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聚焦、三推进”助推新就业群体党建
2025-01-31朝阳区大屯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
朝阳区大屯街道积极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路径,着眼党建“谁负责”、党组织“怎么建”、党组织如何“起作用”等问题,把外力推动和激发内力结合起来,完善工作链条、创新工作手段、突出作用发挥,进一步拓展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广大新就业群体凝聚在党旗下。
大屯街道总人口17.67万人,呈现面积大、人口多的显著特点;辖区有五大餐饮美食集中区,设有快递外卖网点14家,快递员和骑手共计537人,男性多、学历低、人员流动性大。大屯街道党工委围绕“三聚焦、三推进”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创新探索工作模式,努力把新就业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定下来,让“最熟悉的陌生人”成为“最熟悉的身边人”,为新兴业态厚植发展土壤、释放更大潜力。
聚焦组织体系推进党的工作全覆盖
强领导,把稳政治方向。为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党建“谁负责”“谁来抓”的问题,街道党工委筑牢“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责任体系,联动街道工青妇、平安办、民生办等部门,在街道层面建立新就业群体底数动态排查、服务关爱保障、参与基层治理等工作机制,形成全域共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良好态势。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访谈等形式,摸清地区新就业群体底数,同快递和外卖骑手团队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微信群吸纳活跃骑手400余人,持续完善基础台账和联系机制,构建起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接收和发展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6人。
优组织,健全组织体系。根据新就业群体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特点,街道党工委成立新就业群体功能型党支部,由专职党务工作者担任党组织书记,选派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实现“街道工委—社区党委—新就业群体党支部”联合发力,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有形覆盖、有效覆盖。
重引导,加强思想引领。街道党工委高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以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为切入口,聚焦权益保障、有效参与决策等方面积极履行党组织职责,组织党员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线收看《党课开讲了》、开展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10场,有效推动新就业群体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升职业素养和认知水平,将新就业群体团结在党旗下、温暖在服务里、凝聚在治理中。
聚焦时时处处推进阵地服务全方位
聚资源,提供阵地保障。街道党工委采取“4+2+24”阵地模式,以北苑路为中心分界线分别于东西两侧商圈建立4处“新巢驿站”,设立党群服务站和小哥加油站,围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24个“小哥驿角”。街道党工委依托阵地建设,紧贴需求,做到“阵地走得进来,服务送得出去,温暖暖得人心”,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共同营造新巢“驿”家。
优服务,实现暖心关爱。街道党工委立足新就业群体需求,聚焦“取件的点、送餐的路、租住的家”,链接街道及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资源,持续开展系列活动。整合首佳物业党委等32家单位党建资源、统筹逸丝风尚、眉州东坡等97家地区企业理发餐饮资源,为新就业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12场,提供上门义诊、义务理发、夜探奥森等暖心活动58场,服务超1500人次。
解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围绕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找路难、充电难、就餐难等实际问题,街道党工委探索建立“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从业人员”及“咨询问题线上办、一般问题属地办、紧急问题就近办、难点问题协调办”的“双联四办”服务机制。在DT51等商业集中地段,规划11处外卖专属停车区域,配置充电设施接口529个,设立取餐专用货架、规划专用通道等,有效提高骑手取餐效率。同时,街道党工委同24个社区党委一起,统筹汇总辖区资源和信息,健全单元楼、门牌号等关键标识信息,动员135家友好商户开辟折扣区域,绘制发布《新就业群体便民服务地图》,将充电点位、公共厕所等信息制成手册并同步上线高德小程序,让骑手随时随地随手就可以找到阵地、得到服务。
聚焦作用发挥推进融入治理全周期
有表率,有效发挥行业优势。围绕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精细化治理工作,1名党员顺丰快递小哥成为社区网格员,带头倡议“骑手公约”。充分发挥快递、外卖骑手“在路上”的优势,提倡小哥在收递和外卖服务的同时关注社区网格内各种情况,在社情民意收集、异常情况预警等方面发挥作用。
重参与,强化工作获得感。街道党工委发挥现有企业党建、楼宇党建、行业党建优势,推动骑手小哥参与楼宇治理、商圈治理,成为一头串起商家店铺,一头连着白领居民的治理纽带。目前,街道共设立20个新就业群体副楼长,小到快递外卖架的安全位置的选定,大到楼院治安巡护,小哥副楼长们被赋予了更多责任。
树典型,提升职业荣誉感。街道党工委注重挖掘新就业群体在岗位建功、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中的先进事迹,强化身份认同和榜样激励,连续3年每年评选“最美骑手”10名。通过党建引领,赋予新就业群体“网格员”、“副楼长”等实实在在的治理身份,“以服务换服务、抓服务促治理”,形成“温暖传递、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