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派火锅鲜
2025-02-05赵瑜
南岸黄桷垭,四季青绿,长江环绕,水汽氤氲,似沾了点仙气,陆派老火锅更是其间一绝。
据说重庆火锅发源于水码头,“陆派”一说,对应“水派”。顾名思义,“陆派”起源于山上,是黄葛古道上的马帮、挑夫的吃法。
相传马帮在黄葛老街上的驿站歇脚,熬驱寒汤时不慎将装有各种香料的布袋划破,香料掉入锅中,水温太高不敢伸手捞,索性任其在锅中熬煮,片刻后见红浪翻滚、香气四溢,伙夫灵机一动,将准备做菜用的“猪下水”“牛下水”倒入锅中——这就是陆派火锅的雏形。
老资格的重庆食客都知道,四女中(现第二外国语学校)旁有一湖名涂山,夏季湖水清亮,是老黄桷垭人的“游泳池”。湖边曾开过一家火锅店,名厨掌勺,非常美味,但后来失了影踪。为什么没有重起炉灶,无人知晓。
南岸人习惯把黄桷垭称为“山上”。常有人在“山下”拈起一片毛肚时,会失神忆起“山上”的火锅:啧啧,那才叫鲜!
沉寂了一段时间,“山上”的火锅又开始红火。
有几个小店,店名取得朴素,藏在南山街道龙井村的坡脚山后,柴门陋室,找时费神费力。特别是晚间开车去,四周被黑暗笼罩,只闻狗吠,总怀疑走错了路,几欲打退堂鼓。哪知拐了一道山弯后,眼前一亮,大群食客欢声笑语,肚里馋虫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那年我和几个朋友到南山赏花,归来已近黄昏,终于在天擦黑前找到火锅店,欣喜得紧,入门时看见店里只摆有三张台子,烟熏火燎、乌漆麻黑的,顿生疑惑:这是如雷贯耳的“某圈”火锅?忍不住问了店主一声,哪知他脸一黑,说:不是,我要打烊了!兴起而来,却吃了闭门羮,我们饿着肚子走出去,心中无限失望。
后来才得知,那个山野气很重的店名由食客所赠,所以店主老大不高兴,一提这名就冒火。
有一朋友听闻此事,说:“你这还算好的,上次我们去的时候,有一群客人进来,其中有个女子抱着一只京巴狗,这店主一看,立马说我的火锅不给狗吃!”
近些年黄桷桠的陆派火锅生意越做越大,也带活了龙井村的农产品。有的火锅店,食客可低头吃火锅、抬头摘枇杷,举目望松林、闭目嗅花香;有的火锅店,园内有溪流、石磨、月影,“食客锅前坐,如在画中游”;有的火锅店,一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老灶、土碗,充盈在山风、花香中的牛油味,让重庆人知道除了“水派”之外,还有“陆派”。
奇怪的是,一样的牛油、一样的辣椒,佐料似乎没有不同,可“山上”的火锅就是鲜,吃得吐舌吁气的也停不了筷子。
其实秘密一说就白——除了风景,这火锅烫的是屠牛场当天现宰现取的鲜毛肚。
有食客担心,哪有这么多新鲜毛肚嘛。
不放心?那上山一趟,看看星罗棋布的火锅店,灯光橘黄、辣锅红亮,只一眼,胃就先暖了。
(作者系南岸区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