tjj.anyang.gov.cn/2022/11-03/2365128.html.
[2]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Z/OL]. (2022-11-14)[2024-04-01]. https://wap.anyang.gov.cn/2022/11-10/2365917.html.
[3]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全书:河南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 李谢辉,张超,姚佳林. 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2):85-91.
[5] 杨正海. 安阳市夏玉米灾害天气减灾措施[J]. 河南农业,2014(13):59.
[6] 杜传丽,黄国勤. 棉花主要抗旱鉴定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7-20.
[7] 孔鲁锋,徐文姬,徐利群. 防治棉花主要害虫的适用农药[J]. 中国棉花,2022,49(6):39-40.
[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23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Z/OL]. (2023-03-01)[2024-04-01]. http://www.moa.gov.cn/ztzl/2023cg/jszd_29356/202303/t20230301_6421918.htm.
(责任编辑:秦凡 责任校对:杨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