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新品种安科1618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5-01-24曹杰黄傲孙轶梁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品种选育田间管理产量

摘要" 安科1618是以石优17号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在2018—2019、2019—2020年皖淮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468.4"kg/hm2;在2020—202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501.3"kg/hm2,多次试验增产点率均超过60%。其综合农艺性状佳,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高产栽培注重均匀拌种、选择适宜播期;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注重查苗补苗、冬季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田间去杂。本研究为该品种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科1618;品种选育;产量;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1-0024-04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6

Breeding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wheat variety Anke 1618

Abstract" Anke 1618 is a new semi-winter wheat variety with Shiyou 17 as the mother and Zhoumai 18 as the father. It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yield, stable-yield, wide adaptability and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The breeding process, agronomic traits such as whole growth period, plant height, panicle number and yield of this variety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average yield of this variety was 8 468.4 kg/hm2 in the regional experiment of Wanhuai wheat complex in 2018-2019 and 2019-2020. In the 2020-2021 production test, the average yield was 8 501.3 kg/hm2, and the yield increase point rate of multiple tests was more than 60%. Its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were good, disease resistance was better, quality was superior; high-yield cultivation emphasized uniform seed mixing and selecting suitable sowing dates; 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field management focused on seedling inspec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winter irriga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diseases, and weeds, as well as field impurity removal.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is variety in the north of Huaih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region.

Keywords" Anke 1618; variety breeding; yield; field management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业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1]。安徽是小麦种植大省之一,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全省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2-3]。近年来,关于小麦品种表现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宁江权等[4]研究表明,伟隆188在陕西关中灌区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较好,可进行适当推广;潘晓东等[5]研究认为,同舟55的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广,属于中筋品种;魏法民等[6]分析了小麦在选种、播种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并探讨了防冻害技术、防病虫害技术等集成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安科1618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情况、品种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父本选用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小麦品种周麦18,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株高80"cm左右,具有高产、稳产、多抗、耐旱和适应性广等特点[7]。母本选用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小麦品种石优17号(石02-6207),半冬性,株高80"cm左右,分蘖性较强,籽粒较饱满。

1.2 选育过程

2007年以周麦18为父本、石优17号(石02-6207)为母本配置杂交,对后代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F1代组合代号为07F158;F2代经过田间性状考察以及考种后,保留238个单穗;F3代经过田间性状考察以及考种后,保留27个单株,形成株系;F4代保留38个单株,形成株系;在田间表现优异的F5株系中,每个株系选40个单穗;F6代穗行共114行,对收获株系进行产量分析,并结合不同生育期的田间综合表现及籽粒商品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穗行21890表现优异,进入2013年度鉴定圃,命名为13ELT087。2013年在阜南、濉溪展开鉴定;2014年在安徽阜南、龙亢、固镇、蒙城和濉溪5个地点开展品比试验;2015年在濉溪点播繁殖,参加安徽省品比试验;2016年在濉溪点播繁殖,参加联合攻关抗赤性鉴定,经鉴定赤霉病达到中抗,去劣去杂,混收;2018年参加安丰联合体区域试验;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安科1618,审定编号为皖审麦20211019。

2 品种区域试验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

2.1 2018—2019年品种区域试验

2018—2019年,该品种参加安徽皖淮小麦品种联合体区域试验,其农艺性状及产量如表1所示,试验地点共有11个,以济麦22作为对照(CK)。由表1可知,该品种平均全生育期227"d,平均株高82"cm,平均穗数671.6万穗/hm2,平均穗粒数36.8粒,平均千粒重42.7"g,平均产量9 025.8"kg/hm2,较CK平均增产0.19%;在淮北、太和及界首等7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63.6%。

2.2 2019—2020年品种区域试验

2019—2020年,该品种参加安徽皖淮小麦品种联合体区域试验,其农艺性状及产量如表2所示,试验地点共有8个,以济麦22作为对照。该品种平均生育期222"d,平均株高89"cm,平均穗数646.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36.0粒,平均千粒重40.1"g,平均产量7 911.0"kg/hm2,较CK平均增产3.77%;宿州、淮北和涡阳等6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率75.0%。

2.3 2020—2021年品种生产试验

2020—2021年该品种参加安徽皖淮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其农艺性状及产量如表3所示,该品种平均全生育期224"d,平均株高88"cm,平均穗数646.9万穗/hm2,平均穗粒数34.1粒,平均千粒重42.8"g,平均产量8 501.3"kg/hm2,较CK平均增产3.82%;宿州、淮北和砀山等8个试验地点增产,增产点率100%。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性

依据2018—2021年区域试验结果,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24.3"d,较CK早熟0.7"d,平均株高85.2"cm,平均穗数646.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34.1粒,平均千粒重42.8"g。幼苗半匍匐,浓绿色,长势旺,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株型紧凑,旗叶斜上举,茎秆弹性较好;长方形穗,穗层整齐,穗子大小中等,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黑胚率1.5%;整齐度好,结实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佳。

3.2 抗病性

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鉴定,在2018—2019年区域试验中,该品种中抗赤霉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在2019—2020年区域试验中,该品种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感纹枯病。

