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走向古诗词言意共生的学习路径探索
2025-01-31魏秀英
摘 要:吟诵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吟诵的功用和价值,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探知的机会,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其生成更为丰富、多元的认知,从而为其对古诗词的深度探索提供有利条件,最终实现言意共生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言意共生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21-03
所谓言意共生,是指文章中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和谐统一。其中,语言形式构成了文本的骨架,语言内涵是文本的灵魂,唯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学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均为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想使学生精准把握其内涵,教师必须从宏观视角出发,借助微观化的吟诵方式展开教学实践。如此,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古诗词内容、情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让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
一、入境吟诵,激发感知欲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吟诵无疑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若要充分调动学生吟诵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唤醒他们的探索欲望。古诗词韵律和谐、格式工整,是吟诵的理想材料[1]。因此,教师可以古诗词为教学触发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引导。吟诵往往需要特定情境的辅助和支撑,当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或场景之中,兴趣得到激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诵当中。可以说,情境创设的终极目标是要调动学生的聆听热情,促使他们进入主动吟诵的状态。因此,在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要从趣味、新颖的角度着手,结合古诗词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展开设计规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热情,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情,产生吟诵学习的欲望。
创设情境的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教师进行展示性吟诵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简单的示范性吟诵,教师便可以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样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能够基本了解古诗词内容,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语言感知能力。例如,在讲授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将学生带入那个充满田园风光的画面中:大人们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一派忙碌而又和谐的景象。教师的吟诵,不仅展现了古诗词的音韵美,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亲身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欢愉。
如此,教师的示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吟诵兴趣,使其快速进入感知状态,为学生领略诗词的文字美创造了条件。
二、自由吟诵,领略语言美感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吟诵则是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具体体现途径[2]。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其吟诵行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集体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节奏、朗读情感容易受到牵制,导致吟诵积极性低。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朗读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自由吟诵的方式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感知状态。这种方式既彰显了教学的开放性、科学性,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兴趣和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吟诵时可以细细咀嚼,一字一句地理解与品味;也可以反复吟诵,充分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感。
以《村晚》为例,这首诗朗朗上口,因此学生的吟诵热情很高。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家对前面两首诗的感知理解都很准确。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下面这首诗,想想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否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快速行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吟诵。有的学生选择轻声慢读,细细品味;有的学生则选择大声朗诵,通过声音的起伏变化,表达自己对诗中描绘的画面的喜爱与向往;还有的学生选择闭目吟诵,在脑海中描绘出诗中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同,对诗词的理解和感知也千差万别。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可指引方向,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由吟诵。相对于传统单一化的集体朗读,自由吟诵给学生带来的感知是丰富且深刻的。在自由吟诵的过程中,学生身心放松,能够自主完成对古诗词字音的疏通,实现思维灵敏度的提升。
三、探索吟诵,把握内容内涵
从内容上来说,古诗词分为多种类型,有清新自然的山水诗、情节丰富的叙事诗、壮志豪情的边塞诗、离愁别绪的送别诗等。不同类型的古诗词吟诵方法和感知方式也存在差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必须从专业人员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进行探索性吟诵,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精准地捕捉文本精髓,构建系统的语言认知。
以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为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独特的视角切入,将充满童趣而烂漫的“脱冰作戏”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为了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良好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吟诵出这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在逐句解释的基础上再进行吟诵。初读时,学生可能对古诗的内容一知半解,但经过教师的解析,他们对古诗的把握会越来越准确。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吟诵会更加顺畅,情感会更加充沛,节奏感也会更强。
在探索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形成独特的理解认知。这种认知会驱动他们在吟诵时融入个人情感,使吟诵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吟诵,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平台,还能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更加细致地感受古诗词的内涵与魅力,从而顺利完成对诗词内容的梳理与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演绎吟诵,生发多重体验
探索吟诵是从文本内容出发展开系统感知,演绎吟诵的方式则更加直观生动,能给学生带来独特、深刻的感知体验。在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古诗词教学就是要一遍遍地对诗句进行分析。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梳理固然重要,但其终究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学生从中获得多样的感受和体验,并得到多重能力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演绎吟诵将角色表演与吟诵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乏味、单调的弊端,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泼,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独特的体验[3]。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演绎吟诵的优势,促使学生在创编过程中顺利掌握文本内涵。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教师可先从写作背景出发,引导学生熟悉作者和古诗,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感知和把握。之后,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形象的感知,教师可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演绎吟诵。这首诗虽简短却情感丰富,涉及送别者与行者两个核心角色。教师可给予学生自由挑选角色、组织演绎活动的权利,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编写“剧本”。学生在准备过程中,不仅会仔细研读诗句,还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古诗内容的独到理解,巧妙融入拓展性情节与对话,使得演绎内容更加饱满、生动。课堂演绎环节,在学生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从这一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知已达到新的高度,他们的鉴赏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教师采用让学生演绎诵读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有效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感知与表演欲望。通过亲身体验演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感知变得生动鲜活,言语与意义的内化得以顺利进行,整个学习体验过程对学生来说更为深刻且难忘。
五、鉴赏吟诵,挖掘诗情画意
古诗词语言凝练、巧妙,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4]。
为了使学生能深入汲取古诗词的精华,把握其内涵,教师要为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规划,引导他们在深度分析鉴赏的基础上进行吟诵。诗词鉴赏活动往往围绕经典作品展开,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名句、凝练传神的词汇,以及典型突出的表现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展开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为他们对古诗词主题的把握奠定坚实基础。如此,学生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阅读认知,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
以《从军行》为例,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代表作,画面感强,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震撼。为了顺利完成古诗词鉴赏教学,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用得好?这首诗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了鉴赏方向的指引,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先确定鉴赏切入的角度,再进行语言组织,随后对鉴赏分析进行系统构建。有的学生从用词的角度出发进行赏析:“暗”是暗淡的意思,青海上空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说明长云弥漫,重重叠压,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还有的学生从诗句赏析的角度出发,将古诗中的画面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其感情特征也就更加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更为生动的感知,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鉴赏性吟诵属于更深层次的研究范畴,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形成崭新的学习认知[5]。教师为学生布置鉴赏性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从而进入深度解析状态。基于对古诗词更深层次的认知,学生在吟诵过程中能够更加声情并茂,使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进而促进言意的高度融合。
六、结束语
吟诵是一种包含多重复杂情感、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字阅读,要求学习者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字面意义,更要深入探索知识的内核。真正意义上的吟诵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形成思想的共振,收获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感知体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点和兴趣点,从不同维度出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吟诵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感,为深度把握文本内容,生发多重情感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诵之中,古诗词教学所追求的言意共生便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参考文献
叶红梅.让吟诵的花,在小学古诗的课堂上绽放[J].新课程导学,2023(16):56-59.
胡立菊.在吟诵中品味古诗的声韵意境[J].语文教学通讯,2022(18):63-64.
贾咏竹.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模式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17):36-37.
吴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35):162-164.
边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段学生古诗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教师,2023(32):33-35.
作者简介:魏秀英(1980.12-),女,福建福清人,任教于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观溪校区,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