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仪彰显青春风范
2025-01-26梅瑞琪
青年朋友们,礼仪文化承载着尊重、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意义,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礼仪不是束缚,而是艺术,它教会我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生阶段中如何以最优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学会在现代生活中用最温暖的方式与他人共处,这不仅是每个人都值得投资的“软实力”,更是彰显时代新人青春风采的文化窗口。
我们计划在全年用12堂课来谈一谈礼仪。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青年朋友们能够明礼知礼行礼,彰显中国“礼仪之邦”之称谓。
礼仪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传统的礼仪教育模式往往是“大水漫灌”,通过大规模的讲座、统一的课程设置,试图将礼仪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然而,这种方式忽略了个体的差异,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如今,我们倡导“精准滴灌”式的礼仪教育。对于小学生,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儿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如排队、问好等。对于中学生,则结合校园社交场景,开展人际交往礼仪的专项培训,帮助他们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而对于职场新人,礼仪课程则聚焦于会议礼仪、商务谈判礼仪等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精准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礼仪教育能够更加贴合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合适的时机接受到最适宜的礼仪教育。
礼仪践行:从“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礼仪的践行处于“自然自发”的状态。例如,在家庭环境中,一些孩子可能只是出于本能地听从父母的教导,在长辈面前表现出礼貌,但并不完全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而在社会公共场合,部分人遵守礼仪规范也仅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指责或处罚。然而,时代新人应追求从“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转变。这意味着青年们要深入理解礼仪的本质,将礼仪内化于心。杭州亚运会期间,青年志愿者们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和规范的礼仪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运动员和游客,他们用标准的引导手势、流利的外语和真诚的微笑,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志愿者们主动关心他人、尊重受助者的意愿,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从内心深处将关爱与尊重作为行为准则,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礼仪为己任,积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自觉的行为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高尚品德和社会担当,使礼仪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生动体现。
礼仪发展:从“传下去”到“活起来”
礼仪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传下去”,而忽略了其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礼仪要“活起来”,就需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例如,传统节日的礼仪习俗可以通过创新的庆祝方式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春节期间,除了传统的拜年、猜灯谜、贴春联等活动,还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如线上的春节文化分享会、创意短视频拜年等,让传统礼仪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礼仪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重现古代礼仪场景,增强人们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使礼仪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如此,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传统礼仪在虚拟空间得以延续或转型,如线上社交礼仪、环境礼仪等等。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礼仪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多元的文化冲击给青年人带来挑战,一些不良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着青年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坚守,少数国人的不文明行为甚至被打上民族性标签或被肆意放大传播,有损青年形象、国家形象,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朋友们要学习一些礼仪知识,在礼仪教育中,形成对国家、对民族的尊崇与敬爱,在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中彰显爱国者的光荣与自豪,争做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