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兴安凝聚青春力量 共青团大兴安岭地委
2025-01-26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要求,共青团大兴安岭地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持续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先锋力量作用,有效彰显对新兴领域青年的引领效能,不断增强对社会治理的贡献,团结带领广大青少年争当社会服务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满足青年“四创”需求,做好青年发展的“服务员”
把握创新创意特点,遵循创业创造规律,推动“青创+”服务体系延伸拓展,在青春和兴安的“双向奔赴”中彰显青年风采。
构建“组织化”青年社群。依托全区各大中专院校、高中成立“青年人才驿站”,组建常态化联系群组,健全跟踪联络和服务保障机制,增强青年人才回引工作精准度。
打造“青年化”实践阵地。抓住“三下乡”社会实践启动契机,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民俗文化深化“团团寻足迹”实践体验。
持续拓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渠道,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地、县两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推荐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版画基地成为省级“‘四创’实践实习基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商产业园作用,着力打造青创“服务链”和“人才港”。
举办“兴安手信·‘青’山有礼”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以赛促学激活青年创意热情。创新开展“你好同学·兴安来信”书信邮寄活动,从“城产人文”等多维度宣传大兴安岭地区就业环境、人才政策,有效架起“乡情桥”,激发“家乡情”。
缓解青年现实焦虑,做好党和青年的“联络员”
服务普遍需求,促进全面发展,做实做细“我为青年办实事”实践活动,努力成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离不开的可靠力量。
优化成长环境,青年获得感成色更足。创新实施“青春有约·绘梦兴安”伙伴计划,打造“你的好朋友——大兴安岭共青团”交友名片。充分发挥“青年之家”“社区少工委”等阵地优势,创建“青年友好型场馆”“快递小哥·青春驿站”等交往交流场所。持续优化学习、交友、分享一体式社交载体,助力青年充电赋能。
解决急难愁盼,青年幸福感更可持续。动员全区各级团、队组织通过情感关怀、亲情陪护、课业辅导等形式,开展“九号助学金”“青春暖流”等关爱青少年活动。持续打造“平安兴安·青春同心”权益保护工作品牌,开展“青春自护”“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推动构建坚实法治屏障。
履行青年志愿使命,做好振兴发展的“领航员”
凝聚青年力量,焕发青春活力,持续深化“温暖兴安·团团与志愿同行”品牌建设,充分展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应有贡献。
助力基层建设“青担当”。创新打造“1+1+N”志愿服务模式,建立地、县、乡、村四级联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动员青年志愿者围绕防火防汛、扶残助弱、生态环保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深入开展“龙江是我家·越玩越有Young”主题活动,招募“青年文旅推荐官”9名,制作发布“兴安六十载”“回到大山的青年人”等主题短视频、海报六十余个,广泛推介“有青味”“受青睐”的“打卡点位”“旅游攻略”。持续推广“探秘最北绿水青山·畅游最美生态兴安”微信小程序,手工绘制大兴安岭地区特色景点29处,动员青少年每日兑换步数参与“云游览”,为全域全季旅游吸引更多“青年粉”。
融入固边兴边“青行动”。深化“固边兴边·青春建功”行动,组建青年护边志愿服务队9支,切实筑牢青少年“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构筑守护祖国“北大门”的青春堡垒。
强化青年组织建设,做好改革建设的“业务员”
强化党建引领,着力固本强基,深入构建“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格局,在全方位锻造、深层次变革中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提升最北团建品牌“亮度”。持续落实“心向党中央·青春献北疆”团建载体,深化“青廉”机关、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三清二推三录入”工作举措,深入实施社会领域团组织密度提升专项行动,采取“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便于管理”建团模式,新建社会领域团组织,有效延伸团组织服务触角和工作手臂,加强新兴青年群体“黏度”。
依托“千联万聚常引”人才库,强化对“两企三新”青年的联系力度,申报青年社会组织中央彩票基金“伙伴计划”项目,组织“青联大讲堂”“青社学堂”等活动,动员青联委员广泛参加“助农直播”“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切实把“服务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积极融入新兴领域青年“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