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2025-01-24
刘子健先生认为,王安石政策的重点不在于法律的颁布与执行,他也并不将“富国强兵”作为头等大事。他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社会风俗,期盼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秩序(“至治之世”)。在我看来,在评判王安石变法时,不仅要看其政策动机,重要的是观察其政策后果。此外,富国强兵既是宋神宗赵顼既定的变法目标,显然也是王安石变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王安石变法,也部分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扭转了国库空虚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府库都非常充盈。1078年,宋神宗将山海坑冶、榷贷和常平、免役等项获利都收归中央,建了32座仓库储存。1082年,又将青苗、免役法所获之利直隶朝廷,又有20库。此外,地方财政也得到极大充实。
在军事上,王安石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增强军队战斗力。宋哲宗亲政后,基本掌握了横山一线的控制权。自此,宋夏之间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西夏一再上表请罪,愿向北宋俯首称臣,而宋朝则一举结束了屈辱、被动的状态。宋哲宗对此兴奋异常,连呼“西人未尝如此逊顺”。游彪认为,宋哲宗时期所取得的胜利,其实来源于宋神宗时期奠定的基础。
只是,古代君主制的困局,通过宋代及王安石变法也显露无遗。北宋前期的一百多年在政治上重文抑武,在经济上“不抑兼并”,到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前,三冗二积严重。王安石变法部分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后果,却打破了北宋初期维系一百多年的宽容政治局面,由此拉开了朋党之争的序幕。游彪在《问宋》一书强调,对王安石来说,权力只是实现“治天下”理想的手段,而不是满足个人野心和私利的工具,因此他绝无“权相”嫌疑。但王安石扩张相权的种种策略,却为以后的权相开启了方便之门。
在经济上,王安石的抑兼并,用官营经济部分取代了商业垄断,但并未减轻底层民众的负担。《传统十论》中认为,“不抑兼并”的结果是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抑兼并”的结果是“国富民穷”。而“兼并”在本质上并非经济行为而是权力行为,有权者兼并无权者(包括无权的富民)、权贵兼并平民、统治者兼并所有者。抑兼并则是朝廷用权力限制所有人,官府用国有经济取代部分民营经济。而两难选择的原因在于,无论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与民争利”。如今回看王安石变法意识到,要想跳出历史怪圈,维系健康的市场经济,就必须严格限制强势者的权力,以法治来保证规则的公平、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正。
如果以刘子健先生所说,王安石企图通过变法改善社会风俗,期盼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秩序,这一目标并未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