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细腻抒情风格演绎法式浪漫
2025-01-31吴佳
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 2024年12月30日晚,由上海歌剧院院长、著名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联袂巴黎管弦乐团、巴黎爱乐大厅的十六位首席演奏家以及来自法国、西班牙的多位歌唱家共同合作的法国作曲家夏尔·古诺的五幕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半舞台版),在上海大剧院隆重献演,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久久难忘的音乐饕餮盛宴。


虽说古诺的这部歌剧并非当下最热门的剧目,但是从现场几近满座的上座率,仍能欣喜地看到申城观众所具备的颇高欣赏水平,以及歌剧爱好者们对这部歌剧的热切期待。对于法国作曲家古诺,大部分音乐爱好者是通过他那首天衣无缝匹配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的《圣母颂》,才熟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伟大作曲家。由此可见,古诺对于旋律的精深而独到的创意,也是他在西方音乐史上跻身于伟大作曲家行列无可争议的缘由。
同样,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另一部《浮士德》,均是古诺留给西方歌剧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古诺通过众多精彩绝伦的咏叹调和管弦乐细致入微的描绘性段落,将罗密欧与朱丽叶至死不渝、忠贞不屈和极致浪漫唯美的爱情,展现得深刻隽永又感人至深。弦乐细腻丰富的表现能力在这部歌剧中充分得以施展,木管及铜管的丰富色彩更增添了歌剧本身的戏剧性张力。同时,合唱在戏剧中作为评论、叙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屡次在关键时刻推动戏剧发展。当晚的演出,无论是舞台的精美设计和恰到好处的空间布局层次,还是艺术家们精彩绝伦的现场表演,均堪称完美,令人不禁啧啧称赞。

启幕后,震撼的舞台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充分彰显了舞美设计上多维空间的纵深感。同时,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也毫不费劲地成就了视觉上的绚丽多姿。在这部半舞台版的歌剧中,原本在乐池中放置的交响乐团被调整至舞台中央,两侧则是弧形的楼梯,连接乐队上方高处的走廊,使舞台空间形成高区、中区、低区的多层结构,有效延展了舞台空间,为舞台整体更增添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层次性,也着实增强了在物理空间上舞台声音传达的丰富性。舞台两侧的弧形楼梯,除了用作戏剧动作表演的区域外,还成为合唱团固定的表演区域,也由此形成了合唱高、低声区的空间变化,给合唱的整体声音表达更增添了饱满的表现力。此外,在舞台的台口处,还有最重要的舞台布景——阳台。阳台的设计有意思的是,通过光影的反射效果,将阳台内房间里的一系列戏剧动作,投射到另一侧台口的围墙布景上,延伸了舞台的表现空间,同时,还通过光影效果,将阳台后罗密欧在夜幕下攀爬阳台的场景生动地加以表现。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还不仅体现于此,本部歌剧的舞美设计,使用了电子屏幕来切换不同的戏剧场景,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中,实现了灵活多变的舞台场景切换和调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一部典型的法国抒情歌剧,该剧最感人至深之处,来自作曲家夏尔·古诺对音乐的娴熟驾驭能力和音乐戏剧的精准拿捏,通过调动序曲、咏叹调、管弦乐、合唱、重唱等各种音乐手段和形式所诠释的极致细腻抒情的歌剧风格。无论在歌剧创作还是艺术歌曲、宗教作品中,古诺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尤其是他创作的旋律通常迷人且高贵,精致细腻的和声、华丽丰富的配器,展现出他极高的音乐天赋。同时,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遵循了浪漫主义的主要音乐特色,热衷于声音、乐器、调性、和声的精细化处理和色彩的丰富变化,赋予作品梦幻般的想象力,在唯美的抒情性中创造每一个戏剧情感的“音乐瞬间”,强调人声和器乐中“天鹅绒般”丝滑、流畅、轻盈的迷人音色,即便是在戏剧性矛盾的音乐展现中,也赋予深刻的艺术性处理和充分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绝非粗野狂暴的音响。不是音乐材料之间的激烈搏斗和猛烈冲撞,而是在宽广绵延的音乐展开过程中,呈现因有节制的音乐对比而产生的张力和紧张感。

