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综合类科技小院建设探索

2025-01-24田文勇苏嘉华吴蔓陈玉杨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1期

摘要" 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从教学、科研合作和产业服务3个方面对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的建设基础进行研究,并对其基本情况、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实践运作模式等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该科技小院为综合类科技小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使专硕研究生深入蛋鸡生产基地,面向农业安全生产需求,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并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理论讲解转向农业实践。在发展过程中,该科技小院在资源利用、考核制度、科技创新潜力、团队建设以及产业科技成果转化5个方面存在部分问题。对此,提出激活科技小院潜能,促进其品牌化发展;改进考核制度,采用多元化考核指标;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着重开展蛋鸡养殖技术研发等科技创新服务内容;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可行的激励和奖惩机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着手建立“梵净蛋谷”研发中心,校企联合申报承担科研项目等措施,为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综合类科技小院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小院;农村发展领域;蛋鸡养殖;生物炭燃料

中图分类号" G643.0;S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1-0139-06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27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n agricultural integrated technology academy institutes in the field of rural development

Abstract"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of Fanjingshan Egg Chick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from 3 aspect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the basic situ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model,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model of its construction statu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is,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its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is technology academy is a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that, through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enables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s to go deep into the egg chicken production base,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safety production, adopt a mixed teaching method, and regularly invite enterprise technical experts to give special lectures and exchanges, shifting the focu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 training from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to agricultural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technology academy had some problems in 5 aspects: resource utilization, assessment 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tential, team building,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 this regard, it was proposed to activate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academy and promote their branding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assessment system and adopt diversified assessment indicators; promote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a focus on provi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s such 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gg chicken breeding technology; strengthen team building and establish feasible incentive and reward punishment mechanisms; deeply carry ou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projects, establish the “Fanjing Egg Vall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and jointly appl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wi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in the field of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rural development field; egg chicken farming; biochar fuel

农业科技小院是农业院校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农业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专硕)研究生培养的全新模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之一[1-2]。目前,各大高校持续推进“科技小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能提升农户的农业文化素养,改善其精神风貌。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建设模式是依托铜仁地区的有利资源,利用生产实践一线环境,结合高校专硕研究生培养计划,形成的一种达到铜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李琳等[3]研究提出,科技小院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致力于培育高校优秀人才,同时,更肩负着桥梁的角色,紧密联结技术创新者与实际应用者,将先进技术直接传递给服务对象。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村农民紧密度有待加深等问题。程永霞等[4]研究认为,科技小院被视为“产学研用”模式的一种新兴形式,为精准服务“三农”发展提供新举措,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农技人才以及助力农技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科技小院+”农业专硕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朱婷等[5]针对产教学用融合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健全联动机制,并系统化和规范化推进科技小院培养模式等建议。在科技小院建设过程中,赵志博等[6]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将党支部的主题教育引入科技小院,使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有关农业、科技和乡村振兴的话题,全面提升师生素质。李乾等[7]所在的科技小院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摸索正不断壮大,其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实践成效日益显著,已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普服务的主要基地之一。杨钰军[8]研究认为,科技小院在推广服务方面取得成功,重要原因在于其能够深入基层农村,直接服务于农民。这种创新性的科技服务模式让科技小院成员与深入一线,还在农村的实际环境中开展科技研究与服务工作,从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服务效能。

近年来,学者们对涉农高校科技小院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优化建设过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然而,在科技小院的具体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亟待解决。本文从教学、科研合作和产业服务3个方面对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的建设基础进行研究,并对其基本情况、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实践运作模式等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以提升科技小院与高校2个主体之间合作模式的稳定性和建设性,助推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 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建设基础

1.1 教学方面

一是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硕研究生课程体系。依据合作企业的产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科技小院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专硕研究生课程体系,如动员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商业情境设计项目,邀请企业内部高级人才和外部专家联合培训,涵盖全流程知识传授,并通过参与企业实践项目进行知识巩固。在专硕研究生培养期间,要求学生参与3项以上企业产品开发实践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9]。二是试行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科技小院拥有一支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负责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如邀请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校外导师,参与专硕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基于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1.2 科研合作方面

科技小院与依托企业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11月,共同开展了“鸡粪与农林废弃物共热解制备生物炭燃料的研究”等课题研究;2023年8月,共建农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作站;目前双方正在围绕“梵净蛋谷”供应链各环节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为其质量标准、品牌创建和饲料品质提供科学支撑,并提供种苗研发培育、养殖技术和设备研发等技术服务。总体来说,铜仁学院与依托企业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培养专硕研究生并拓展合作范围的潜力。

1.3 产业服务方面

科技小院紧密结合蛋鸡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蛋鸡养殖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蛋品销售策划与市场开拓、绿色兽药研发与推广、蛋鸡粪污资源开发利用、蛋托加工设计、淘汰鸡加工与营销、饲料生产与推广以及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与推广等服务,促进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组织技术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科技小院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如鸡粪与农林废弃物共热解制备生物炭燃料等研究问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建设的综合类科技小院在教学、科研合作以及产业服务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未来,科技小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当地蛋鸡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建设现状分析