3.3 品质

在2018—2019年、2019—2020年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容重分别为828和833"g/L,粗蛋白(干基)14.04%和14.18%,湿面筋(14%湿基)30.4%和33.5%,吸水量(14%湿基)54.1和59.5"mL/100"g,稳定时间29.3和24.1"min,最大拉伸阻力790和620 EU,拉伸面积126和123"cm2,分别属于中筋、中强筋。

4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管理

4.1.1 播前准备 播种前用拌种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培育壮苗。用30%嘧·咪·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均匀拌种,待种子晾干松散后播种,可防蝼蛄、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精细整地是小麦高产的基本要求之一。王丽英[8]研究认为,小麦播前要求土壤深耕,耕深20~25"cm,畦面平整,旋地要旋透,可采用驱动耙进行旋播,并在播种后镇压保墒。

4.1.2 适宜播期及密度 严格控制播种质量,种肥同播确保种、肥量比例合理。该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8—20日,基本苗数控制在210万~270万株/hm2,朱洪文等[9]研究认为,应根据播种时期和土壤肥力调整播种密度,播期推迟时,适当加大播种量,推迟1"d播种量增加15~22"kg/hm2。播种均匀,播量准确,不重播、漏播,覆土严密,保证播种质量。

4.2 施肥管理

规范使用播肥机,减少作业环节肥料的浪费。费新茹等[10]研究表明,一般生育期施纯氮肥270~330"kg/hm2,在小麦4~5叶期,增施促蘖平衡肥,施用量75~115"kg/hm2,小分蘖开始死亡时追施拔节肥,孕穗期至籽粒灌浆期进行叶面喷肥,注意防治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适当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植株生长。

4.3 田间管理

4.3.1 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和疏苗,确保苗齐、苗匀。因播种机故障导致个别地块出现缺苗断垄或漏播情况,及时安排机械进行补种。李娟[11]研究指出,小麦补种在返青后至拔节期进行,一般补栽45万株/hm2左右。

4.3.2 冬季灌溉 小麦播种20"d后,根据土壤墒情和苗势强弱,确保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进行适量追肥。冬灌通常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溉后适时进行中耕松土,既有利于保墒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对于壮苗期的小麦,可适当延迟灌溉时间,以避免过早的水分浸润对其生长造成负面影响[11]。

4.3.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按照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和合理施用,重点做好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等病害的防控,冯艳[12]研究提出,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均匀喷施发病部位,可有效防治纹枯病。选择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750~900 mL/hm2,或者选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300 g/hm2防治小麦蚜虫[13]。结合田间实际勘查情况及时除草,针对草害严重地块,可在越冬前日均温度15"℃,施用6%氯吡·唑·双氟等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在返青后,对群体较大、茎蘖数超过1 650万/hm2的麦田和抗倒伏能力较差的品种,在小麦3叶期采用壮丰安、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叶面喷施。

4.3.4 田间去杂 田间去杂应于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前进行。赵双锁等[14]研究认为,通过识别苗相、叶色和株型等,结合开花期状态,拔除异株,拉网式去杂1~2遍,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严格去杂1~2次,应做到尽早拔除,最晚于收获前彻底清除。

5 结语

安科1618是由石优17号和周麦18杂交选育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农艺性状及产量和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多年区域试验中,增产点率均超过60%,其全生育期224.3"d,平均株高85.2"cm,平均穗数646.5万穗/hm2,黑胚率1.5%,综合农艺性状佳,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高产栽培注重均匀拌种、选择适宜播期;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注重查苗补苗、冬季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田间去杂。本研究为安科1618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肖群,贾瑞宇,宋开业,等. 弱筋小麦农麦126的选育及其栽培要点[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3):358-359.

[2] 张培.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以皖北地区为例[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8):65-68.

[3] 张磊. 安徽地区小麦种业发展现状及种子处理技术[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1):54-55.

[4] 宁江权,王轩,王铭春,等. 小麦新品种伟隆188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24,70(10):73-75.

[5] 潘晓东,徐建伟,韩爱民. 小麦新品种同舟55的选育过程及丰产适应性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24(18):35-37,51.

[6] 魏法民,王纬纬. 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科技,2024,42(17):85-87.

[7] 吴和平,吕永军,韩玉林,等. 不同播种密度对周麦18号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9(23):1-2,4.

[8] 王丽英. 冬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21(8):20-21.

[9] 朱洪文,郭维超,吴晓卫,等.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苏麦188的选育与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3):61-62.

[10] 费新茹,赵呈明,郭红,等.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盐麦7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24(11):147-149.

[11] 李娟. 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新农民,2024(29):67-69.

[12] 冯艳. 豫北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 河南农业,2023(4):27.

[13] 王修华.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种子科技,2022,40(8):28-30.

[14] 赵双锁,刘晓丹,赵离飞,等. 彩色小麦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2022,53(4):95-98.

猜你喜欢

品种选育田间管理产量
无花果田间管理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鄂西多花木蓝的栽培利用及推广
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荣鑫338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