在莎士比亚的众多剧目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有影响力的传世名作,深受民众喜爱,因此也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剧中两个家族之间不可调和的家族矛盾,导致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注定承受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古诺用一种无限洞察力、幻想力,以及美妙、精致、温柔的音乐语言,唤起的纯粹而无限美好的爱恋之情,并将其以莫扎特式的明亮单纯与舒曼音乐中敏感细腻不安的诗性语言完美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诗性作品。这部歌剧的亮点,不在于激情或情绪化的哗众取宠,而是由精致的管弦乐色调和柔美温和的众多半音阶式的旋律所产生的由心底升腾的无尽温柔,以及弦乐部分深邃极致的绵延悠长旋律所带来的梦境般的爱情想象,为世人呈现出爱情最真切的永恒美。在众多表现浪漫爱情和充沛情感的戏剧段落中,古诺将美丽且富有情致的旋律发挥到了极致,也成就了众多曼妙、充满活力和优雅气质的咏叹调,充分施展了作曲家超凡的独创性和音乐能力。

序曲段落中,乐队一开场就演绎了戏剧矛盾冲突的段落。恢宏的铜管带入戏剧紧张的气氛,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弦乐的各个声部快速而激烈地穿插在赋格的段落中,最终推向由铜管引导的高潮部分。之后,合唱以令人无比伤感惋惜的旋律,评论这对彼此相爱的恋人不幸的一生,感人至深。弦乐也同时奏出如泣如诉、无比柔美的抒情性段落。从中可以看到,古诺的管弦乐配器技术极为娴熟,致使这一段充分浓缩并综合了歌剧中的戏剧冲突和唯美精致的浪漫主义旋律。在合唱虔诚动人的旋律中唱出朱丽叶那无与伦比的美丽动人时,主人公便踏着轻盈灵巧的步伐,闪耀地绽放在舞台中央,以单纯、自信的姿态,展现对生活充满期待的美好愿景。伴随着朱丽叶而欢腾的舞曲音乐,也生动形象地衬托了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当罗密欧第一次见到朱丽叶时,瞬间便为她着迷,唱出一曲爱情咏叹调,宣泄其纯正的法式浪漫情怀,让观众一同沉醉在人类最美好的爱情之中。作为爱情的回应,朱丽叶唱出了著名咏叹调“我愿生活在美梦中”(Je veux vivre Dans ce rêve),用激动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灵巧的花腔唱出抒情的曼妙旋律,音乐中又略带忐忑的心情。频繁的离调、转调和半音化的旋律,使原本大调的调性变得模糊,最后连续的模进旋律,将旋律推向华丽的花腔旋律的高音,在激情和奔放中,展现了朱丽叶勇敢奔赴爱情的坚定决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一次二重唱,音乐中的旋律带着对爱情和对方的渴望而产生的激情,也有彼此间情感控制所流露的温存和小心翼翼。旋律中的轻盈温柔与炽热激情形成了情绪上和音乐材料上的对比,更增添了两人之间情感的浓度,也为后续悲剧性的结局做了铺垫。
第二幕序曲是古诺音乐风格和个人气质的集中体现。梦幻曲般的旋律和恰如其分的转调令人如痴如醉,充分展现了他作品中独特而出众的温柔、梦幻和丰腴的情感,这些精致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配器,以及乐器之间的默契与配合,成功地传达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真切而复杂的情感。这一幕中(同时也是全剧中)最感人至深的段落,莫过于阳台约会的美好爱恋了。管弦乐与人声交织在一起,在罗密欧一次次热切的呼唤中,模进式的音乐跌宕起伏,以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将剧情推向高潮。同样的诗情篇章出现在第四幕的序曲,古诺将难以名状的苦楚和至纯至真的诗意相结合,用悲情式绵延悠长的旋律,在弦乐声部的推动中,成为戏剧悲剧性情感的催化剂。第三幕是本剧戏剧结构和情绪的转折点,两个家族间的冲突在此集中爆发,戏剧性矛盾在这里达到了高点,同时也预示着整部歌剧无可回避的悲剧性结局。如果说前两幕的戏剧情节和戏剧色彩是甜蜜而明快的,那么在经历第三幕的戏剧冲突后,第四幕和第五幕就急转而下,集中呈现出悲剧性的忧伤且阴郁的戏剧色彩。




