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城脚下的明代山村

2025-01-24李晨

北京纪事 2025年2期
关键词:戍边后院

长峪城村位于昌平区最西部的长城脚下,海拔845米,东西南三面临山,曾是京北一处重要隘口,与镇边城和白羊城并称为明代边关三城。长峪城北山上的黄楼院是北京境内地势最高的一段长城,边墙依山设险,如同屏障,山顶的高楼敌台海拔1439米,登高四望,官厅水库和怀来县城尽收眼底。

明代戍边将士的日常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对明朝“贡市”不遂,突然发动战争,他率兵自密云入境,转攻怀柔、昌平,通州,直杀到安定门下。劫掠八日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才由古北口退兵,史称“庚戌之变”。第二年,明朝开放宣府、大同两地与鞑靼进行茶马互市。与此同时,嘉靖皇帝下令,将九边中的蓟镇一分为二,设立了昌平镇,防区东起慕田峪,南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昌镇管辖范围虽小,但地位特殊,护陵意义最为重要,长峪城属昌平横岭路管辖。

明代的戍边制度为卫所制,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通常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白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士兵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在卫所屯田。我们从一则明代的任命书中,可以看到长峪城防御的指导思想,这道敕命是写给横岭路参将李时的。“今命尔驻扎横岭口城,管辖镇边、长峪、白羊各守备提调等官,务要操练军马、控扼关隘、修葺墩台、防御贼寇,如宣大报紧急声息,就会同怀来参守,于火石岭、横山一带,表里夹攻,于山头隘口多积石块、安设铳炮、广张旗帜,务期截杀成功,凡事俱听蓟辽总督、昌平镇巡等节制,不得贪黩误事。”敕谕交代了边关三城的日常工作,无事时以练兵、修城为主,有事时充应援,沟谷的地形险峻,可以居高临下架设火炮,远程攻击,这是山城的优势。

横岭路共有火器枪炮335438件,分为十多个种类,重型火炮有无敌大将军、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虎蹲炮、佛郎机六种,都需要炮台或炮车,其中大将军炮嘉靖九年开始量产,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炮身自重1吨,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射程超过一公里。轻型火器包括快枪、三眼铳、四眼铳、鸟嘴铳、夹把铳等等,都是手持类,用于单兵作战。从战术思想上,边防军队主要以防御为主,不与蒙古人进行白刃格斗。

长峪城中除了驻守士兵外,还居住着大量随军家属,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妻子随军逐渐常态化,称为“佥妻”,军户家庭大都在边塞落地生根。当年的长峪城就类似于后来的军队大院,士兵不仅要戍边屯田,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嘉靖年间,旧城中设立了一座社学,选取本地秀才一名担任开蒙教师,每月发给工资,另有两名老兵负责学校的保卫工作。因为有了城墙防御,附近山民开始向长峪城附近聚集,于是万历元年(1573年),在旧城西南侧的台地上,修筑了一座新城,居住士兵家属及附近百姓。新城只开东门一座东城门,外有瓮城,平面呈正方形,不具防御功能。

和新城一起建成的永兴寺是长峪城现存最大的一座寺院,位于新旧城之间的台地上。寺院坐西北朝东南,前后两进,前院正殿面阔三间,卷棚顶,东西侧建有钟鼓楼,钟楼内悬挂铁钟,为万历年号,东西配殿各二间,硬山顶;后院正殿面阔三间,悬山顶,两侧各有耳房二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配殿为戏楼,卷棚顶,体量很大。永兴寺前院供奉佛教的弥勒佛和十八罗汉,后院供奉道教的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佛道合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明蒙双方签订了“隆庆合议”,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内地资源,双方结束了二百年的敌对状态,京城西北方的威胁从此解除,长峪城的职能开始从军事过渡为农业。

山梆子戏与宋家大院

清朝建立以后,长峪城不再作为边关重地,成为京郊一座普通村落,戍边士兵后裔就地落户,过起了农耕生活。明朝的屯田政策为这里打下了良好基础,村落进一步扩大。旧城中原本空旷的河滩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干道,两侧是鱼骨形小巷,新城形成了一条东西向主干道,房屋沿街排开。长峪城的民居主要以一字院为主,一般只有三间正房,院落宽阔,院墙不高,保留着军户的格局,这种半封闭的格局方便传话交流。后期盖起的三合院和四合院也有宽阔的院子,街门很宽,便于出入车马和晾晒粮食。

宋家大院是长峪城保存最完好的一处传统院落,位于新城西北角,紧靠着城墙,始建于清末同光年间。院落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正门位于东南角,为硬山清水脊广亮大门,门外两侧为砖砌廊心墙,门内两侧为壁画,墙壁外面包砖,中间是黄泥山石砌筑。大门内石块铺地,门槛内侧是一青一紫两块石头,寓意青云直上和紫气东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院现存东厢房一间,倒座房和西厢房倒塌,现在剩下半间倒座房改建为牲畜棚。长峪城附近梯田很多,设备上不去,从前耕种需要靠驴。二道门面阔、进深均为一间,硬山筒瓦,清水脊。后院进门后为一座青砖一字影壁,硬山,筒瓦,清水脊,影壁上身为方砖影壁心,四周仿木做出边框。

后院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下面基础使用粗山石砌筑,五级台阶,门窗中间为双扇木门,两侧为五抹隔扇窗,图案是步步锦,窗棂可以上支下摘,下面已经改为玻璃窗。窗下槛墙为砖砌,屋顶为硬山,仰瓦,清水脊,上面有烟囱。屋内西面一间有格栅分隔,东面一间窗前设火炕。后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仰瓦,清水脊,中间为双扇木门,门两侧为五抹隔扇窗,上为步步锦窗棂。大院虽然古朴但保存状态不错,院落主人宋国才告诉我们,他家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是明代军护后裔,这座宅子是祖上遗留。

现在长峪城村有刘、赵、罗、李、宋、陈、张、左、邱、牛、孔等姓氏,村民都说祖上是明代戍边的军户,从山西那边过来的。从《四镇三关志》记载来看,担任嘉靖年间长峪城提调的几位武官都是北京昌平人,其中李时后来升任横岭路参将,籍贯就是长峪城本地人。戍边军队大部分是从宣镇和大同镇调来的,山西祖籍的说法没有毛病。现在村里保留着一种山梆子戏,唱腔慷慨激昂,为长峪城附近独有。我们在永兴寺拍照时,村里的剧团正在后院戏台上排练,村民邱先生告诉我们,梆子腔最早起源于山陕地区,也叫乱弹,清代以后传入直隶地区形成了河北梆子。而村里的山梆子更接近原始的山陕梆子,唱腔念白都是一代代口耳相传,过去每到喜庆的日子都会粉墨登场,常演的剧目有《双锁山》、《辕门斩子》《回龙阁》《打焦赞》《佘塘关》《牧羊圈》《反午门》等等,以战争题材为主,大都是从明末传下来的,从中可以窥见当年戍边军户的娱乐活动。

猜你喜欢

戍边后院
戍边的背影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前院”与“后院”
“前院”与“后院”
后院建个过山车
戍边壮士歌
戍边追梦
初春
兵团水利在屯垦戍边、“三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兵团水利发展60年概述
盛满月光的后院