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与完美社会秩序的距离
2025-01-24张弘
王安石变法应该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北宋承袭了唐五代以来的大土地私有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宋代,户口的划分方法分四类。一、按人户身份区分,有官户和民户、形势户和平户之别。二、按人户居住地区分,住在乡村的为乡村户,住在城市的为坊郭户。三、按有无田地、房产区分,有主户(税户)和客户的区别。四、乡村主户和坊郭主户按照财产分为五等和十等。从宋仁宗以后,乡村五等户制到南宋末期不变。第一等户是上户,第五等户是下户。若以北宋各朝平均主客户计算,客户约占34.5%,乡村下户约占43.7%到59%,两者合计约占78.2%至93.5%。可见农民在户数中占绝大多数,且绝大多数农民生活贫困。
尽管地主拥有绝大多数土地,但他们却以各种手段逃脱赋役。有权势的官户和乡村上户经常采取手段逃税,或利用权势,将赋役转移到一般民户身上。而乡村下户或一般佃户,为躲避官府赋役,有时也依附于官户或乡村上户。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官府的财政困难和社会的两极分化,并形成了三冗二积的局面。
所谓三冗,就是冗兵、冗员、冗费;而二积,就是积贫积弱。北宋采用募兵制,每遇灾害之年,政府便大量招收流民、饥民甚至监狱罪犯进入军队,以避免产生破坏统治秩序的力量。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军队老弱掺杂,军纪不振,战斗力差且规模不断扩大。宋太祖建国初年(960年),军队总额为22万人;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竟达125.9万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军队。这必然要巨大的财政支出。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三司使蔡襄统计了当时的军费支出,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6。政府只能通过各种手段从民间汲取税收,造成国困民穷。
此外,北宋还加强了皇帝集权,把相权分散,让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如此一来,各部门之间经常推诿扯皮。在这种制度之下,官员偏于保守和平庸,而非创新。宋代取士途径众多,科举取士的人数较多。此外,通过门荫、胥吏出职、进纳(买官)进入仕途的官员数量大。两相叠加,造成北宋官员人数剧增。
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赵祯去世。因为赵祯无子,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汝南郡王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赵曙4岁就被接入宫中抚养。四月初一,宋英宗赵曙即位,但因病不能上朝,由曹太后垂帘听政13个月后,赵曙才于1064年5月开始亲政。赵冬梅在《大宋之变1063-1086》中认为,“英宗荒唐的四年执政给北宋政治造成了深度伤害,财政困难加剧,官僚集团裂隙横生。作为英宗之子,血气方刚的神宗背负了为父亲和血统‘正名’的责任,必欲大有为。开疆拓土、制礼作乐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不难想见,19岁的宋神宗赵顼在1067年正月登基时,想要励精图治。这也意味着,他必须解决三冗二积。一番接触之后,他选定了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