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5-01-31李丽英
摘 要:劳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做好教材对接、组织主题研讨、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家校共育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劳动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实践学习中培养学科认知和劳动技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68-0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内容。教师整合教材中的劳动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设计渗透劳动内容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劳动锻炼的机会,这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做好教材对接、组织劳动主题研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优化家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中体悟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做好教材对接,渗透劳动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资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梳理、整合系统性劳动内容,组织多元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审美能力。
(一)整合教材上的劳动资源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与劳动教育高度契合,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探寻两者之间的诸多联系,有利于顺利完成劳动教育的渗透[1]。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普及等,都需要以真实的生活案例为载体。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劳动经历,组织蕴含劳动元素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多启迪。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教材中涉及许多劳动内容,如上册第二单元中包括“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等,下册第三单元包括“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教材,引导学生观看劳动图片,阅读劳动故事,介绍劳动经历,从而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从而对劳动教育有更多认识。然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劳动活动,如模拟做家务、搬运重物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进而理解父母劳动的不易。如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历练,获得更深刻的感知。
(二)以实践渗透劳动审美
对劳动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属于劳动审美能力的范畴,劳动审美的核心是对劳动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力[2]。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将无法感知和欣赏劳动的美,极易对劳动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不妨从劳动审美的角度进行内容渗透,创设真实的实践劳动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审美能力。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劳动能力。以“这些事我来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家务劳动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叠衣服的家务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叠得更快、更整齐。在这一过程中,有叠衣服经验的学生明显动作更为流畅,能够更快完成任务。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采访获胜队伍:“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叠衣服的?你学叠衣服的动机是什么?你有什么叠衣服的技巧?你赢得比赛的感受是什么?”获胜小组的回答势必会为其他学生带来一些启发,同时,各小组会纷纷交流不同家务劳动的操作技巧和劳动感受。这样教师通过组织现场劳动比赛,成功调动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劳动体验更为深刻,由此形成的劳动审美也会更鲜活。
二、组织主题研讨,感受劳动魅力
在设计道德与法治主题内容时,教师可以适时推出讲述生活劳动故事、组织实践劳动研讨等劳动主题研讨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劳动案例、设计劳动方案、梳理劳动技巧、分享劳动感受等,深化劳动体验,构建系统的劳动认知体系。
(一)讲述生活劳动故事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包含劳动审美观的相关内容。因此,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生活劳动内容,包括班级卫生值日、家务劳动、生活自理等,以促进对学生劳动审美观的培养。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劳动经验,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劳动基础,适时开展讲述生活劳动故事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以及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劳动感悟、习得的劳动技能。
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看图说话”。在学生讲述生活劳动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劳动经历讲一讲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劳动体验。学生根据亲身劳动经历所讲述的故事很真实,感触也很深刻。有的学生讲述劳动带来的意外收获,有的学生讲述劳动感触,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课堂研讨气氛逐渐热烈。这一讲述劳动故事的任务,引导学生纷纷进入故事分享环节,讲述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可以使学生从讲述和讨论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而大大提升教育成效。
(二)组织实践劳动研讨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适时融入劳动研讨内容,引导学生挖掘实践操作中应用的学科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学科知识应用场景的理解。在设计实践劳动研讨主题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自觉提高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3]。
在日常生活中广告随处可见,学生对其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广告场景,为学生普及广告的多种形态、功能,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辨别和筛选有用的信息,并从城市“牛皮癣”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杜绝电线杆小广告、家门口小广告、汽车小广告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以及清理这些小广告的办法。对此,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加入讨论活动。教师可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肯定,并适时布置实践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清理家门口的小广告,并探索快速清理技巧,为学生制造更多劳动实践机会。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清理的小广告带到学校来,作为劳动成果进行展示。
三、开展实践活动,收获劳动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支撑[4]。为了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将劳动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更多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
(一)设计日常劳动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丰富的劳动内容。教师可以推出“设计日常劳动方案”的活动,发动全体学生共同制订班级值日制度,以提高学生主动完成劳动任务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对日常劳动内容较熟悉,教师结合日常劳动进行思想教育,能够创造更多学科对接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劳动观有重要帮助。
四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不强,虽然能够意识到班规的存在,但还不了解班规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忆最近班级出现过哪些问题,并发表对班规作用的看法。学生纷纷指出纪律不好、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并意识到完善的行为准则和奖罚制度对日常行为的约束作用。于是,教师可出示现有班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各小组初步拟定班规内容后向全班展示,由全体学生举手表决通过或继续完善。为强化劳动体验,教师可布置日常劳动任务,要求有劳动任务的学生现场示范,其他同学观摩评价,现场纠正不正确的做法,劳动教育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二)提升主观劳动意识
为了提升学生的主观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知识,并设计多元化、多样性的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活动,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可出示日常生活常见的塑料袋、塑料盒等塑料制品,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品的材质是塑料,以及这些物品为什么会被广泛使用。学生会积极讨论交流,列举更多塑料制品的名称以及它们带给人们的便利。这时,教师可继续用图片向学生展示这些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介绍这些塑料垃圾对大自然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有的学生建议用玻璃或硅胶代替一次性塑料餐盒,有的学生建议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出一期宣传环保的黑板报、设计家庭“减塑”方案、制作环保宣传单等劳动任务,让环保行为落到实处。
四、促进家校共育,培养劳动习惯
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设计的训练任务,教师要有家校共育的意识,与学生家长进行多重交流,寻找更多劳动教育的契机,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习惯的培养[5]。
(一)促进家校劳动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邀请家长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劳动条件,督促学生完成劳动任务,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劳动状态,为学生获得劳动体验提供助力。在劳动任务选择、劳动目标设定、劳动要求设计、劳动成果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可邀请家长加入,帮助孩子理清劳动程序,为劳动任务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劳动任务:观察家长的日常行为,记录他们的环保行为和不环保行为,同时搜集、整合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劝家长低碳出行、减少废弃物产生等。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展开学习探索,教师应事先与家长做好沟通,邀请家长配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家长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教师可鼓励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清晰表达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协助父母进行改正的决心,从而为环保和资源节约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此,教师通过主动与家长沟通,设计日常劳动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劳动场景,可以使学生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生本劳动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劳动任务清单,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个或多个劳动任务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监督,不断激励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讲授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后,教师可以设计课后多样化劳动任务清单:利用课余时间,将家里、教室里的垃圾进行分类,把可回收垃圾送到废品站;制作家庭垃圾调查表,探索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利用废旧物品创作不同形式的艺术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学生可选择一项或多项任务进行探索实践。对于劳动态度认真、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坚持劳动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结束语
劳动教育资源丰富,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诸多结合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学习劳动知识、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劳动基础较弱,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捕捉合适的教育机会,借助多种劳动形式、劳动内容进行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实现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鲍业楚.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艺术,2024(3):61-62.
施彬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12):76-78.
陈晓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J].华夏教师,2023(26):67-69.
唐秋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3):46-48.
贾智芝.“双向耦合”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的联合驱动策略[J].新教育,2024(S1):49-50.
作者简介:李丽英(1976.8-),女,福建寿宁人,任教于福建省寿宁县清源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