从第四幕开始,音乐集中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焦虑、忧愁、恐惧、犹豫、纠结、怜惜和相互依恋、疼爱、不舍的复杂情感,频繁转调甚至远关系调性的变换加剧,半音化的和声与多变的音乐织体也随之越来越复杂,不协和和弦的频繁使用、减七和弦的模进等音乐推进方式,也使整部戏剧的戏剧氛围更为阴森可怖。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重唱段落里,连续下行的旋律,表现出两人的无助和忧伤。音乐伴随着两人之间纠结、犹豫的情感纠缠,不断呈现迂回、纠葛、缠绕和各种反复的情感推进的状态,表现了音乐进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最终在不可抑制的强烈爱恋的强有力的推动下,在去留问题的纠结犹豫之间,罗密欧的爱恋之情冲破了一切,以赴死的决心将情感浓度推向最高潮。随着剧情的推进,家族的仇恨持续演变,朱丽叶最终找到神父,希望帮助她摆脱困境。在神父给出的“毒药”面前,朱丽叶的情绪继续在生死中纠结,最终,在著名的“毒药咏叹调”中,唱出了她为了爱情冲破一切桎梏,冲破一切家族的仇恨,直至冲破生死的藩篱,为自己的挚爱勇敢地将毒药一饮而尽,在音乐强有力的高音中,将坚韧不屈的为爱执着的品质展现得至高至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第五幕序曲,似乎是一曲为爱低吟的挽歌,唱出了整部戏剧悲剧性的哀怨惆怅的旋律。在这一幕中,最精彩的戏剧性情节,莫过于当罗密欧发现朱丽叶时,误以为她已经身亡,悲痛下将真毒药一饮而尽。罗密欧服毒后,朱丽叶慢慢苏醒,当罗密欧看到朱丽叶生还,当朱丽叶也看到眼前的罗密欧时,二人欣喜若狂,畅想远走高飞的幸福生活。然而,随着罗密欧的毒药发作,这对苦命鸳鸯痛苦的悲剧结局最终还是来临了。最终,在悲痛欲绝中,两人双双奔赴黄泉,演绎了悲剧性的升华“爱之死”的感人段落。悲伤的旋律在管弦乐的衬托之下,追忆往昔美好时光,也对死亡充满恐惧。整段戏剧情节和音乐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可谓“到底不懈之笔”,无论从音乐的角度还是从戏剧的观赏性而言,都是最精彩的戏剧收尾,给人以无尽的感慨和唏嘘。观众最后的热烈掌声和激动的呼喊,也正是对这部剧成功上演最好的现场反馈。
由许忠执棒、张庆新执导的这一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论在舞台听觉还是音乐听觉上,都给人以绝美惊艳的感觉。这部歌剧的呈现,最考验演员功力的地方,在于戏剧音乐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迂回曲折的复杂戏剧情节和动作展开,如何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表现,通过全剧中层次丰富的音乐和舞台的各个要素,综合性地将细腻多变的戏剧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戏剧矛盾发展过程,以最隽永最动人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本场演出中,无论是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与巴黎爱乐大厅、巴黎管弦乐团的16位首席演奏家们共同呈现的管弦乐部分,还是中外优秀的歌剧演员们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唱演部分,都全情投入,以娴熟精湛的音乐表现技术,富有深度地表现戏剧人物心理和情感状态,以最深刻细腻的方式,展现了歌剧的艺术形象,管弦乐演奏、独唱、重唱、合唱,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音乐展现之外,舞台设计和视觉呈现也具有很强的观赏美感。舞台设计搭配灯光设计,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诸多巧妙的光影设计和色彩分区,使舞台充满了奇幻的变化和层出不穷的视觉冲击力。其中,光影的反射效果,以及用红色的灯光所表征的杀戮和鲜血,都恰到好处地推进了戏剧矛盾展开。舞蹈场面融入歌剧是法国抒情歌剧历来的传统,华丽的舞蹈增添了视觉的观感,成为歌剧舞台上的一抹靓丽色彩,也渲染了舞会上优雅、祥和、欢乐的戏剧氛围。
在音乐的表达上,指挥家许忠将管弦乐的声音调配得极具感染力,在戏剧人物的内在动作和情感的描绘、戏剧情境的铺陈和推进戏剧关键情节的发展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多个场景音乐和序曲段落中,弦乐部分对于声音的控制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贯且富于变化的弦乐运弓,使整个弦乐声部具有了天鹅绒般丝滑绵醇的声音,柔美酣畅的音色凸显了整部歌剧高贵、典雅、圣洁、纯真的气质,将古诺的音乐抒情细腻的美感,通过管弦乐和人声的演绎,到达了近乎完美的境地,让人听罢如痴如醉。铜管和木管的音色,也如弦乐一般柔美丝滑,没有一丝生硬和矫揉造作,恰到好处地映射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位主角的形象与气质。尤其在阳台约会的场景中,管弦乐的演奏铺垫了两人无比真挚纯洁炙热的爱恋,弦乐部分的整体音色和控制力,以及悠长绵延的长气息的旋律之下,连贯的声音表现堪称完美演绎。每件乐器在指挥的调度之下,都尽显其独特的音色和出众的音乐表现力,形成一幅细腻抒情又庞大奔流的音乐画卷,展现出极其细致考究的丰富音乐层次和情感深度,充满了对戏剧情感的深度诠释,更体现了演奏家们精湛卓越的演奏实力。
