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脑筋走出活路子
2016-09-10陈亦权
陈亦权
“郭毛肚”因为35年如一日卖毛肚,所以有了这个雅号,其实他的真名叫郭建平,不过人们相对来说更熟悉他的外号。1976年,13岁的郭毛肚因为家里贫困,无奈辍学,从乡下来到重庆找活干。当时,他在解放碑附近的依仁巷帮人划黄鳝,划一斤黄鳝有4分钱的收入。到了70年代末,重庆陆续出现了火锅馆,当时烫火锅的素菜主要是小菜,而荤菜则以黄鳝和猪肝为主,毛肚在当时并不流行;到了80年代初,毛肚作为火锅食材迅速走红,结果短时间内整个重庆就涌现出上百家经营毛肚的商贩,郭毛肚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重庆有几家知名牛肉厂,高峰时期每天都要屠宰200多头牛,牛肉不仅要供应重庆本地,还要调运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毛肚商贩们就向这些厂进货销售。为了赢得市场,郭毛肚主动抬高进货价,放低销售价,结果无论是供货方还是消费者都愿意找郭毛肚做买卖,到了1985年,在那个“万元户”就属于大款的年代,20出头的郭毛肚已在短短几年里积累起了20多万元的存款。 到了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各种机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渐渐的,有不少商贩不满足于呆在这个“成天水淋淋”的苦行业里,谋划做别的生意去了,但郭毛肚却不愿意离开老本行,一来他觉得自己文化有限,改行未必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意,二来他觉得任何事情,只要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走到底,一定会有出彩的一天。
就这样,他在这个毛肚行业里坚持了下来,许多原本的老同行在改行后都赚到了大钱,见他仍不肯改行,纷纷说他是“笨脑筋”,每次郭毛肚只是笑笑,但是他心里却这样想:“你们都走了,市场就全给我了!”果然,随着毛肚行业的个体户越来越少,郭毛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随着火锅行业的越来越盛行,本地的鲜毛肚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1995年开始,郭毛肚甚至要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俄罗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收购鲜毛肚,供应到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区。
如今,已经50多岁的郭毛肚依旧做着毛肚生意,从1981年开始,他已经整整卖了35年的毛肚,就靠着这个“不会转弯的笨脑筋”,他成了重庆和四川地区最大的毛肚供货商,个人资产高达数亿元。“人可以有笨脑子,但世界上不会有笨路子,只要坚持下去,天下没有走不通的致富路!”每次谈起自己的事业,郭毛肚都会这样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