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哥”摘“帽”记
2025-01-25孙泽钫
我跟随父母在南京生活了11年,这两年才回到故乡湖南益阳生活、学习。
刚进这个班级时,我听不懂同学们的乡音。每次下课,我都沉默不语,总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所以被班上的“好事者”冠以“沉默哥”的“美”名。
“喂,孙泽钫,一起克恰饭(去吃饭)?”这天刚下课,同桌就邀请我。我的视线从书本上移开,一脸疑惑,茫然地望着他。我真听不懂啊,半天没回答。“你还真的是‘沉默哥’,好高冷!我喊你半天,你话都不回一句。”我无力辩白,只能任同学“沉默哥,沉默哥”地叫。从此,我更加沉默了。
谁料,一个月后,转机出现了。
这天英语课上,老师说要选几个领读的学生,每天在早自习时间带着同学们读英语。我有点儿心动了,心想:好哇,我的英语口语不差,我报个名。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们都沉默不语,甚至以往那几个上课积极的同学,都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老师发现他们似的。我有点儿担心了,警告自己:几个成绩比你好的同学都不报名,你瞎出什么风头?我掐断了自己心中勇敢迈出第一步的幼苗。
胡思乱想之际,一句标准的普通话传来:“孙泽钫,你从大城市南京来,英语口语好,你先试试!”老师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兴奋地站起来,却又因胆怯而口是心非:“老师,我不行啊……”“你不试试,凭什么说不行呢?”“我真的不行!”“来吧,只有勇敢走出第一步,你才知道自己行不行!老师相信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就这样,我被老师推上了讲台。我两腿发抖,鼻尖出汗。但我努力平复心情,挺直了背,清了清嗓子,认真读起来……语毕,台下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向同学们鞠了个躬,匆匆跑下讲台。老师表扬我:“我说了吧,你能行!不迈出第一步,怎会发现自己的优秀?”
课后,同桌向我竖起大拇指,玩笑似的说:“‘沉默哥’不再沉默喽!”我心里美滋滋的。
以后的日子,我尽心尽力当好领读者,从单词到句子,再到课文,俨然是个小老师。老师很满意我的工作,夸我越来越大胆了,发音正确,声音也好听。
找我说话的同学也变多了,我听不懂乡音时,也能够大胆地说一句“请你说普通话,因为我听不懂益阳话”了。同学们跟我有说有笑,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能够融入他们了。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勇敢迈出第一步,当英语领读者的结果;我也知道,有了迈出第一步的经历,我的人生之歌会奏响自信的旋律。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没有同学再叫我“沉默哥”了。
朋友,我用我“沉默哥”成功摘“帽”的经历告诉你:唯有迈出那勇敢的第一步,你才能发现自己有多优秀!
(指导教师:周红平)
点评
烟花,在夜空绽放才会更灿烂;清泉,在沙漠品尝才会更甘甜。这就是“对比”的神奇魔力。本文的作者就很会用“对比”这一手法。他先铺垫自己的沉默——因听不懂乡音而获得了“沉默哥”这个绰号;接着写因为自己领读英语而打破沉默;最后写自己成功融入同学之中,“沉默哥”成功摘“帽”。在这个故事中,显然是起初“沉默哥”的“沉默”,才让他最后的一鸣惊人有了更强的冲击力。这也叫作“欲扬先抑”,在一抑一扬的对比中让作文获得了叙事张力。
(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