2.1 基本情况介绍

该科技小院位于贵州铜仁江口县德旺乡,为综合类科技小院,牵头高校为铜仁学院,建设时间为2023年4月,配有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校梵净山特色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油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科技小院每年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保障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交通和食宿费用。其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需求,致力于山地生态优势农林资源的产业化、农林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及高效应用技术的研发,以及乡村治理等特色研究,特别是在山地生态优势农林资源产业化等特色领域,通过协同衔接,有效助推地方蛋鸡特色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

2.2 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

科技小院除了为铜仁学院农村发展领域的专硕研究生提供实践场地外,也为蛋鸡养殖产业提供了实际帮助。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专硕研究生深入蛋鸡生产基地,在长期参与项目研究中进行蛋鸡的生产实践。例如,参与蛋鸡生产课题研究的铜仁学院农村发展领域专硕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切实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积极利用实际场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科技小院授课过程中,教师面向农业安全生产需求,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方法,紧密融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学生积极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程教学侧重分析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实际案例,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学校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并增设名家讲座等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实地教学模式,具有信息获取快速全面、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易于实施等优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可,有望成为专硕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0-12]。

2.3 实践运作模式

科技小院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新了农业人才培养方式,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理论讲解转向农业实践,成功提升了农业领域相关专业就业率以及专硕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等。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便于其将在科技小院实践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养殖生产经验和服务农户的实际能力。这些投身于科技小院的专硕研究生从对蛋鸡养殖技术一知半解,逐步成长为专业领域的可用人才。在科技小院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研究变为了鲜活实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农业生产教学体验。通过关注蛋鸡养殖健康、鸡蛋安全产业链等领域,激发学生参与蛋鸡生产养殖、疾病预防和鸡蛋供应链等方面研究的积极性,促使其开展科学研究设计及养殖生产等方面的实践。经过在蛋鸡科技小院的实践学习,学生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现快速成长,有利于保证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投身实际工作。

3 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资源利用方面

科技小院的建设在农业技术宣传和专硕研究生培养方面还有进一步发挥潜能的空间,蛋鸡品牌、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的建设力度不足。科技小院建设目标主要聚焦蛋鸡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及重要的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技术与决策咨询服务,从而助力合作企业蛋鸡产业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目前,高校与科技小院之间缺乏稳定的合作框架和利益联结机制,产学研合作资源利用率不高,大多停留在浅层次,难以形成深度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成果。

3.2 考核制度方面

对于科技小院专硕研究生的考核制度仍有优化空间。学生在蛋鸡基地实践结束后,由企业和导师联合对其实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从而获得相应学分。对于农业专硕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教育考核,目前更偏重考核其学术研究成果完成情况,暂未设立合理的实践评分标准与制度,对科技小院培养中的蛋鸡产业实践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推广实践等方面的考核暂未设置明确的衡量标准,考核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同时,较多依靠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缺乏其他形式的考核,无法全面评价专硕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科技创新潜力方面

成威[13]研究认为,科技小院建设的根本在于农业科技创新,这也应是科技小院建设较为突出的创新体现。依托铜仁学院的科研生源和资源建设,科技小院成员在生产链的各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创新驱动机制,导致创新氛围不浓厚,创新活动较被动。部分团队缺乏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无法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项目实施。

3.4 团队建设方面

科技小院团队建设中,高校、企业与科技小院三方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有待加强,同时,团队成员的蛋鸡生产知识储备等有待丰富,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增长。系统的蛋鸡技术培训机制有待建立,导致科技小院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更多来源于日常生产实践积累,而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

3.5 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当前,科技小院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蛋鸡生产实践中运用了较多的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厂区采用了全套的全自动化收蛋系统与装置,在收蛋环节大量使用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体现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科学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特点。尽管实现了精确化生产,但是科技小院在鸡粪处理环节,尚未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鸡粪生物炭的生产效率,排污系统的成本开支有待降低。另外,对于科技小院的科技研究成果,未能进行有效宣传、推广,蛋鸡生产产业链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难以吸引潜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未能将蛋鸡现代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至农业人员和相关企业,与产业行业、其他高校研究团队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4 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建设策略分析

4.1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小院定位为通过专硕研究生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专硕研究生。充分利用科技小院的资源和场地优势,结合现代科技,完善蛋鸡产业链,促进其品牌化发展。学生充分发挥其所学的农业知识,为科技小院的生产创新建设和蛋鸡品牌提出可行性举措,将蛋鸡生产理论知识投入生产实践;科技小院为专硕研究生教学提供教育实践基地,为培养农业综合类人才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并通过科技小院平台进一步检验理论,促进高校专硕研究生的专业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4-15]。

