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到维也纳
2025-01-31贾佳子

202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大剧院在掌声与欢呼声中迎来了一场非凡的音乐盛宴。作为辞旧迎新的盛事,这场“经典浪漫主义歌剧集锦音乐会”以横跨法奥近百年的歌剧经典,通过戏剧情境的构建与节奏层次的递进,将法国浪漫主义的深情与奥地利轻歌剧的幽默糅为一体,为沪上观众献上了一场兼具历史深度与情感张力的跨年狂欢。
本场演出既是中法建交60周年的文化献礼,也是对2025年小约翰·施特劳斯200周年诞辰致敬的前奏,在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的带领下,现场观众在埃克托·柏辽兹、夏尔·古诺、雅克·奥芬巴赫和弗朗茨·莱哈尔等音乐大师的代表作品中,仿佛历经了一次横跨百年、穿梭巴黎与维也纳的音乐旅程。
横跨百年:从细腻到狂欢的音乐接力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涵盖1845年至1934年的作品,仿佛是一部浓缩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奥歌剧史。演出当晚,观众们在一系列或抒情或诙谐或宏大的场景中反复切换,从柏辽兹恢宏的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到莱哈尔优雅的轻歌剧《茱迪塔》,音乐的时间轴贯穿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这条时间线将巴黎与维也纳两大音乐中心的灿烂篇章映射在上海的舞台之上,每首作品都代表了法奥歌剧传统的辉煌一页。
法国浪漫主义歌剧凭借情感深度与宏大叙事令人沉醉,而奥地利轻歌剧则以优雅的旋律与幽默的戏剧情境为人称道。在法国音乐戏剧部分,乐团的演绎充满张力,声部间的铺陈相得益彰,带动观众进入了一种庄严而激昂的情绪状态,为整场音乐会增添了宏大的基调。与之相对,维也纳轻歌剧则呈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音乐美学。本场音乐会就像一场巴黎与维也纳的文化对话,两种风格在舞台上交替呈现,既彼此呼应,又独具特色,从深情到诙谐,从厚重到轻快,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历史与音乐之旅。



这场新年音乐会并非一味追求“狂欢至上”,整场演出始终张弛有度,避免了情绪单一化的倾向。从细腻到狂欢的递进节奏,音乐会犹如一场奔向新年的“音乐接力”,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场休息,而是通过自然的舞台节奏转变,将演出分为情感层次分明的两部分。
开场选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让人耳目一新。对于以“圆舞曲之王”闻名的作曲家来说,这些选段展示了他作为轻歌剧大师的另一面。女高音歌唱家熊郁菲演绎的剧中选段《笑之歌》,凭借着明亮的花腔唱法与幽默的情节,将维也纳上流社会的讽刺喜剧搬上舞台,而第二幕尾声则通过缤纷的旋律和层次丰富的合唱,为观众展现了轻歌剧的华丽与趣味。《默默倾听》是莱哈尔轻歌剧《风流寡妇》中最著名的二重唱选段,女高音熊郁菲与男高音于浩磊以深情而富有层次的演唱,诉说着角色间爱与恨矛盾交织的情感纠葛。男声的温柔吟唱和女声的细腻表达交相辉映,仿佛在音乐中编织出一场情感的拉锯战。乐团的伴奏如同画龙点睛,以轻柔的弦乐衬托歌者的旋律,将整个选段的情感深度推向顶峰。上半场的高潮来自柏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这部选自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的作品,充满了戏剧张力和音乐的雄伟力量,弦乐层层递进,铜管辉煌有力。乐团用极强的张力与精准的平衡,将观众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仿佛目睹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下半场以节奏鲜明、氛围热烈的轻歌剧选段为主导,这对歌者与乐团的配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古诺《浮士德》的群像场景中,合唱团展现出层次分明、音色饱满的表现力,与乐团的平衡相得益彰,展现了浪漫主义抒情歌剧中群体欢腾的场景。雅克·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登场时,舞台气氛迅速转向轻松愉悦。男高音苑璐在《克列扎可之歌》中以趣味十足的肢体动作与表情,引发全场笑声。《木偶之歌》则让现场笑声不断,女高音马颖通过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模拟木偶停摆与发条重启的效果,展现了轻歌剧的幽默魅力。弗朗兹·莱哈尔的《茱迪塔》选段《我的双唇那火热的吻》则带来了另一种舞台魅力——女高音宋倩手捧玫瑰,步入观众席,与台下观众零距离互动,彻底点燃节庆氛围。
如果说精心的曲目编排是这场音乐会的骨架,那么指挥、乐团、合唱团与歌唱家的卓越表现则赋予其鲜活的灵魂。音乐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指挥许忠始终以深厚的法奥音乐经验为基,用精准的手势和敏锐的音乐直觉,将整场音乐会串联成一条情感流动的曲线。在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抒情段落中,他为独唱与乐团提供了宽阔的表现空间,赋予旋律更多层次感与呼吸感。而在奥地利轻歌剧的节奏明快片段中,他果断流畅的指挥则带动了全场氛围,将音乐的互动性与节庆的热烈情绪推向巅峰。
在首席小提琴家安德烈·奥比索的带领下,来自巴黎管弦乐团的16位首席演奏家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默契配合,将法式管弦乐的细腻与优雅注入整场演出。他们在古诺与奥芬巴赫的作品中展现出原汁原味的法式抒情,音色绵密而富有质感;在莱哈尔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片段中,他们又以明快饱满的演奏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与感染力。乐团在不同风格的转换中游刃有余,每一段音乐都精准诠释,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音乐造诣。
上海歌剧院作为国内顶尖水准的演出团队,在巴黎管弦乐团乐手们的加持下,各团队用专注与才华,用音乐与舞台的巧思,让每一首歌剧选段听上去都仿佛是一部完整的戏剧,将观众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为跨年夜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音乐会返场曲目《地狱中的奥菲欧》选段《康康舞曲》,是对轻歌剧热情与欢愉的极致表达。歌者、乐团与观众在欢呼与节奏中融为一体,台上台下的界限彻底被打破,上海大剧院大剧场瞬间变成了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文化对话:用音乐点燃新年希望
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献礼之一,本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歌剧经典的呈现,更让法国歌剧的浪漫抒情与奥地利轻歌剧的幽默欢快交相辉映,构筑起法奥音乐传统的一次跨时空交流。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各自国家的艺术高度,也反映了欧洲19世纪音乐发展中浪漫主义与戏剧性结合的黄金时代。法奥歌剧在同一舞台上的对话,也是一种对文化融合的展望。在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这种文化对话更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深层体验。
在中法建交60周年这一特殊节点上,这场音乐会是对过往历史的致敬,也是一种对未来文化交流可能性的期许。它让音乐不只是作为艺术的表达,成为文化共鸣的纽带,更为2024年的尾声增添了更深厚的历史与未来意义。同时,这场音乐会也为即将到来的2025年小约翰·施特劳斯200周年诞辰拉开了序幕。

当最后一曲《康康舞曲》的音符全部落下,全场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仍然久久回荡。当晚,音乐以戏剧性与欢乐兼备的形式,超越了地域与传统,也为观众带来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辞旧迎新,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对话。当观众走出剧场,那些旋律依旧在耳畔回响,这些旋律的记忆会成为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岁末之夜,法奥浪漫主义歌剧经典旋律点亮上海跨年的夜空,为2025年的希望奏响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