歌剧中,演绎朱丽叶的女高音莱昂诺尔·博尼利亚(Leonor Bonilla)和饰演罗密欧的男高音托马斯·贝廷格(Thomas Bettinger)均是非常出色的歌剧演员。莱昂诺尔·博尼利亚是一位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出生于塞维利亚,以其卓越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享誉国际歌剧界。托马斯·贝廷格则是一位法国男高音。两人都有着迷人的纯正柔美音色和悠长的气息,成功地演绎了剧中绵延的旋律。托马斯·贝廷格多次在高音上的高难度的弱音处理,细若游丝,展现出对声音精准的控制力。尽管他们的音量和声音的张力,不同于瓦格纳歌剧演员那般宽厚强劲的音高幅度,也非充满爆发力和戏剧张力的声音类型,但是他们的表现近乎完美地呈现了歌剧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延续的基本原则:诗意的语言,自然的歌唱。他们将法国浪漫主义抒情歌剧所特有的旋律美感、抒情细腻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那一晚,他们优美如歌的声音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内自由飘扬翱翔,富有穿透力和美感,更赋予了戏剧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层次感。其他歌剧演员的表现力也是可圈可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整部歌剧中,角色演员们的声音搭配平衡,整体音色统一,空间感和层次性表现得深入人心,同时也充分具有歌剧的说服力。

作为法国抒情歌剧的典型特征,剧中合唱的戏份很足,在叙述情节发展、评论剧中人物以及推进戏剧矛盾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作为成熟的高水平合唱团,运用合唱中多变的声部展开,以及细腻的合唱处理,形成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在剧中,合唱常常作为戏剧氛围的先导,营造出与戏剧情境相匹配的特定氛围。全剧的序曲之后,合唱就以沉重而凝重的语气,介绍两个长期不和的望族之间,命中注定是一场血雨腥风中生死存亡的争斗。在暴风雨中的一缕阳光,将最终结束两个家族的仇恨。可以说,开场的这一段合唱,已经为整部剧的戏剧情境和色彩进行了铺垫,当中有仇恨、有争斗,也有温暖和纯情。随后,在第一幕假面舞会开始的过程中,经过合唱的渲染,充分表现了舞会场面上热闹非凡,无比欢乐的戏剧场景。在管弦乐的配合之下,这种转换灵活而恰到好处,共同创造了充满戏剧性的场面。在第三幕罗密欧为了朋友刺杀了提拔特。罗密欧此时复杂的内心已经惊慌失措,合唱随即唱响哀怨的唱段,用悲哀的语气唱出了年轻人意气用事,用失去理性的狂怒,沾染了悲剧性的鲜血下场,评述了这一场惨烈的戏剧矛盾。最后在半音阶上行的旋律中,将戏剧情感推向高潮,之后连接公爵入场的段落。当公爵宣布不公平的处置办法后,罗密欧失望至极,此时,合唱团又唱出了述评式的合唱,并在不公正的控诉中,将音乐推向又一个新的戏剧高潮。在几次歌剧最重要的戏剧性转折的过程中,合唱都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近几年来,我欣喜地看到,上海歌剧院通过与众多国际知名歌剧院和中外优秀的歌剧艺术名家合作的经历,无论从选剧品位、演唱能力、演奏能力,还是表演水平、舞台设计上看,都已迈向世界一流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歌剧审美品格,也提高了申城观众的欣赏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经典剧目的选择上,上海歌剧院已经不再拘泥于耳熟能详的咏叹调所涵盖的热门剧目,而逐渐转向更具有戏剧内涵、思想深度的作品,音乐也更趋于多变而复杂。对于观众而言,歌剧剧目的欣赏门槛更高,更需要艺术品位和修为,才能从中体味剧中人物内心动作的刻画,领悟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中,所展现的细腻、复杂、多变的戏剧情感,从而感受歌剧所带来的对人物命运终极思考,积极对世界重新认知。这也体现了上海歌剧院在生产艺术产品、创造艺术价值的时候,所秉持的一份难得的文化坚守与文化自信。
(吴佳,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本文为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歌曲创作研究(项目负责人:安栋,项目编号:24BD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刘英,项目编号:21ZD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