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传情
2025-01-26张子焕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春联来表达美好愿望和增加节日气氛,每每此时,我便想起小时候写春联的情形。
爸爸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有村民请爸爸写春联。张家还没写完,李家就又等着来请。爸爸总是来者不拒,有时还要自备数张红纸,写好了给那些孤寡老人送去。周边几个村庄写下来,也就临近年终岁尾了。这段日子里,爸爸的脚都站麻了,手也写酸了,但从不说一声苦累,因为他是心甘情愿为乡里乡亲做点事情的。
春节前几天,请爸爸写春联的人就更多了,常常是坐在我家里等。如果有事需要去办就说一句:“你随便写吧,喜气些就行。”或者把写有内容的字条放下,过一会儿再回来问问写好了没有。而那些没事的则坐在我家炕上喝着水,互相你一根我一根递着纸烟,粗门大嗓地唠着谁家丢了老腊肉,哪家孩子当了兵……邻居有一个大叔喜欢看古书,只要他一到,我家立刻就变成了评书现场,热闹起来。当然他也经常口吐金莲地说出几副上佳的春联,使得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人,都七嘴八舌地参谋着,好不热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说他自己老了,便把心思放在了对我和哥哥的培养上。每天晚间见我俩写完作业,爸爸就拿出笔墨纸砚让我们练字。我对书法兴趣寡淡,对音乐情有独钟,久而久之,我的进步不大,哥哥的毛笔字却进步神速,甚至大有青出于蓝的意味。于是每年写春联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哥哥的身上,哥哥刀笔纯熟,日渐精进,每到春节便成了大忙人。
哥哥写春联不像爸爸那样按着《春联荟萃》之类的书抄录,而是根据写春联人家的情况写出新意,想好后立马执笔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布局合理、字体遒劲。他给开小卖部的人家写“生意兴隆通四海,风味鲜美誉五湖”;给新婚小两口写“红莺对歌国泰民安,喜字成双花好月圆”。赵爷爷爱养花,满屋子的翠绿鲜红,哥哥便为他写就一副“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家园四季平安”。这些春联,通俗易懂,直接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乡亲们欢迎。
我家和我家亲戚的春联总是写在最后,哥哥选纸、折纸、裁纸,常常一落笔,浓浓春意便油然而生,一股祥和喜庆的气息跃然纸面。哥哥写春联会让我在一旁做帮手,站在桌子的另一边,帮他研墨、抻纸。可别小瞧这些琐事,里面蛮有学问呢!比如说研墨,墨块儿要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尤其是力度要保持均匀,不要用力过轻或过重,以免墨汁粗糙或不匀。抻纸也不简单,因为这个过程哥哥往往并不提醒,全靠我的观察,两只手小心翼翼捏着春联的一端,每当哥哥写完一个字,起笔蘸墨的瞬间轻轻拉过一格,早了晚了都不行。写完一联,我就平端着,把写好的红纸晾到地上或床上。不多时屋里便如一片鲜艳的海洋。
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爸爸说,工作中没有一笔好字可不行哦,今年咱家的春联就你来写。虽然耳濡目染了许多年,但我还是感觉缺少这方面的天赋,但父命难违,很少拿毛笔的我只好现学现卖起来。先是在报纸上练字,找到感觉后拿破旧一些的红纸小试牛刀,最后用大红纸正式“开工”。爸爸看了看我忙碌几天后的“成果”,淡淡说了句:“字的间架结构还行,但笔力不够,个别字有些浮漂,继续努力。”尽管如此,从爸爸的神色里,我还是读出了些许满意。
一年又一年,我和哥哥都远走他乡工作,并不是每个春节都回家过年,而爸爸也年龄大了,笔都有些拿不稳,渐渐地找我家写春联的人少了。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每到要过年那几天,满大街都有印刷精美的春联在卖,那鲜红泛光的纸张,粗壮镶边的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很是气派,谁还费事去请人写春联呢?
但是机器印制的春联总感觉少了淡淡的墨香味,也没有了乡亲们聚在一起拉家常、品春联的热乎劲,这让爸爸颇有些失落。每年爸爸写完了自家的春联,都会端详着独自叹息一番,想必是在怀念以前写春联的氛围和浓浓的乡情吧!
每年小年一过,听到远远近近的鞭炮噼啪作响,就想起乡下白发苍苍的爸爸。眼里含着泪掏出手机,拨通了他的电话:“爸,春节马上就到了,儿子今年不能回家,您老多保重。春联您就别亲自动手写了,明天我买几副给您寄过去。”
“别别,只要我能动,家里的春联就自己写。你们都忙,也懒得买笔和纸,我写好了让隔壁小五寄给你们。”“爸,邮寄费比花钱买春联还贵呢。”“儿子啊,这写春联就不是钱的事儿。”
是爸爸固执吗?我想不是,因为爸爸坚守的是一种温馨祥和,抑或一种文化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