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地区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
2025-02-05张德政杨军闫得朋程慧煌曾小林钟敏聂太礼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赣北地区麦棉轮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实现规模化种植,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小麦和棉花的备耕整地、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群体构建、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以期为赣北及周边地区麦棉轮作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赣北地区;麦棉轮作;规模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杂草防除;脱叶催熟;采收
收稿日期:2024-04-17" " " " "第一作者简介:张德政,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病虫害研究,zhangdezheng2016@
163.com。*通信作者:钟敏,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327071001@qq.com;聂太礼,硕士,正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n07061018@163.com
基金项目: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JXARS-22)
赣北地区是江西省重要的植棉区,光热资源丰富,适于棉花种植[1]。但部分地区仍采用一年一季的棉花耕作模式,造成土地闲置接近半年。目前,随着江西省土地流转集中,植棉模式逐渐由棉花单作改为麦棉轮作。采用麦棉轮作的耕作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解决粮棉争地及冬季旱地闲置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小麦根系与棉花的不同,麦棉轮作既可以充分利用耕层营养,起到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2],又能减轻连作引起的病虫草害的发生,提高棉农的种植效益。
江西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赣北试验推广站(依托单位为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团队近年来在江西主要产棉区进行麦棉轮作种植试验示范,累计示范面积超过200 hm2,总结出赣北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经专家测产,采用该技术的田块每666.7 m2小麦产量在440 kg左右,每666.7 m2籽棉产量在200 kg左右,在赣北各植棉县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为加速赣北地区棉花种植模式转型升级,提高麦棉轮作种植技术水平,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1 麦后棉规模化种植技术
1.1 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国家或者省级审定的耐密植、集中成铃、集中吐絮、高产、优质的早熟或中熟棉花品种,如赣杂棉0906[3]、赣早棉5号[4]等。
1.2 整地备耕播种
为利用前茬小麦保持的湿润土壤墒情以促进棉花种子发芽,5月15日-6月5日小麦机械收割后(小麦秸秆粉碎直接抛撒在田间,小麦留茬高度不超过10 cm),应及时用旋耕机等一次性粉碎麦茬至3~5 cm土层,做好整地备耕工作,随即机械直播或借助播种工具将棉花种子均匀直播入土壤中,播种行距为75~80 cm,深度为3~5 cm。每666.7 m2用种1~3 kg,播种4 000~6 000株。播种时间越迟,播种密度应越大。耕地培肥后,用开沟机每隔1.6~3.2 m开好厢沟,配套开好围沟、腰沟,确保暴雨天气后水流畅通,厢面无明水。
1.3 施肥
麦后直播棉花苗期需肥少,长势慢。为便于棉花苗期管理,耕地灭茬后,每666.7 m2均匀撒施复合肥(N、P2O5、K2O质量分数分别为25%、10%、16%,下同)或其他等肥力复合肥10~20 kg,以培肥土壤。棉花初花期或者在梅雨季节结束之前每666.7 m2一次性集中施用复合肥或其他等肥力复合肥30~40 kg。
1.4 草害防治
棉花苗期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导致棉田易发生草害。棉花播种后出苗前每666.7 m2用33%(质量分数,下同)二甲戊灵乳油(土壤墒情好的时候用)或50%乙草胺乳油(土壤墒情不好的时候用)100 mL加20%草铵膦100 mL兑水15 kg,每666.7 m2施药液量不少于30 kg,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沿播种行定向均匀足量喷雾,以在地表形成均匀防护膜。在棉花见蕾后封行前,根据田间草相及危害程度,每666.7 m2选择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40 mL加20%草铵膦水剂50 mL兑水15 kg,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压低防护罩对准杂草定向均匀喷雾。
1.5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苗期小麦上转移到棉田的棉蓟马及蚜虫危害非常严重,每666.7 m2可使用20%啶虫脒乳油5~10 mL,或10%烯啶虫胺水剂10~17 mL,兑水15 kg防治蚜虫;每666.7 m2用10%联苯菊酯乳油10~15 mL,兑水15 kg防治棉蓟马。麦后棉田种植密度大,播种时间晚,导致后期棉田烟粉虱、红铃虫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因此,麦后棉田应该通过控制后期棉田施肥量及施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每666.7 m2使用20%啶虫脒乳油15~20 mL兑水15 kg,或20%呋虫胺悬浮剂10~15 mL兑水15 kg,或25%联苯菊酯乳油15~25 mL兑水15 kg防治烟粉虱。使用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5~8 mL兑水15 kg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8 mL兑水15 kg防治红铃虫。麦后棉田病虫害防治宜采用无人机飞防控制。
1.6 高产群体构建