4.2 改进考核制度

通过改进和健全科技小院对专硕研究生的考核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蛋鸡产业科技发展需求。针对考核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有一定偏差的情况,在设置考核内容时,切实与蛋鸡产业科技需求相结合,促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相衔接。另外,采用多元化考核指标,制定包括学术研究成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等多方面指标的考核标准[16],将蛋鸡研究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知识推广服务纳入考核标准,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入论文评审、实践任务评估和项目成果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确保在不同领域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考核制度与蛋鸡科技发展需求相匹配,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积极推动农业专硕研究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以农业为重点的考核方式,致力于服务社会,以乡村振兴和“三农”服务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更加积极认真地参与实践教育,提升其科技实践水平。

4.3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科技小院围绕蛋鸡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技术开展科技创新。在鸡粪的处理与合理利用方面,采用创新型的加工处理方式,将鸡粪进一步加工为“鸡粪生物炭”。对于加工过程中的成本过高问题,后续将进一步在加工成本控制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减少资金投入成本。陈昱等[17]和邹凌[18]研究认为,高校可通过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进一步强化整体合作团队的创新能力培养;着重开展蛋鸡养殖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推广、蛋品销售策划与市场开拓、绿色兽药研发与推广服务、蛋鸡粪污资源开发利用、蛋托加工设计、淘汰鸡加工与营销、饲料生产与推广、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与推广等科技创新服务内容,推动蛋鸡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专硕研究生教学改革创新。

4.4 加强团队建设

完善科技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科技小院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科技小院围绕企业蛋鸡全产业链需求,进一步充分利用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省级重点学科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优势,建立可行的激励和奖惩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进行深入研究,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推动科研实践能力持续增强。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才培养氛围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来增强整体的学习效能,提升人才发展质量。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加项目合作机会。邀请校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导师共同组建科技小院教学团队,紧跟前沿研究趋向,针对现实问题,深入蛋鸡产业基地,参与产业生产实践;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科技小院开展蛋鸡产业相关研究,解决蛋鸡全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

4.5 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科技小院,依托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蛋鸡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深入持续开展“鸡粪与农林废弃物共热解制备生物炭燃料的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着手建立“梵净蛋谷”研发中心,落实农业专硕研究生工作站建设项目,提高蛋鸡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效益。同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联合申报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与论文设计,提升产教融合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为其他企业和农户提供相应的蛋鸡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解决其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增加收入。

5 结语

科技小院作为农学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有望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支持,各大高校积极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户文化素养提升的双赢。作为典型案例,科技小院依托地区资源,与高校合作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在解决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小院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广阔前景,有助于推动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推广。

综上,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对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的建设基础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源利用尚有提升空间,考核制度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潜力有待挖掘,团队建设有待加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程度需加深。基于此,围绕资源利用、制度改进、科技创新以及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为科技小院的建设提供了探索性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为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综合类科技小院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紫燕,吴宜超,饶静.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分析:“科技小院” 的调查与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1):318-320,323.

[2] 李成成,李晓林. 科技小院:新时代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新模式[J]. 民主与科学,2019(4):20-22.

[3] 李琳,桑坤. 场域关联、差序嵌入与信任结构的再生产:基于华北一所科技小院的经验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1):37-49.

[4] 程永霞,李瑜,马燕,等. “科技小院” 体系建设助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J]. 食品工程,2023(4):77-79.

[5] 朱婷,方凯,黄灏然. “科技小院+” 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教育观察,2023,12(31):1-3,23.

[6] 赵志博,姜春芽,龙友华. 贵州猕猴桃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成效[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8):170-174.

[7] 李乾,张福锁,焦小强,等. 科技小院创新发展:现实需要、功能定位与运行保障机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44(1):1-9.

[8] 杨钰军. 科技小院模式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支撑[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44-47.

[9] 王星,李子昂,李楠洋,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科技小院培养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24,52(5):279-282.

[10] 张文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耕读教育“两院”联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梧州学院学报,2023,33(2):98-106.

[11] 王星星. 乡村振兴战略下科技小院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3):37-41.

[12] 王玉斌,朱洪启. 科技小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向[J]. 国家治理,2023(15):56-61.

[13] 成威. 科技小院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优势与不足:基于曲周小院案例的分析[J]. 农技服务,2021,38(6):129-132.

[14] 韩牙琴. 科技小院助力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的实践探讨[J]. 福建热作科技,2021,46(2):66-69.

[15] 谢晓佳,李婷婷,郑义,等. 组态视角下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研究:基于20个科技小院的定性比较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22,42(3):41-49.

[16] 陈香玉,黄杰.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小院实践模式探析: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6(4):30-36.

[17] 陈昱,魏桂红,曾芳芳. 福建科技小院服务产业振兴研究 以松溪甘蔗科技小院为例[J]. 当代县域经济,2023(9):48-51.

[18] 邹凌. 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以广西科技小院为例[J]. 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