1.6.1 科学开展化学调控(化控)。麦后直播棉田的种植密度大,棉花生长前期雨热同期,极易引起旺长,必须及时喷施缩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科学调控,确保棉花稳健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棉株在下部结铃之前不封行。一般在棉苗4~6叶期、3~4个果枝期、初花期及初絮期化控4次,可以结合防虫施药每666.7 m2分别加98%缩节胺粉剂约2 g、4 g、4 g、6 g,单次用量不应超过10 g,做到“前轻后重,少量多次”。具体的调控时间、次数及剂量应根据棉花长势、天气和地力确定。
1.6.2 整枝打顶。麦棉轮作的棉花一般叶枝较少,通过减少前期氮肥用量以及化控措施可以抑制棉花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减少叶枝,达到免去叶枝的目的,仅需要实施人工或者化学打顶,即可将棉花株高度控制在0.8~1.2 m。人工打顶时间一般为8月初,化学打顶一般比人工打顶提前7 d左右,用5 g缩节胺兑水15 kg,每666.7 m2施药液量不少于30 kg,喷施于棉花顶部生长点。
1.7 脱叶催熟
10月中下旬,根据天气预报气温变化趋势,选择日平均气温在18~20 ℃、最低温度不低于14 ℃的合适时期,在棉花吐絮40%~60%时,每666.7 m2用无人机喷施欣噻利(50%噻苯·乙烯利)180 mL,或40%乙烯利水剂30 mL加50%噻苯隆等复配型脱叶催熟剂145 mL,兑水15 kg进行脱叶,以实现集中成熟吐絮。
1.8 采收
在喷施脱叶催熟剂后15~20 d,根据田间吐絮情况,在10月底至11月10日一次性集中采收,做到省工高效。
2 棉后小麦规模化种植技术
2.1 品种选择
选择通过国家或者省级审定的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弱冬性、偏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如扬麦28[5]、扬麦39[6]等。
2.2 备耕整地
10月底至11月中旬,棉花采收后,小麦播种前,用棉秆粉碎机将前茬棉秆粉碎直接全量还田,然后用旋耕机进行耕地,耕深在20~25 cm,做到土壤平整、无大土块、消灭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随后,及时用小麦施肥播种一体机进行施肥播种。最后,用开沟机每隔2.4~3.2 m开好厢沟,配套开好围沟、腰沟,确保暴雨时水流畅通,厢面无明水。
2.3 播种
赣北地区棉后冬小麦适播期为11月初至11月底。播种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及时整地播种。小麦播种深度为3~5 cm,适播期内小麦播种量一般为每666.7 m2 10~20 kg。根据播种时间、土壤整地质量及土壤墒情确定小麦播种量。土壤环境不好或播种晚时,小麦播种量要加大,以确保达到每666.7 m2 30万~40万的有效穗数。
2.4 科学施肥
2.4.1 均衡施肥。根据小麦需肥比例、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进行均衡施肥。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666.7 m2施纯氮(N)15~17 kg、P2O5 5~7 kg、K2O 6~8 kg。
2.4.2 施肥方法。由于前茬棉秆腐熟时会吸肥而耗损部分肥料,每666.7 m2应增施10 kg的尿素(总N质量分数≥45%)。同时,因棉后麦播种时间晚,小麦越冬前分蘖少,主要是返青后分蘖,所以为确保小麦有足够的有效麦穗数,一般施用小麦专用肥(N、P2O5、K2O质量分数分别为25%、12%、8%)或同等养分量的其他复合肥,应将小麦生长所需的80%的纯氮肥、80%的纯钾肥以及全部磷肥作为底肥,在小麦拔节期施用20%的纯氮肥和20%的纯钾肥。小麦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每666.7 m2分别用99%磷酸二氢钾80 g加0.01%芸薹素内酯乳油10 mL兑水15 kg进行叶面喷施,以延长小麦功能叶光合持续期和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防止早衰。
2.5 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小麦三叶期后拔节期之前,平均气温在10 ℃以上时,用防治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的药剂进行喷药除草。春后草害严重田块,应采用人工拔除。
2.6 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越冬返青前后重点防治小麦蚜虫、麦圆蜘蛛、条锈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要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突出强化“一喷多防”工作落实,以防病(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防早衰、防干热风、保粒增重。
2.7 防倒伏
对于基本苗数量过大、施肥过多导致生长过旺的小麦田,要在越冬前进行中耕镇压,在小麦起身拔节期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控,抑制小麦节间距,促进小麦根的生长,防止小麦倒伏。
2.8 适时收获
为确保小麦与棉花茬口的有效衔接,应在5月中旬至5月底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抢晴天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收获后直接销售,或者晾晒2~3 d,至籽粒水分≤12.5%进仓,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参考文献:
[1] 张德政,聂太礼,杨军,等. 赣北棉区棉花早熟新品系比较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1):88-90.
[2] 杜祥备. 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形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3] 孙亮庆,陈宜,刘新稳,等. 抗虫棉品种赣杂棉0906的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 棉花科学,2015,37(6):39-43.
[4] 王涛,刘新稳,余进祥,等. 转基因抗虫棉赣早棉5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中国棉花,2020,47(7):34,38.
[5] 杨小康,杨呈芹,刘定忠,等. 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扬麦28的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24(1):160-162.
[6] 冯俊,朱志锋,孙瑞建,等. 小麦新品种扬麦39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23(3):133-135.
(责任编辑:秦凡" " 责任校对:杨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